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歲的孩子“最可怕”?
據一個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有50%以上的家長選擇了“可怕的2歲”,有20%的家長則選擇了“恐怖的3歲”。
兩三歲的孩子究竟怎麼了,會讓這麼多家長覺得可怕呢?
因為,兩三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自我意識的萌發,會開始叛逆了。這讓許多習慣了孩子言聽計從的父母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你好聲好氣地跟孩子說話,他會強硬地回你“不”;當你好話說盡都沒用,終於忍不住“河東獅吼”之後,又會為自己的暴跳如雷嚇到孩子,而覺得愧疚……這就像往牆上釘一顆釘子,事後無論你如何輕柔地把它拔出來,都改變不了會留下一個傷害的痕跡的事實。
那麼,到底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又如何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呢?
看完《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本書,讓我有了許多新的收穫。
眾所周知,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和善而堅定,但至於如何做到和善而堅定,很多父母還是完全沒有頭緒。
而這本書,總結出了10個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並且透過分析各年齡段孩子不同的成長特點,提供了不同的溝通技巧方式,是一本拿起就能用的親子育兒指南。
01、脫離實踐的理論,只是空想總有人調侃,想要教育一個熊孩子,打一頓就好了,一頓不行就兩頓。
打罵真的管用嗎?
短期內似乎管用,但從長遠來看,弊遠遠大於利。
事實上,想要和孩子好好溝通,方法有很多,就看父母能不能剋制住自己的壞脾氣,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還能順利地解決問題。
書中總結了10個非常有效的溝通方式,其中有:
積極暫停:遇到矛盾和爭吵的時候,先暫停;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也引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選擇的力量:一次只給2個選擇,既尊重孩子,又讓他們體驗到了選擇的愉悅;獎勵和表揚:要將外部獎賞,轉化為孩子的內部動機;言行一致:制止孩子的時候,要做到口頭和行為一致……還有:ACT三步法;用新的經歷替代不好的回憶;建立信任,以及按時召開家庭會議等。
乍一看,這些理論很多父母都知道,但運用到實際情況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那是因為,很多父母都忽略了: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成長特點不同。
書中提到,4歲以下的孩子很難共情,因為孩子要到4歲才能逐漸瞭解自己和別人所感知、感想,以及所做的是不同的。並且給出了不同的應對方法。
除此之外,其他的每一個溝通方式,都對應了不同的情景,讓父母能夠“對號入座”,輕鬆應對。
02、從年齡段入手,分析溝通技巧對於3-5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已經意識到世界不是圍著自己轉了。雖然和父母會有“權力之爭”、溝通起來稍微有些費勁,但總體說起來,還是可以交流的。
但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溝通起來就比較吃力了,那又該怎麼辦呢?
書中詳細分析了0-1歲、1-2歲、2-3歲孩子的特點,並且逐一羅列了相關溝通技巧。
比如:
0-1歲的孩子:建議多擁抱、撫觸和互動;1-2歲孩子的關鍵詞是:自我意識、分離焦慮、依戀和安全感等;針對“恐怖的3歲”,書中更是貼心地給出了12條非常實用的親子溝通建議……至於5歲以上的孩子,他們更在意的是歸屬感和價值感,需要父母更智慧地對待。
這世上,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
所以,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也需要反思,自己究竟是什麼型別的父母,是專制型、放縱型、權威性,還是忽略性?
不同型別的父母,需要克服的育兒障礙不同。但只要有心,就一定能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育兒路上的問題,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03、不要忽略育兒路上的“攔路虎”——挫敗感作為一個二寶媽,我在育兒過程中,常常會感到深深的挫敗感,相信很多父母也有同樣的感受。
而挫敗感會讓父母覺得無力應對,要不就放任不管,要不就只能打罵一頓。
書中就羅列了12個最讓父母有挫敗感的問題,一一進行分析,從根源上解開父母的困惑。
比如:為什麼孩子會哭鬧、喜歡威脅父母、會偷錢、愛打架、發脾氣、找藉口,以及如何應對孩子愛吃糖果,等等。
就拿孩子愛吃糖果這件事來說,有的父母要不就放任不管,要不就明令禁止。而讓孩子遠離糖果,這絕對是讓孩子們覺得無法接受的事情,從而大哭大鬧,和父母的衝突不斷。
如果你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鬧妥協了,那麼,內心肯定會有深深的挫敗感。怎麼辦呢?
書中提到了一個非常新穎的方式,叫——糖果時間。
作者萌媽Celilia的家裡,每週都會舉行15分鐘的固定糖果時間。這個時候,兩個孩子可以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糖果吃,只不過吃完之後要及時刷牙。
滿滿的儀式感、在規則內自由選擇的權利,既尊重了孩子,又能讓他們變得自律。何樂而不為呢?
育兒的路上,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
如何在孩子哭鬧不止的時候,還能保持心平氣和地微笑;如何保證自己不會被孩子激怒,從而能夠進一步容納孩子的情緒、解決問題,這些都值得父母學習和反思。
而《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正是這樣一本,可以隨時放在手邊,隨時翻閱和借鑑的書籍。
如果你也有育兒方面的困惑,不知道在孩子叛逆的時候,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洪荒之力”、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不妨看看這本書,相信一定能夠幫到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