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我的兩顆救心丸

   “我要玩蹺蹺板!”一個4歲多的小女孩兒說著,就騎在外公仰臥的腹部,背靠住那彎曲成像靠背椅似的雙腿,在隨著外公身軀像仰臥起坐似地在床上翻動的同時,止不住地咯咯地樂……

“可別來‘東倒西歪’啊!”孩子的話音剛落,充當“靠背椅”的一隻腿突然伸直,孩子身子一歪,翻滾在床上。孩子在爬起來的同時,咯咯笑得更加開心了。

小女孩兒爬起來說:“我不要蹺蹺板了,要‘猴爬山’!”於是,兩腳登上那仰臥的腹部,兩手扶著那“靠背椅”向上爬,直到坐在“椅”背上,兩隻手分別拽住外公的雙手,再慢慢地坐穩,得意地翹起“二郎腿”……  小女孩兒是我小女兒的女兒轉轉。這種自編自導的我和第三代人的遊戲,是在大女兒的女兒琦琦兩歲後“發明”的。這種“發明”並非出自有意,而是出自祖孫兩代人玩耍時的一次偶然的默契。  我睡的是硬板床,有每天在起床和睡覺前做仰臥起坐的習慣,目的是活動筋骨,特別是腰肢,以防止脊柱和腰椎病變的發生。琦琦兩歲後,有一次見我做仰臥起坐,就在旁邊學,可是做不好,於是就好奇地爬坐在我的腹部,讓我繼續做。我於是實驗性地翻動,像玩蹺蹺板。一老一少都覺得很好玩,於是每天都做一兩次,漸漸地熟練起來。為了逗孩子樂,在做仰臥起坐後,我試探性地伸直一條腿,使“靠背椅”突然垮掉一半,讓孩子從我身上翻滾下來,結果她不但不惱,反而咯咯地大笑起來。我才知道小孩兒更喜歡適度地翻滾、摔打。由小心翼翼到比較熟練,我漸漸地摸索並把握住其中的度,習慣成自然,既保證安全,又玩得開心。我把這起名叫“顛三倒四”,還把冷不防地讓她翻滾下來,叫作“出其不意”、“東倒西歪”,目的自然是想順便教孩子多學幾個成語。  玩“猴爬山”也始自琦琦。  琦琦比轉轉膽子大,因為屬虎,我有時就叫她“小老虎”。小老虎起初爬到我支起的、雙腿併攏的膝蓋上,開始坐不穩,多是由我拽住她的雙手幫助控制平衡,後來才漸漸地熟練起來。當轉轉兩歲多時,我們很自然地也玩起了這樣的遊戲。  自從轉轉出生後,我就把兩個外孫女兒分別稱作“大寶”“小寶”。當兩個寶貝兒能開始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識時,都自發地常跟別人誇耀:“外公是我的好朋友!”  倆寶稱我是“好朋友”,讓我很快慰。因為這不僅使我體味到在長幼之間可以做到的彼此平等,更重要的則是讓我體味到,我暗自所作的要像母親那樣善待晚輩的誓言,在與倆寶相處中得以兌現的欣慰。  母親終其一生,始終如一地善待晚輩。對此,我在長篇紀實散文《娘啊,娘》(現代出版社2014年版)中專門作了追憶。

母親的善待晚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在生活上疼愛備至,從不打罵;二是在教育方法上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疼愛備至 從不打罵  疼愛備至,集中體現在老人家對晚輩始終如一地愛撫、體貼上,即使當孩子們淘氣、調鬼使一般人難於忍受,心裡的火呼呼地冒時,老人家依然十分耐心和細心地疼愛,從不打罵。  在同晚輩相處的實際生活中,我深切體會到,且不說別的,單是從來不打罵,就很難做到哇!  有的老人也許會說:不打罵晚輩,這很容易做到嘛!  我相信這世界上,確實還有像母親那樣,能做到這一點的長輩。  然而,就我60多年個人親歷,耳聞目睹的事實看,這樣的長輩並不多見。而比較常見的則是,儘管平時很疼愛,但一當孩子們淘氣、調鬼,把自己心裡的火撩撥得呼呼地直往嗓子眼頂時,就往往剋制不住,免不了要打罵孩子的。  有的長輩之所以覺得容易做到,或真的做到了,多是因為不常跟孩子們在一起,不過是偶然地相見、玩玩,而且時間又不長。孩子們讓他們著急、上火的機會很少,或根本沒有。我覺得在這樣的境遇下不打罵晚輩,很平常,不值得稱道。  值得稱道的是,跟晚輩朝夕相處一年兩載,甚至更長的時間,而能始終如一地做到從不打罵。  大寶從兩歲到4歲多,是在我身邊度過的,即使後來她在自家那邊住時,我也常去看她,時間有長有短。而比大寶小4歲的小寶,則自從出生後,至今一直跟我生活在一起。  倆寶之所以都認為我是她們的“好朋友”,恰恰主要就是因為我疼愛而不打罵她們。  生活閱歷告訴我:隨著漸漸長大,孩子們的情感等內心世界也不斷髮生相應的變化,而在三、四歲的時候,對打罵的反應特別敏感。不管你平時待他們多麼好,一次打罵就足可以使他們對你的感情和印象,驟然產生180度的大轉彎兒,而且會深深地銘刻在記憶中。