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自己嚇自己,即使確診了也不一定就不好。重度可以提升為中度,中度可以變為輕度,甚至無限接近於普通孩子......”
每個譜系家庭都經歷過相同的過程 —— 懷疑 - 確診 - 不相信 - 崩潰...... 然後在 “崩潰” 後分支。
有些持續沉浸在痛苦與絕望之中,在腦海中不斷幻想孩子可能的未來;有些選擇接受並立即進入“戰備狀態”,不是說不去想,而是 “做” 在 “想” 之前;有些則置於兩者之間,所謂兩者之間的概念是:持續崩潰,偶爾行動。
今天我們分享的這個家庭,屬於第二種......
▼
事情緣起於一大早開啟群,看到了一個好訊息。
帶著開心又有一些好奇的心情,聯絡了這位家長。將近2個多小時的聊天中,我本存的一絲絲好奇和懷疑變得晴朗了。
對於這個家庭的孩子來說,他身邊的一切,讓他不進步都很難。
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夕夕(化名)的姥姥,以下文章整理自和夕夕姥姥的對話。在此,想把這些經驗分享給其他的家長,如果你在看的過程中能有一些感悟,也很值得。
口述 | 夕夕(化名)姥姥
採訪/編輯 | 暖小星
4年前,夕夕小天使來到了這個家庭身邊,我想,和其他初為父母的家長一樣,所有人對這個小生命一定抱有很多很多的想象,想象他長大的樣子,想象他第一次開口叫爸爸媽媽,想象他第一次揹著書包上學,想象他的未來......
01▶2年前,時間偷停了一下◀
發現夕夕有些不一樣,是在他2歲4個多月的時候。原本會叫爸爸媽媽但後來不會了;不對視、不應名,無法獨立如廁;很喜歡坐電梯,平常看不到電梯的時候也總想去找,找到了就來來回回的坐;對身邊的照顧者沒有依賴性,好像可有可無。“假設他自己走在前面,我們在後面跟隨,他也不會回頭來找我們”。這一點和比他小2歲的妹妹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發現孩子有一些不一樣後,一家人決定帶孩子去做檢查,輾轉了3個地方之後,孩子在2歲半被確診為中重度孤獨症。
“對我們來說,那個時候,時間好像“偷停”了一下。從來沒聽過孤獨症,不斷在網上搜索,即使知道了結果依然覺得不可能。我們陷入了巨大的焦慮之中。孩子爸爸每天以淚洗面,最難過的時候瘦了15斤” 。
最先走出的是孩子的姥姥和媽媽。
▼
“哭也沒有用,都想跟著一起哭,但我們必須面對現實”
“既然生了就要想辦法,即使以後不行,咱也可以多掙錢來養他”
“我們真的需要打起精神,抓住時間,能拉多少就拉多少”
......
這些話都來自夕夕姥姥,今年已經56歲。
02▶學習精神不輸年輕人◀
姥姥已經退休,每天上午幫夕夕的爸爸媽媽看店,下午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照看。
“外孫子剛確診的時候我加了很多群,每天都會學習,聽群裡的老師分享,自己看文章。白天把一些訊息收藏下來,晚上睡覺前會聽會看。早上刷牙洗臉的時候也會放著音訊,聽不懂的就多聽幾遍。
陪孩子去機構上課,一堂課40分鐘,其他家長在玩手機,我會趴在教師門外聽老師講課。老師上課的聲音一般會比較大,所以我能聽的很清楚,一邊聽一邊記筆記。下課後主動找老師詢問孩子這一天的狀態,晚上回到家給其他家人“做彙報”。我們也會定期給孩子做評估,確定孩子這個階段的狀況,為接下來的干預做指導”。
姥姥的思路很清晰,實踐性和持續性一點都不輸年輕人,也一直是機構的標榜。很多家長看到夕夕的進步都會向姥姥請教,殊不知,距離其實在每天的點點滴滴中拉開了......
