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
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
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
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
《雙法字理》叢書
今日漢字主角:嬰櫻纓鸚“嬰”字上面部分為“賏 yīng”,便是人們模仿小貝殼相互碰撞時發出的清脆聲響,配“女”字指明最初多為女子佩戴。
貝有大有小,小的精緻漂亮,質地光滑,於是古人用來作為飾品佩戴,這就是“嬰”。
後來,人們把它作為一種祝福佩戴在嬰兒身上,且貝殼碰撞會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可愉悅心情,安撫嬰兒。
於是帶著“嬰”的新生兒,就是“嬰兒”,隨後“嬰”字逐漸代指嬰兒。
02
櫻桃、櫻花的“櫻”,木字旁歸類,表明與樹木有關。
櫻桃樹結果小而紅,似一顆顆紅色的寶石,如嬰兒戴在脖子上的寶石飾品。
野生櫻桃一顆顆的,非常精緻可愛,但果肉較少。今天我們常吃的水果櫻桃是經過改良的品種,單個較大,果肉較多。
而且,櫻花樹開花美麗,花瓣緋紅,也似嬰兒戴在脖子上的飾品的貝片。
野櫻桃
03
紅纓的“纓”,最常見的就是紅纓槍,在槍頭位置與槍桿結合處配有紅色的絲綢配飾,像槍脖處掛著飾物,多以紅色為主,也有白色的。
古代的長槍為什麼要配以紅色的絲綢裝飾呢?除了美觀以外,更主要的用於干涉對手的視線,起到便於擊殺的目的,所以配絞絲旁造 了“纓”字。
此外,“纓”也指用絲線製成的長繩子,用於捆綁物品等。
“請纓”一詞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歷史典故,出自《漢書·終軍傳》:“南越與漢和親,乃遣軍使南越,說其王,欲令入朝,比內諸侯。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後世人們便常以“請纓”為典,讚美立志報國、降服強敵的志向,多用於從軍或出使;也比喻主動請求擔當重任。
如唐·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唐·杜甫《歲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兩位大詩人中的“請纓”一詞,皆典出《漢書·終軍傳》。
04
鸚鵡我們都見過,其實最早給這種鳥起名為“嬰”,指一種能言之鳥。
“嬰”也指嬰兒“咿咿呀呀”的說話聲,此鳥能言如“咿咿呀呀”嬰兒之語,後加鳥字表類成為“鸚”字。
鸚這種鳥屬於典型的攀禽,足短而有力,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非常適合抓握,還有一個威武的大嘴巴,給人一副孔武有力的樣子。
於是,人們根據其形態威武的樣子,又稱其為“嬰武”或“英武”。
小篆時,漢字歸類標註偏旁,加“鳥”旁歸為鳥類,於是有了“鸚鵡”二字。
同時,鸚鵡自身的顏色也十分美麗,尤其脖子部分的顏色更為豔麗,似帶有一串纓絡(項鍊)。
“鸚鵡”二字把這種鳥能言的本領、美麗的羽毛、英武的樣子都一一表現了出來。
讀《雙法字理》,學漢字文化!
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