儘管當長大成人後,理智會使他們對此有個比較公允的評判,但留在心靈深處的傷痕,卻難於完全熨平。  大寶現在8歲了,我確實不曾打罵過,而小寶卻有一次例外。那就是她3歲多的時候,我打過她一次——拍了她屁股一下。原因是,她拿我放在床頭牆群擱板上的,用於提防萬一的速效救心丸藥瓶玩。由於是瓷瓶,怕摔,更怕摔碎的瓷渣扎著孩子,所以我一開始就反覆叮嚀她不要拿這藥瓶玩,更要防止摔在地上的碎渣容易紮腳的道理。可她就是不聽,時不時就拿起那小藥瓶玩,還老想摔,都被我及時阻止。也許是她不懂得那藥瓶摔在地板上的後果,也許是她存心考驗我的耐性,有一次竟然當著我的面,故意將藥瓶摔在瓷磚地板上,頓時粉碎,瓷渣和藥丸濺落一地。我於是就打了她。她哭得很傷心。我想那或許並不是因為被打得多麼疼痛,而更是因為我的這一破例舉動,傷了她那顆單純的童心的緣故。我一邊教育她一邊犯後悔。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我把救心丸的瓷瓶換成了裝丹參滴丸的塑膠瓶。而小寶呢,從那以後也未再玩過我的小藥瓶。  不打罵晚輩,是我到大寶出生後才開始下的決心。儘管自己對母親從不打罵晚輩的疼愛體會最深,可由於自己性子急躁,又缺乏相應的涵養,在對待自己的兩個女兒上,就沒有做到,甚至可以說做得很差。對兩個女兒我是既罵過又打過,而且不止一次,有時還很兇。至今,當兩個女兒說起那些事時,往往禁不住感嘆:“想不到爸對咱們的兩個孩子這麼疼愛,比當年對我們姐妹倆還好!真把奶奶的美德繼承了!”  唉,說為父對第三代的疼愛勝過對你們,是事實,但說為父“真把奶奶的美德繼承了”,卻令為父愧疚痛悔啊!  當年,為父對奶奶的這份精神遺產還認識不深,缺乏珍視啊!只是見你們的奶奶進入耄耋之年,一如既往地善待晚輩,總是那樣疼愛,那樣耐心,當自己一年年見老,不由地回憶那逝去的往事,尤其是奶奶對兒、對所有晚輩的疼愛時,才漸漸領悟到,這份精神遺產的深厚人倫價值,才深感愧疚痛悔,並決心繼承啊!  與在許多問題上一樣,為父是個後知後覺、慢知慢覺者啊!  況且,決心雖然下了,但距真正完全做到,距真正完全承繼母親這份精神遺產,還差得遠哪!  對晚輩疼愛備至,我沒有母親做得好。然而至今回想起來,除了在“從不打罵”問題上沒有做到之外,在其它方面,我還是盡力去做了。  我的兩個女兒,出生在十年動亂,尤其是生活貧困,經濟拮据,連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都憑配給的票證購買,就連吃的、喝的都讓人發愁的年代,所以使得長輩對於晚輩的疼愛很自然地大受限制,多是體現在精神方面。而這對於嗷嗷待哺,對物質的需求遠遠勝過對精神的需求的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種殘酷啊!老實說,我愛我的兩個女兒,從未曾因為她們不是兒子而有過絲毫的嫌棄。但是,說到疼愛,由於缺乏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面對兩個可愛的“千金”,為父經常遭受著“力不從心”的煎熬之痛啊!  那種成年累月地攪動在心頭的煎熬和苦痛,惟有為父自己體味得出啊!  為父不過是在極其艱難窮困的物質條件下,盡了應盡和能盡的父責罷了。兩個女兒從為父這裡所得到的疼愛,僅此而已。  小女兒出生後就跟父母在一起生活,時至今日。相比之下,她所得到的為父的疼愛自然比她姐多。而大女兒除了出生後一個多月跟我在一起外,爾後在我來京讀研究生前,則一直生活在北京的姥姥家。所以在她11歲前,沒有得到為父多少疼愛。除了過年時幾次回老家幾天的團聚,在外地曾跟我們一起生活過半年,得到為父些許的關愛之外,至於其他時間,則微乎其微呀!

記得她5歲時,我出差來京,在辦完公事後,特意帶她到動物園遊玩,想給孩子買一件生活必需品,可是兜裡沒多少錢,僅僅給孩子買了一雙尼龍襪子。可是孩子卻愛不釋手地一直攥在手裡,等到動物園在水禽嬉戲的湖邊坐下休息時,說了聲“我乾脆換上吧!”便迫不及待地把襪子穿在腳上,高興地說:“爸爸真好!”聽到這話,看看天真無邪的孩子,我的淚水禁不住盈眶,而內心的歉疚之痛則更是猶如刀割。

她7歲時,我又被指派來京聽一場報告。孩子一見到我,就偎依在我身旁,高興地跟我聊天。當次日我到北京市委黨校禮堂聽報告時,還非要跟我去,陪我乖乖地聽了半天報告。時值春天,聽完報告,我多麼想給孩子買一件春裝啊!可是囊中羞澀,買不起呀!內心的煎熬翻江倒海,連百貨商場也未敢帶孩子進去呀!可童真未泯的女兒,見到常年不見的爸爸,卻一直高興地跟我談笑風生。見女兒這樣跟為父親熱,我心裡一直翻滾著的歉疚和無奈之痛,越發攪得我百感交集,愧疚難當啊!