"人家都說要抓緊每一分鐘的黃金期期,我們家不能用“分”來形容,而是用 “秒” 來形容。孩子是我一手帶大的,和自己孩子沒兩樣兒” 姥姥說。
03▶變身"社交達人",不斷給孩子創造社交機會◀
“我不知道別的孩子怎麼樣,夕夕在小的時候經常自己一個人待著,看手機,沒有很好的交流環境,這無疑不利於他的發展。在確診的前一年半的時候我就決定,不能讓他一個人待著,我和他姥爺會經常帶夕夕出去,帶他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姥爺也很堅持。
早期抱夕夕下樓把他放在其他孩子堆兒的時候,夕夕的 “無視” 、“不社交” 表現得非常明顯。“最開始我們都很難為情,但我不管,不論怎樣我都要帶孩子出去,我們堅持哪裡有社交機會就帶夕夕去哪裡。
去遊樂場時,我會找一些大孩子帶他一起玩。“ 你和小弟弟玩,你教他這個怎麼玩”。孩子是需要誇獎和鼓勵的,在我的鼓勵之下,一些孩子很喜歡帶著夕夕一起玩。當夕夕被教會之後我也會誇他們:“你很聰明,你太棒了,你把弟弟教的很厲害”。
除了遊樂園,也會經常帶夕夕去坐公交車。公交車上一般老人比較多,看見孩子就會想要聊聊天,時間久了夕夕自己的意識也就增強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社交場合。
1年前夕夕上了幼兒園,我會主動問老師孩子一天的狀況,他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狀況如何。請老師幫忙拍一些影片(並會和老師說明不是不放心他,而是想更多的瞭解孩子的狀況)。我們在和老師溝通的過程中要同理老師的辛苦和不容易,這一點很重要,大家互相理解,老師也會多幫你看幾眼孩子。”
夕夕所在的任何場景,都有姥姥創造出來的機會,所以夕夕的進步,和姥姥的意識、細心分不開。
04▶1+1+1+1+1,全家人齊上陣◀
之所以 “偷停” 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是因為除了姥姥,全家人都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我們整個家庭的目標和方向都很一致,誰在家誰上陣。但這種積極並不是盲目的打雞血,更多的是抓住生活中的細節。”
“早上夕夕上幼兒園時姥爺送他,我在家收拾。下午的時間我帶他,晚上爸爸媽媽下班後來“接班”,陪他做遊戲,從一點一滴中做引導。睡覺的時候又是我接班,和他講故事,引導他,並提前做好第二天的規劃,要帶夕夕去哪裡,要做什麼。
小夕夕2歲的妹妹也承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會在一起看影片、玩遊戲、角色扮演。如果哥哥不理她,她就會想盡辦法吸引哥哥的注意,如果哥哥再不理她她就會求助大人,這時候我們大人的“輔助”就派上用場了。自然而然,夕夕的應名能力也出來了。
所以我們家庭是 1+1+1+1+1(爸爸+媽媽+姥姥+姥爺+妹妹)
05▶"並肩作戰"是不會感覺到累和孤獨的◀
“也不是沒有累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壓力排解不掉的時候。如果我累了,夕夕爸爸媽媽就會讓我們兩個老人出去逛逛,旅旅遊,他們來接班。晚上出去跳跳廣場舞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解壓方式“。
每個人都需要有減壓的時間。
我們一家人也會互相督促,比如誰看手機時間長了,就會提醒對方 “ 不能讓夕夕有太多獨處的時間哦,然後立馬就爬起來去陪他”。
當問姥姥,這樣的狀態會讓你們感覺累嘛?姥姥的回答是:“並肩作戰是不會感覺孤獨的”。
06▶他只是比正常孩子需要多操心一些而已◀
“在引導夕夕的過程中,對一些很深的理論我並沒有去做很深的研究,只知道一個大方向—— 如果你知道怎麼讓孩子笑,怎麼讓孩子開心,怎麼走進他的世界,那就成功了。
不要硬拽孩子。他玩你跟著他一起玩,先走進他的世界,他慢慢接受你之後,你再帶領他慢慢走進你的世界。這其實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在實踐中我們也堅持鄒小兵教授說的原則 —— 不打不罵,容納接納。
家長也有心急的時候,但急是不管用的,我們的孩子需要的就是更多的耐心和細心。
雖然夕夕目前被摘帽了,語言出來了,但刻板行為還是有,並且伴隨著一些多動,社交方面也還是被動一些,需要輔助。醫生雖然給的結果是好的,但也叮囑我們不要放鬆,不要一高興就不管了,干預還是要繼續。
雖然和2年前比變化很大,但他的發展曲線也曾是直線上升,然後經過平緩期,然後再上升,目前又進入了比較緩慢的時期,所以干預是肯定不能鬆懈的。
▼
在這幾年的干預中,夕夕姥姥也總結了一些經驗,希望可以給迷茫的家長一些幫助:
逃避沒用,不能逃避;
一個人的力量太小了,如果有可能,希望家人們都動起來;
定期給孩子做評估,做長遠打算,不要盯著眼前;
不要自己嚇自己,即使確診了也不一定就不好。重度可以提升為中度,中度也可以變為輕度,甚至無限接近於普通孩子;
......
總之,我們的孩子只是需要比普通孩子多操心一點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