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哭鬧,給開啟電視、電腦或者IPAD播放動影片,孩子立馬被吸引,安靜地進入虛擬世界,家長也終於可以消停會兒乾點別的事。

這種現象不在少數,據一項楊曉輝等人早在2004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學齡前兒童每週看電視的時間當時已超過21小時,電視已然成為兒童接觸中影響最大和分佈最廣泛的刺激之一,並且“隨著電子媒介的普及,兒童首次接觸和使用電子產品的年齡在不斷地降低”。

兒童痴迷於看電視或者影片,是因為他們成長的這個階段喜歡動態的、色彩豐富的視覺刺激。

孩子過早和過多看電視可能會引發的問題

電視或影片這種讓家長輕鬆、孩子沉迷的媒介,卻對孩子們的發展未必是好事,尤其是讓學齡前兒童過早地看電視不利於其個體發展,弊端主要有:

1. 理解和推論水平有限

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能完全理解故事中的情節,對故事中角色的動機所作的推論往往非常侷限,有時甚至是錯誤的,而這些錯誤的推斷可能會影響錯誤的行為、認知等,甚至對個體後面的發展造成不好的影響。

2. 輕易被現實的挫折打敗

電視演播的過程是不管怎樣,故事都會以“開始-發展-結局”這樣的順利演下去,不用觀看者付出努力,而兒童不明白電視節目中展示的是虛擬世界,在他們無法區分想象和現實的時候,很可能會將電視中的想象當作現實,以為在現實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也無需做出努力,輕易放棄,而現實中對我們成長有利的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

3. 學習模仿不良行為

會模仿學習電視中的情緒表現和行為,據瞭解,兒童在12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會學習或模仿他們在電視中學到的情緒表現,也有一些諸如看完某些動畫片後,有孩子學動畫片裡的,拿起東西打家裡人,於是在一些國家被禁播的狀況。

4. 延遲孩子正常發展

有研究揭示了,幼兒期過度的電視暴露與認知、語言、社會情感延遲有關(Lin L Y.et al., 2015;Tomopoulos S., et al., 2010; Zimmerman,F,J. ET AL., 2007),也就是說電視會阻礙孩子這方面的發展,如果孩子說話比別的孩子都晚太多,也可以試著看看是不是因為看電視太多吧,因為電視是單項交流的,孩子並不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互動交流。現實中,嬰兒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識別面部表情和情緒,而看電視的嬰兒到11個月甚至1歲左右才能識別影片中人物的情緒。

5. 廣告影響消費觀

兒童在接觸廣告時,不能批判地理解、接收和批評,所以很可能會跟著廣告的倡導去消費,影響成年後的品牌偏好,甚至會養成不好的消費習慣。所以,美國心理學會建議針對8歲以下的兒童的廣告應予以限制。

6. 影響人際交往能力

看電視較多家庭的孩子會花較多的時間看電視,而較少投入閱讀或與其他孩子玩耍;也很少參與那些不那麼容易入門的活動(Rideout, Vandewater & Wartella, 2003)。而在與同齡人的玩耍、互動中所培養起來的人際交往能力,對於孩子成人後的婚戀、職業發展等來說非常重要,如果發展不良則會導致社交焦慮症等問題。

7. 不利於培養閱讀和理解能力

電視是熱媒介,是影象和畫面的直觀展現,不需要深度參與和動腦思考,所以長期習慣接受電視或影片刺激的兒童,會抑制其對“無聊”文字的閱讀興趣。

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閱讀能力非常重要,比如數學等學科都需要閱讀理解能力做基礎,更為關鍵的是閱讀影響孩子接受資訊的速度、涉獵知識的廣度等,根據高考語文改革的趨勢,閱讀量越改革越增加,有專家預計未來會有15%以上的高考生會面臨做不完題的問題,並且高考的題材也會更廣泛,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從而在高考時積累大量的、快速的、理解水平高的閱讀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個體的長遠發展來說,閱讀習慣的養成,會助力一個人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深度思考的能力,讓他在做決策時更理性、更智慧、更從容,也會幫助一個人以不同的形式讓知識變現,古人所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對於0~3歲的孩子,看電視的弊端有:減緩孩子的認知發展、降低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阻礙孩子的語言發展、限制孩子的感覺體驗、阻礙孩子想象力的發展、限制孩子的思考能力、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學習、人際交往能力差、養成不良的消費習慣……那既然如此,是不是要對孩子看電視這件事一刀切呢?