現在的倆寶玩具成堆,可是大女兒小的時候,我就給她買過一個1毛7分錢的“嘩啦棒”!那小玩具是金屬作的,膝成了紅色,有個可以用一隻手攥住的把兒,一端有個乒乓球大小的圓球,一搖可以嘩啦嘩啦地響。就是這麼個小小的玩具,姐姐用了妹妹用。是為父為姐妹倆兒時所買的唯一玩具啊!  當我們一家4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京團聚後,起初租住簡陋、狹窄的民房,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經濟上也仍不寬裕,所以對於兩個女兒的疼愛依然大受限制,仍然至多是精神上的。至於物質生活上的疼愛,也只能竭盡全力地保障她們無起碼的衣食之憂,而安心地上學而已。由於她們的媽在飲食行業工作,每天早出晚歸,而我則先是讀研究生,後是當大學教師,時間則比較自由和充裕,家裡的一切事務便很自然地大都落在了我的肩上。從小學到大學,直到她們工作前,基本上都是我給她們做飯。每當她們放學的時候,飯菜都準時擺放到飯桌上了。由於自己把學習、工作和做家務安排得當,尤其是把做飯看作對腦力勞動的調節,而且很快摸索、掌握了其中的規律,所以,從來也沒耽誤她們上學,也從未覺得是負擔。即使在燒蜂窩煤的七、八年內,因為注意摸索、掌握規律,對不同飯食的火候、時間把握得很準,也是如此。當用上燃氣灶後,則對做飯更是得心應手了。至於撴地和洗衣服等等家務活,我安排在腦力勞動後的休息之時,使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也從未覺得是負擔,反而從家務活兒中領悟到無窮的樂趣。譬如做飯,身邊的許多人,尤其是某些曾經習慣於吃食堂的上一代人,常把自己做飯當作負擔而發怵,而我卻覺得做飯是對於腦力勞動的一種很好調節方式,是一種休息,一種藝術,一種享樂啊!  在琢磨並掌握火候適中、鹹淡適度,以及讓色香味形等等都上講究時,其藝術性就更大大顯現了!當孩子們一回家,尤其是上學時的短暫的中午,能及時地吃上自己親手做的飯食,我心裡就總自然而然地迸發出一種說不出的快慰。  這種勞作之後的快慰,這種為骨肉奉獻之後的享樂,真的是其它任何方面的快慰和享樂,所無法比擬於萬一的呀!  如果說由於時代和社會條件等所導致的物質生活的菲薄,使我對兩個女兒的疼愛受到極大限制的話,那麼,由於時代和社會條件等所導致的物質生活的大為改善和提高,則使我得以盡心盡力地疼愛兩個外孫女兒了。  大寶和小寶出生時,我都守候在旁邊。所不同的是:大寶出生時,我就在海淀婦幼保健院產房的門口守候。因為刨腹產的時間是女兒跟我商定的,即1999年2月12日下午3點,所以3點前,我就跟大女婿等佇立在產房門口,就連嬰兒那撥動心絃的第一聲啼哭,都聽得清清楚楚,並且透過門下的縫隙,看到了接生員匆匆抱著孩子沖洗的身影。當大寶被放在媽媽身邊特製的小床上,我第一次看到她那一雙清澈的眼睛時,一種甜蜜蜜的感覺立刻浸潤心田。而小寶出生時則正趕上“非典”肆虐。2003年5月16日,儘管疫情的勢頭有所緩解,可海淀婦幼保健院依然高度戒備,我則只能跟家人守候在遠離產房的候診室門口。早上8點前後這個時間,也是小女兒跟我商定的。因為小女兒已經31歲,我主張刨腹產,可小女兒聽說刨腹產的孩子不好帶,想自然產,後見困難,發簡訊給我,我果斷地讓她立即刨腹產。於是在8點順利生下小寶。因為隔著兩層樓,所以沒有聽見那撥動心絃的第一聲啼哭。但是,經過疏通,我跟家人不久還是都穿上醫務人員的白大褂,到產房門口看到大夫雙手託著的嬰兒。有經驗的大夫,指著嬰兒左頰的一個似顯非顯的小圓點說:“你看,還有酒窩呢!”同樣甜滋滋的感覺頓即浸潤我的心田。  大寶出生時因為是虎年的臘月27,所以,除夕和兔年的大年初一,母女都是在醫院度過的。餃子等飯食大都由我給送去。大寶在2歲之前一直住在奶奶家,除了滿月和節假日過來之外,在一起的日子不多。但2歲之後,由於奶奶要看上學的外孫子,而我們也願意看她,大寶便跟保姆一起住到我們這邊來。此後兩年多,大寶一直在我身邊生活。  “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愛吃蘿蔔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大寶一邊唱一邊表演,極其活潑、可愛。這是她剛到這邊住時,最擅長表演的節目。因為除了上課外,我都在家,所以跟大寶相處的時間比上班的其他家人要多得多。當時正是夏季,我常帶她出去遛彎。在長河畔的草坪上、柳蔭下溜達;在廣源超市順著大寶的興致特意來回乘坐電梯,還常去紫竹院公園的兒童遊樂場。在家裡時,則常一起玩“過家家”。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我們共同發明了“顛三倒四”、“出其不意”、“東倒西歪”和“猴爬山”之類的遊戲。除此之外,大寶早在一歲多還跟我學會了盤腿靜坐、合掌閉目,默唸“阿彌佗佛!”在萬壽寺門口的石階上,在長河畔的草坪上,在親戚們面前,她常做這樣的表演,一舉一動,都做得認認真真,很招人喜歡。  在我退休前,大寶多由保姆陪伴玩耍,因為除了教學以外,我還要寫作,而且安排得比較緊。打電腦對我而言,是家常便飯。多是在休息時,或當保姆做飯時,我才跟琦琦一起玩。玩什麼,都由著孩子的興趣。  見大寶聰明、伶俐,在我的建議下,到她2歲零7個月即2001年9月開始上核二院的幼兒園。之所以選擇離家兩站地的這所幼兒園,是因為大寶的二舅奶奶在那兒當老師,便於照顧。直到2003年“非典”爆發,大寶上幼兒園都是我管接。從核二院到中央團校,乘公交車兩站地。但我去時則是徒步,目的是便於鍛鍊身體,走半個多小時就到,回來時就帶孩子乘車。由於帶空調的公交車人少,我們常坐空調車回來。開始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為了使孩子有個適應過程,我就早接,晚飯回家吃。在上下車前後,都要分別走一段路,還要經過兩座過街天橋。上下天橋時,開始短不了要抱著,後來隨著孩子的腳步越來越穩健,漸漸地就不用抱了,還時不時地觸景生情地聊天。教她認識沿途建築物上標有的名字,以及樹木、花草等等。像萬壽寺車站對面的“北科大廈”、花園村過街天橋西北角的“科原大廈”,每次路過時,大寶都要用小手指著念道出來,而路邊的槐樹、楊樹等等,也都很早就辨認出了。在萬壽寺下車後,大寶要是願意在南長河邊的草地上玩,我們就一起玩一會兒。追蝴蝶,抓蜻蜓,在草坪上翻滾……一老一少玩得十分開心。  2002年12月18至23日,首都時斷時續、時大時小地下雪。據廣播,北京幾十年來只有1956和1968年冬季有過連續4天的降雪,可這次已是第五天了。窗外松柏堆金,楊柳鑲銀,遍地雪白。大寶早就想堆雪人,因上午我擔心孩子凍著,於是等到下午雪稍停,便帶她到小操場堆雪人。我們一起動手堆造,很快就堆起個雪人。造型雖然粗糙,可樂得大寶手舞足蹈,趟著沒膝蓋的積雪接連圍著雪人轉圈,似乎感動得雪人也笑了。我在當晚的《詩記》中這樣寫道:

天幕低垂雪紛飛,瑞雪洗得空氣新。

我帶外孫堆雪人,樂得雪人像外孫。  小寶上幼兒園,則是過了三歲的2006年的9月,由於上幾天就病一場,拖拖拉拉地鬧好幾天,所以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直到2007年“五一”快4歲後,才算正常了。也是多由我接送。由於就在中央民族大學的幼兒園,離得較近,用腳踏車接送就可以了,很方便的。後來由她爸開車送,我就單管接了。開始我騎的是男車,讓小寶坐在後面的小座椅後,不便上下,只能推著走。後來大女兒把一輛八成新的紅色的坤車給了我,才可以騎了。小寶特別喜歡我騎車帶她,只要從幼兒園一出來,就高興地讓我快把她抱上車,催我騎上走,還老高興地說:“姨媽媽給咱們的新車真好!”有次趕上下大雨,我只好徒步打傘接她回來。她一見我把她的小傘也帶來了,就高興地打著,顛顛地由我牽著一隻手,一直走到家。儘管我盡力用自己的大傘遮護,但她下身的側下邊還是淋溼了不少。可小寶不在乎,一進家就高興地嚷:“外婆,是我自己打傘走回來的!”那種樂乎勁兒,透露出小孩兒自尊、自力、自強的興致。  大寶雖然活潑、好動,可並不怎麼纏人,有時在家見我打電腦,便說:“外公又打電腦哩!”並不過來打擾,而是自己到一邊默默地玩耍,多是擺弄那些各種各樣的玩具和彩泥等。她最喜歡玩的是布娃娃、巴比哇哇。可小寶就不同了,在生人面前,雖然性格比大寶顯得靦腆、內向,可在家裡卻比大寶淘氣和頑皮得多。4歲前,從來不自己玩,總得有人陪著。因為就我在家的時間多,別人不在時,自然得由我陪著;別人在時,也時不時來纏我。一旦她來纏我,哪怕是我正寫得入神,一句話還沒寫完,也得趕緊陪她玩。要不,她就大嚷:“外公你就休息休息,陪我玩會兒吧!”要不,她就乾脆過來撥弄鍵盤,讓我教她。在她4歲過後,雖然能自己玩了,卻不能像大寶那樣默默地撥弄玩具,而總要時不時地登高爬低,捅這摸那,讓人很不放心,於是還得為來安全而盯著她玩。平時她也不像大寶那樣喜歡玩布娃娃,而是喜歡模仿孫悟空耍金箍棒,學小龍俠女揮舞寶劍。在從她1歲多到快4歲才正常上幼兒園期間,我不知因她耽誤了多少寫作時間。好歹我懂得順應自然,又懂得跟晚輩在一起玩耍有益於養生的道理,於是就高高興興地跟她玩。當她漸漸地能自己玩,而要我在旁邊看著時,我就一邊盯她玩,一邊構思文稿,以便她不纏我時再寫出來。  孩子在不會走、不會說話前,讓人最擔心的是疾病的襲擾。而一旦會走、會說話後,讓人擔心的就主要是磕著碰著、燙著電著了。大寶也許因為來到這邊後已經兩歲多的緣故,沒有鬧過讓人提心吊膽的大病。可小寶則就不同了,在剛三個月的時候,就因淋巴發炎而在脖子的左下側,腫起個像大棗般的包。當時正趕上伏天,儘管不是打車就是自家開車去兒童醫院,但回來多是晌午,很熱。第一次去醫院是我跟她媽一起抱她打車去的。由於她媽得看孩子,所以掛號、拿化驗單和開藥之類的事務,都由我做。兒童醫院一向患者眾多,什麼都得排隊,焦慮的心火在胸中燃燒,但只有耐心地排隊、等候。當看著護士在小寶的腦門上紮上輸液的針頭,而孩子卻不怎麼哭時,心裡真有說不出的難受。看著吊瓶中的藥液緩慢地、一滴一滴地落下,心裡又不由翻滾著焦慮和期待的心情。尤其是當幾天後看到大夫用碩大的針頭,幾次從孩子那腫起的膿包中抽出一大管濃血,而孩子卻並不哭時,就更加心疼。由於左側好了,右側又腫起,所以,一直往兒童醫院跑了十幾次。這是在我跟倆寶相處的過程中,最讓人擔心和熬神的一次。至於其它災枝病葉的,由於自己略懂醫道,家裡人也熟悉常見病的常用藥,所以除了幾次比較嚴重的發燒曾去醫院診治外,一般都是在家治癒的。  陪孩子們玩總是開心的。當每每看到孩子們那天真無邪的神情,那痴情依賴而絕無絲毫疑慮和顧忌的舉動時,特別是當孩子們跟自己無拘無束地親暱時,那種難於名狀而又無與倫比的甜蜜感覺,總是浸潤我的心田,讓我飽嘗了人世天倫之常的快樂!  啊,能樂享天倫,才是人生最美妙、最幸福的事情啊!  難怪母親在同晚輩相處時,總是那麼開心,那麼笑呵呵、樂滋滋的呀!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在特別開心時,體內會快速地分泌一種荷爾蒙。這種荷爾蒙,足以抵禦、殺死病菌、病毒,甚至癌細胞。同晚輩一起開心地玩耍有益於養生保健的機理,正在於此。所以,長輩善待晚輩,並不純粹是付出,即使無私無圖,也有自然地回報啊!我至今之所以體格健康,也有倆寶對我的奉獻啊!