學齡前孩子看電視的注意事項

對於2歲以前的兒童,美國兒科學會建議父母要完全避免讓他們看電視!英國專家向國會遞交的報告中,建議政府制定法律禁止家長讓3歲以下的兒童看電視。為了穩妥起見,建議家長朋友們禁止3歲以前的孩子看電視。

而對於3歲~7歲的學齡前兒童,因為他們這個階段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跟小夥伴們遊戲等,從中學習和使用語言、模仿學習規範、與人交往的技能等等,所以需要有共同的話題,比如其他孩子在幼兒園聊剛看的這個動畫片,自己家孩子完全不看,都沒得聊也是不行的。

所以,可以讓大於3歲的學齡前兒童適度接觸電視和影片,但也要注意適當限制和引導,根據美國兒科學會APA的指導意見整理的操作建議供參考:

1. 電視節目要經過家長的試看和篩選,一些暴力等不適合兒童觀看的節目要遮蔽掉

有一項研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的孩子在實驗開始前讓看了某影視暴力鏡頭,結果在進入實驗室後,實驗組的孩子都對裡面的毛絨玩具進行摔打,而對照組的孩子普遍都沒有。這說明了兒童的學習模仿能力是如此之強,除了父母在家裡注意言行外,也要注意影視節目的影響。

據調查研究,在改革開放之初,大量的港劇引入,古惑仔形象出現在熒幕上,一定程度上與犯罪率的提升有相關性。

2. 5歲前兒童每天看高質量兒童節目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

允許看電視半小時的時間限制需要事先與孩子約定好,最多也要避免超過1小時,因為在看電視前這件事的慾望戰勝了思考,所以為了看電視也會容易答應半小時的時間約定,到時候履行諾言也容易些,這樣也會培養起孩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態度——這個的前提當然也是家長的言而有信,如果說話不算,會讓孩子迷茫和混亂。

3. 父母需要陪同觀看,進一步幫助孩子理解內容

因為6歲以前的兒童看影片時,只專注於節目的視覺形象,而不理會對白內容(Hayes, et al., 1981)。

當然了,美國著名的兒童節目《芝麻街》也說過: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和資訊加工能力的增強,理解電視內容的能力增加,有可能透過電視促進兒童認知發展。”

當然家長朋友們也要看“隨著……”這樣的前提限定,以及“有可能”這些嚴謹的措辭,而且每個獨立個體的孩子,發展狀況是不盡相同的。

有人說“3年級是一個分界線,要補”,說對了一半,確實是3年級以後對孩子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理解能力的要求會迅速提高,但是,解決方案不是“補”,而是說從小培養起孩子閱讀的習慣,以及因此提升的理解能力,而不是把時間花在看電視上。

哪些電視的替代行為是對孩子有益的呢?

孩子們需要在真實世界中發展和構建自我,需要在實際的互動交流中學習和使用語言、進行人際互動等必要的社會技能,所以,建議給孩子創造一個:

1. 現實的、物理的環境

2. 活動要具體、形象、生動、親自動手做,參與其中

3. 要與孩子的實際的、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4. 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和主動參與的機會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的是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首先要做好表率工作。要讓孩子從電視機前解放出來,首先家長自己也要有自制力,試想,家裡一天到晚開著電視,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看電視,怎麼能控制孩子不去看呢?古語有云“身教重於言教”,就是這樣的道理吧!

7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寶寶燴飯不重樣色香味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