“我有兩顆救心丸!”這是每逢鄰居、同事和親友們稱讚我身體好時,發自我肺腑的心裡話,自豪感!  “一切都是身外物,惟有健康長壽和人倫之常及親友情誼,才是人生至寶!”我的這個認識,就飽含著與倆寶快樂相處的體悟啊!  我常帶兩個孩子到附近的紫竹院公園去玩,除了觀賞那蔥翠的竹林、挺立的松柏,欣賞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外,還常觀看那跳躍在巨石上的小松鼠兩個前爪沖人作揖,或在松樹上跳上跳下的情景,有時我們則坐在湖邊的石階上,觀賞鴛鴦、野鴨在水中自由嬉戲,而更常去的地方,自然是那個坐落在南門附近的兒童遊樂場了。  大寶膽子比轉轉大,像跳蹦蹦床,第一次跳時,即使跌倒了,一邊爬起來舉著拳頭對別的小朋友喊:“打你!”一邊還能再跳,而小寶則一試站不穩,就不敢再跳了,直到4歲多,才開始敢跳。而在這之前,則是在家裡的席夢思床上學跳了好久。像乘坐那配著馬鳴聲的電動轉盤馬,大寶兩歲多時就敢騎,可小寶即使現在4歲多了,哪怕是我在旁邊扶著,依然不敢騎。小寶在小娛樂場最愛玩的就是滑梯,和能坐在上面像蹺蹺板似的前後翻動的玩具。  在學走路時,大寶也表現得比小寶膽子大。她敢於不知畏懼地邁出第一步,哪怕跌到了,爬起來再走,所以,膝蓋上經常帶著傷。可小寶就不一樣了,開始學走路時,靠住牆或冰箱,看著大人伸出的手,忽閃著眼睛,猶猶豫豫地,遲遲不敢邁步……一當她邁步走動時,就會了;由幾步到十幾步,幾十步,在大人的引領下,幾乎沒有跌過跤,膝蓋從未因為學走路而磕傷過。   在我居住的校園小體育場,在附近的當年清代皇室由故宮乘船到頤和園的南長河兩岸,以及岸邊由體彩中心出資修建的小娛樂場,在萬壽寺和紫竹院公園,都留下了我跟兩個寶貝兒的足跡。像追蝴蝶、逮蜻蜓,以及在椿樹下捉“花大姐”,是我跟兩個孩子常玩的事情。所不同的是,在跟大寶玩時,河畔的草萍除了冬季以外,都綠汪汪的,像潔淨的綠毯,在和煦而沒有露水的傍晚,我跟大寶偶爾還在草坪上或坐,或翻滾,或躺著,欣賞那湛藍的天空。但是到小寶時,卻一次也不能這樣了,因為草坪不僅一塊塊地荒廢,草也沒有那樣綠,而且到處都是臭狗屎了!潔淨的綠毯不見了,倒像破碎的葦蓆。  “唉!人在美化環境時,卻又破壞環境,何苦呢!?”  在帶小寶到河邊溜達時,我常不由自主地這樣慨嘆。     因勢利導 循循善誘  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是與疼愛備至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或者說,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也是一種疼愛,是一種比衣食住行和肉體方面的疼愛更深的疼愛。小孩兒不僅在長身體,而且還在長腦子、長感情、長思想啊!從呀呀學語、蹣跚學步,到開始順利地說話和走路後,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愛問,什麼都想學。這時,能否對他們及時而又不厭其煩地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對孩子們智力的開發和成長,十分緊要。而要能做到這樣,關鍵仍在於對孩子是否完全真正的善待。  母親雖然沒有上過學,認識不了多少字,從老人家嘴裡也從未聽到“因勢利導、循循善誘”這樣的話,可老人家在日常生活中,那種總是順著孩子們的動作而耐心、細心地給以配合、指點和矯正,總是順著孩子們的提問而耐心、細心地回答、解釋和誘導,則正是對“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最好的註解和集中體現啊!  把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與疼愛備至、從不打罵,自然而又恰如其分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母親在跟兒時的晚輩們相處的一大特色啊!  這是為兒在跟兩個外孫女兒相處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悟到,並決心仿效的。  在跟兩個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體悟到學禮貌、講文明,比學知識更重要。如果說當孩子們光跟家裡人接觸時,這些還不怎麼顯得重要的話,而一當她們走出家門,開始接觸外人,跟小朋友一起玩耍,尤其是上幼兒園後,就越來越顯得重要了。  道德作為調節人際關係的一種規範,當倆寶與別的孩子在一起玩時,就開始起作用了。當然,在孩子們身上,要經歷由無知到有知、由無意到自覺的過程。而及時、適宜地給予誘導,則在這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關於人的本性善惡問題,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爭論不休。我不想在這裡談論這個看似簡單,而實則涉及人體科學、尤其是腦科學等的複雜話題。然而,事實告訴我,單從認知的角度講,孩子們的意識起初確實像一張沒有任何汙漬的潔淨白紙。爾後伴隨智力和認知的增長,白紙就開始新增東西了。而新增的內容如何,則是與環境,尤其是與孩子經常接觸的人們的影響,言傳身教密切相關的。這種影響和言傳身教方面的差別,很自然地造就了新增在白紙上的東西的差別,而且要是沒有其它方面的影響和教導的話,會越來越大。  模仿,是孩子們在學習上的共特徵。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大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有意無意地對孩子們提供模仿的樣板。這在道德和禮貌方面,表現得尤其明顯。  孩子們學禮貌,起初似乎是從稱呼和尋常的禮貌用語開始的。接觸什麼長輩就教她們稱呼什麼,見面時問一聲“好”,分別時說一聲“再見!”在與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時,不搶不要人家的東西;揀到小朋友的玩具,要還給人家;不隨便接受別人的禮物,尤其是吃的;在實在推託不了而一旦接收時,要說聲“謝謝”;在公交車上對讓座的叔叔、阿姨也總要說聲“謝謝!”;不隨地大小便,不學罵人,不說髒話;如此等等,雖然看似簡單,卻蘊涵著深厚的禮貌、文明的胚芽。  法制觀念是跟道德觀念一起,走進孩子們的頭腦的。而行路和日常的交通法規,則是孩子們最早接受的法制意識。路口的紅綠燈代表什麼?人在經過路口時要注意什麼?像“一站二看三透過”這樣的要訣,當領著她們第一次上街時,就要反反覆覆地講給她們。在經過路口時的一次次反覆開導下,在閃爍的紅綠燈的一次次警示下,孩子們到兩三歲時,就懂得了起碼的行路和交通規則了。  求知是孩子們的天性。這種天性表現在方方面面,從呀呀學語到勾勾畫畫,都是孩子們求知的表現。  孩子們都是天生的書畫家,在不會說話的時候,早就開始勾勾畫畫了。儘管起初畫得歪歪扭扭,即使比照東西開始也畫得不像,但看著她們那勾勾畫畫的樣子,我就不由聯想到,我們的祖先最初創造象形文字的情景。“字畫同源”的說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確切地說,應該是圖畫在前,文字在後;圖畫是文字的酵母,而文字則由圖畫孕育、演變而來。從孩子們的勾勾畫畫中,我似乎窺見了先民發明象形文字的軌跡,於是不厭其煩地由著並鼓勵她們勾勾畫畫,而到一定時候,再引導她們寫字、認字,就順理成章了。譬如“2”,孩子們起初總也寫不好,但從勾畫鴨子的輪廓開始來引導她們,漸漸地就既學會了勾畫鴨子,又學會了寫“2”。又譬如“人”字,用兩條腿叉開站立,來啟發、引導孩子,她們就很容易理解和學會。還有“大”字,說“一”好比天,人的頭能頂過天,就叫“大”,最能讓孩子們好奇,領會,開心。  好奇、愛問、好學,可以說是孩子們的共性。我的倆寶自然也不例外。不論在家還是在跟兩個孩子一起溜達、玩耍時,兩個孩子幾乎是不間斷地提問。像蝴蝶、蜻蜓和鳥為什麼會飛,而我們人為什麼不會飛?魚為什麼能在水裡活?天為什麼是藍的?天有多高?太陽為什麼早上和傍晚那麼紅那麼大,而中午又為什麼那麼小那麼亮?天為什麼會下雨?為什麼會打雷?……我都就自己所知道的告訴她們。遇到連我都不懂的,也不迴避,更不裝懂胡謅,而是跟她們說,外公雖然比你們知道得多,可也不是什麼都知道啊!等我回家後查查字典等工具書,知道了再告訴你們。當我查完後告訴她們後,她們又問什麼叫字典?是不是什麼問題書上都有?我就告訴她們,這個世界很大,問題很多,好多問題人們知道了,就寫在書上了,可是還有好多問題人們還沒搞清楚,所以連書上也沒有。“那為什麼人們不都搞清楚?”我於是又跟她們講一番她們能理解的道理,並說要搞清許多還沒搞清的問題,就得靠科學,當科學家。於是兩個孩子都曾分別異口同聲地表示:“我將來要當科學家!”  當然,伴隨一天天長大,當她們對家人的職業有所瞭解後,就又說:“我要當大學教授”或別的什麼了!隨著知識的點滴積累和視野的逐漸開闊,兩個孩子的志願和心氣兒也在不斷地變化。  倆寶的腦子反映都很敏捷,能抓住一個問題連續不斷地提問,直到滿意為止。當我觀察和體驗到她們的智商不低時,就開始有意識地引導她們學知識。除了教她們背些膾炙人口的古詩之外,還教她們背對聯,像“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沒水牛腰。”教她們學繞口令,像“媽媽騎馬媽媽罵馬,妞妞趕牛妞妞扭牛”,“熱勺子舀熱油”,“長蟲鑽磚堆”等等,把自己兒時和平時積累的知識,根據她們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經過篩選,一點一滴地教給她們。  孩子們都喜歡模仿大人學打電話,把教她們學打電話與學數字結合起來,既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又學得快。當然,兩個寶貝兒最初學識數幾乎都從掰著手指和腳趾教起,但真正認識阿拉伯數字,則都是從學撥打電話號碼開始的。同時,在遛彎時,我也常指著停放的汽車尾部的號碼,教她們認識數字和簡單的字母,並透過數一輛輛的汽車,讓她們學會數數。在對數字有了簡單的記憶和基礎之後,就教她們背“九九”乘法歌訣。  在學習上,大寶比小寶要規矩得多,我怎麼教她就怎麼學,很認真,而小寶則就不總是這樣了,剛學時認真,等一學會後就往往故意搗亂了。你說“二二得四”,她偏要說“二二得八”,不得不想別的法子使她背下去。大寶寫字一開始就很認真,可小寶由於從小“左右開弓”,兩隻手都一樣聽使喚,你讓她用右手寫字,可她偏用左手寫,故意跟你較勁。由於自己知道過早地矯正孩子愛用左手的習慣,對孩子智力等的發育和開發不利,所以,我從不勉強她。大寶到4歲多就能描字描得很好了,而小寶現在4歲多了,還不認真學。不過,使她感興趣的知識,她學得一點兒也不比大寶差。倆孩子都是在兩歲多的時候,我就結合她們自己和家裡人的屬相,教她們背誦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及其簡稱“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掰著她們的左手,從中指下面的骨節算起,往左,到食指下面的骨節,從下往上經過兩個骨節到食指頂端,再往右數著中指、無名指和小手指的頂端骨節,又往下經過小指兩個骨節,到底部骨節,再往左,到無名指下端的一個骨節,剛好十二個骨節,與十二個屬相相配。倆人都是沒教幾次,居然就都能掰著指頭背得滾瓜爛熟了,還到親戚面前去顯示呢!說起這十二生肖,還是家父在我小時候教給我的,當時我的年齡比倆寶都大,大概是六七歲吧!那時,我還跟著父親學會了怎麼根據年齡或屬相互相推算呢!  當然,孩子們在跟我學這些時,自然靠的是死記硬背。但是,透過大寶上小學後的體悟,這樣的死記硬背,對孩子們以後的理解還是打下了一定基礎的。譬如像“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沒水牛腰”這樣的對聯,當大寶上小學二年級後,我再讓她背誦,並結合她的理解跟她講對對子的要義時,她很快就懂了,並能跟我練習對對子了。  兩個孩子在學習上,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在教她們時,大寶精神集中,能跟著我一起學,因而我總能知道她掌握的程度。可小寶就不一樣了,她不完全跟著學,有時好像也沒注意聽,可第二天卻又能背誦出來。在教她背誦古詩時,有這樣的情況;在教她背誦乘法歌和十二生肖時,也有這樣的情況。兩個孩子在這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差別,常使我思考人的學習和接受知識的異同問題,以及這背後的緣由。弄清這些問題,才有助於區別對待,因材施教啊!  嫉妒似乎是人的天性。當大寶第一次見我把小寶抱在懷裡時,競委屈得撲在她媽跟前哭喊:“媽呀,你看我外公……”我趕忙讓她過來,把她摟在身邊,勸導說,你小時候外公也是這樣抱你的呀!我抱你妹妹才幾次,可你比妹妹跟外公多待了4年哩,妹妹怎麼也趕不上你呀!經解釋,大寶的情緒好多了。而小寶一當會表達自己的感情時,只要見我跟姐姐親熱,也總是哇哇地哭。會走會說後,當看到我的寫字檯玻璃板底下的照片,她的沒有姐姐的多時,競拍打著玻璃板又哭又嚷:“為什麼姐姐的照片比我的多!哼,外公你偏向姐姐!”其實,我早就預感到這個問題,曾經想換上兩張她的照片,每個孩子三張,可由於時間長了,大寶的照片已經跟玻璃板粘在一起,揭不下來了,所以就沒動。沒有預感到小寶的嫉妒心會這樣重啊!不管我怎麼解釋,可她就是不依不饒,直到我想法在旁邊加上她的兩張照片,才不鬧了。但是,有時還是斷不了跟我算舊帳:“你為什麼開始把姐姐的照片放得比我的多?”我說:“你姐姐的照片先放的,揭不下來了嗎!”“那你為什麼不先放我的?”“那時還沒你呀?”“為什麼沒有我?為什麼不讓我當姐姐?”……孩子滿懷嫉妒卻又天真地質問,常讓我哭笑不得,而面對小寶這樣的孩子,我只能認真地、不厭其煩地解釋,直到她滿意為止。否則,她就會大嚷大叫地沒完沒了。  唉,單是在長輩對待晚輩之間,兩個寶貝兒所表現出的嫉妒心理,就使我跟家人不知費了多少口舌來解釋、疏導。隨著倆寶一天天長大,嫉妒心理有所緩解。在這方面,大4歲的姐姐自然比妹妹要表現得主動。在妹妹不會走路時,姐姐常抱著妹妹玩一會兒。等妹妹會走以後,只要團聚,姐兒倆就在一起玩。大寶對小寶的關照,和小寶對大寶的依戀,兩人的親熱勁兒,使家裡人都很開心。但是,倆孩子的嫉妒心並沒有因此就完全消除,特別是當她們的媽媽分別對對方的孩子,表現得比對自己的孩子更親熱一點兒時,倆人的嫉妒心就往往爆發出來,並都在我面前告狀。我就跟她們解釋“先人後己”、“先遠後近”做人道理,兩個孩子似有所悟,特別是年長妹妹4歲的姐姐更領會得透些,再見到類似的情形時,就表現得好多了。但是,倆人的嫉妒心並沒有根除,仍然時不時地表現出來。  對於孩子們所赤裸裸地表現出來的嫉妒心,有些長輩往往著急、生氣,甚至跟孩子們發火。然而,我倒比較看得開,而且認為,這種赤裸裸的嫉妒,總比成人們的所謂“大度”和“謙讓”,高尚得多啊!嫉妒之心本來像毒蛇一樣盤踞在許多人胸中,尤其是那些握有權柄的達官顯貴胸中,巴不得絞盡腦汁地找藉口,將能耐比他們高的人排擠、剷除,卻硬要故作姿態,喬裝打扮地表現出“大度”、“謙讓”!這種實則虛偽透頂的所謂“大度”、“謙讓”,比童稚的赤裸裸的嫉妒,簡直卑劣千百倍!況且,孩子們的嫉妒之心,表現在親情之間,不過是正常人倫的一種自然折射啊!只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不僅損害不了,反會加深人倫親情啊!  大寶兩歲半多開始上幼兒園,第一天可能出於好奇,很願意去,沒有哭,但三天後就不願去了,每次送都要哭一陣子。小寶三歲多才開始上幼兒園,從第一天起就不願意去。為了啟發和開導她們,我想了許多辦法。譬如,見了跪在天橋上的乞丐,我就故意說他們都是因為小時候不好好上幼兒園,不好好學習,才落到這個地步的。孩子於是說:“那我要好好上幼兒園!好好學習!”。有時見了年老的求乞者,我就給點兒錢,孩子們就問:“他不好好學習為什麼還給他錢?”我說:“他已經這樣了,咱也不能見死不救,人要有同情心啊!”當然,要克服不願意上幼兒園的心理,光靠這當然不頂事,還得反反覆覆講述上學和學知識的道理,同時,也有個習慣問題。  崇拜英雄似乎也是孩子們的天性。孫悟空是兩個孩子心目中的第一個英雄。倆寶都不約而同把孫悟空當作朋友,最喜歡聽、看孫悟空降妖捉怪的故事。在平時,尤其是每逢哄孩子們睡覺時,孩子們總是讓我給她們講這類故事。由於《西遊記》的許多具體情節我都淡忘了,所以,我跟她們講述的故事,多是隨編隨講,並不都是原版的。大概由於我編造得情節比她們從電視上看到的更曲折,更動人的緣故吧,兩個孩子都很愛聽,並且能夠在我的講述中安然地入睡。  大寶除了單獨由我帶時跟著我睡外,有一段日子,有她媽在時晚上也是跟著我睡,而小寶要是不上幼兒園,至少午休時大都跟著我睡。孩子們跟著我睡覺,表現得都比跟別人睡時乖:不但自己上床,自己脫衣服,自己躺下,而且一般頂多二十來分鐘就睡著了。家人對此一度都感到納悶,並有很多解釋,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是“異性相吸”。因為家裡平時就我一個男性,這樣的解釋也許有道理。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條是: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尊重和把握規律。只要我帶孩子,不管是睡覺,起床,還是吃飯,玩耍,都注意掌握好時間,儘量形成規律,使孩子們養成好的起居習慣。  “身教重於言教”。讓孩子們生活有規律,首先帶孩子的人得自己生活有規律。我是家裡公認的生活最有規律者。到4歲前後,倆孩子對此也都有了共識。大寶過來,要是偶爾趕上我要午休,就主動跟我一起午睡。而小寶在一般情況下,也都願意跟我一起午睡。  也許由於我的嗜好的緣故,自從兩個孩子話說得比較流利後,在帶她們到河邊溜達時,我就開始教她們學造句了。看著垂柳的樹枝被風吹得搖動,我先讓她們來描述一下。記得大寶第一次說的是:“柳樹枝讓風吹得直襬動。”而小寶第一次說的則是:“樹枝在搖晃唄!”我在肯定了她們說的不錯後,就說,將來上學學作文時,就可以寫得更生動些,譬如可以說“風搖動著柳枝。”又如“風吹著我的衣裙”,可以寫成“風扯動著我的衣裙”;“風吹著我的臉”,可以寫成“風撫摩著我的臉”等等,就比較生動了。於是倆孩子就問什麼叫“作文”,什麼叫“生動”,等等,我就一一跟她們講。由於平時說話時注意引導,並隨時隨地地矯正她們在語法上的毛病,所以倆孩子到4歲後,就都能在日常言談中,比較準確的使用連線詞了。當然,這些都不過是為將來上學打些基礎,是不能要求過高的。  大寶上學後,有時需要我輔導作文,我就跟她講“風行水上,自然成文”的道理。強調作文一定要自然,不能裝腔作勢,話怎麼說得清楚,就怎麼寫。作文當然要講究文采,要形象、生動,但這些都要以準確為前提;而要做到準確,就要多觀察,多思考。沒有親自仔細觀察過的東西,不要瞎寫;對於學習參考資料,要認真地閱讀和思考,並要注意辨別和區是非曲直,而不能盲目地模仿,更不能囫圇吞棗地抄襲。  今年暑假,大女兒有一次讓我輔導大寶寫篇作文。為了便於孩子參考,她從網上下載了一篇題為《讀<最後一個便士>有感》的文章。我細讀了這篇文章,發現前言不搭後語,產生好多疑問,於是立刻在網上查閱了《最後一個便士》原文,確認《讀<最後一個便士>有感》一文,與原文內容出入太大,說明作者是在根本沒理解、甚至沒認真閱讀原文的情況下寫的。我於是讓大寶對照《讀<最後一個便士>有感》一文,認真讀了三遍原文,讓她看有什麼問題。她也說這篇文章寫得跟原文對不上號。譬如,原文寫道:“老人坐在一個角落裡,吃著放在面前的每一塊蛋糕”,而這篇文章卻說“他卻在麵包店裡吃了一小塊蛋糕”;又如,原文中寫的是店老闆要把一盒子蛋糕作為禮品送給老人,老人覺得他的自尊心不允許他接受這樣的禮品,於是才決定“為家裡”買下最大的一塊蛋糕,併為此花光了自己的最後一個便士。當他提著蛋糕回家,走到一家和他一樣窮的鄰居房前,才突然把蛋糕放在鄰居家門口的臺階上……而這篇文章卻忽略了這些細節和老人內心的變化。一個自尊心,一個同情心,是《最後一個便士》所重點揭示的主題思想,可是這篇文章卻沒有很好抓住……  大寶睜大眼睛疑惑地問我:“這不是被推薦的文章嗎?怎麼竟有這麼多問題?這是怎麼回事啊?”我告訴孩子,這樣的文章到底是怎麼寫出來的,又是怎麼被推薦的,咱無法知曉,可以不去管它,但是,咱要寫讀後感的話,就一定得首先仔細地閱讀原文,把原文的內容和主要意思吃透,才能保證在複述原文時,與原文思想內容完全吻合,也才好準確地發表自己的感想。在我的啟發和輔導下,大寶也寫了一篇《讀<最後一個便士>有感》,題目雖然完全一樣,但內容和文字則大不一樣了!我順便認真地告誡她:作文跟做人一樣,要認真,要踏實,要實事求是,合乎實際,尤其是寫讀後感之類的文章,決不能離開原文空發感慨,任意揣度,不能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原文的思想,更不能貪圖虛榮地編造!大女兒回家後,我又跟她強調,孩子才上小學二年級,作文時適當地參考以至模仿,都是可以的,但自己一定要先認真看看,看準了確實是好文章才行,不能隨便見網上推薦了就讓孩子參考!我又衝大寶說:“幹什麼也不要迷信,不要盲從,包括對你的外公我!還是我常跟你講的,自己看清了,看準了,再寫!不要盲目學別人,就是好文章,也不能抄襲人家的!好比吃飯,讓你吃人家嚼過的飯,那不髒嗎!”大寶是個很聰慧又很懂事的孩子,自從上學後,生活、學習有板有眼,很有規律,很用功,也愛動腦子,不論作文還是其它功課,成績都一直在進步。  母親跟父親透過半生的辛勤勞作和勤儉持家,曾使我兒童時代的家境在家鄉算得上“小康”,在剛解放後的村裡算得上“一流”,但是,“合作化”和“公私合營”,以及隨後的“大躍進”,尤其是父親的蒙冤受屈則使得家道每況愈下,陷於長達20年的困厄境地,以至在父親臥病期間,不得不靠變賣家產來勉強地維持生計。所以,父母留給兒女的家產並不多。父母所留給兒女的遺產主要是精神方面的,而這無形的遺產,比起那有形的遺產來,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受益無窮的!  也許由於自己跟母親一起生活的歲月比跟父親更長的緣故,相對而言,在精神遺產方面,母親留給兒的要比父親更多些。  善待晚輩,是母親留給兒的最珍貴的精神遺產之一。兒決心承繼這份遺產,並在努力地去做。  還是那句話:決心雖然下了,但距真正完全做到,距真正完全地承繼母親這份精神遺產,還差得遠哪!   (2007年9月9日,為紀念家慈西歸兩週年而作)

11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怎麼辦啊?3本繪本幫助孩子告別不妥當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