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自我攻擊呢?就是對自己不滿意,當自己做不好的時候,會用不滿自己的態度逼自己前進。如果依然成功不了,就選擇自暴自棄,充滿絕望的心理。完美主義的性格也是存在著對自己的不滿,自卑也是存在對自己不滿的習慣。自我道德譴責,強大的羞恥感,也是對自己的道德審判。
自我攻擊會讓一個人失去獨立人格,形成在情感上依賴人,沒有主見,容易被人欺騙。
不滿自己可能會導致完美主義、挑剔、抱怨的性格。
容易形成自我壓抑,放大自己的負面情緒,形成頑固的網癮等負面行為。
容易對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棄。
容易逼自己,用逼自己的動機去適應環境,養成精緻的利己主義思想,不精緻,無法活。
容易在乎別人的評價和看法,容易被激怒或形成恐懼別人評價的心理。
那麼自我攻擊是如何形成的呢?很多時候與父母在對待孩子犯錯時的語氣、言辭有關。
網路上經常有一些小影片,孩子犯錯了,媽媽要懲罰孩子,孩子不願意被懲罰,一邊哭和哀求,父母則拿起小棍子,對孩子說,你說,你該不該打,該不該罰,你知道錯了沒有?
當自己犯錯時,你是應該被懲罰的。有的父母還會說,你覺得自己是不是欠揍?
心理學中常常有這樣的事情,施虐方不斷的侵害別人,被侵害的一方在長期的傷害中慢慢會認同對自己的傷害。這是因為被侵害方在絕望和無助的情況下接受了對方的觀點,我就是應該被懲罰的。
很多時候我們不明白懲罰的意義,懲罰不是為給對方形成恐懼,不是讓對方心甘情願的接受懲罰。很多人以為,只有對方心甘情願的接受了懲罰才會形成對後果的恐懼,才會避免很多問題的後續發生。
很少有懲罰是在平和的狀態下發生,更多是爭吵,不服氣的狀態下完成,於是懲罰還有另外的意義,就是鎮壓對方的怨氣,孩子對自己和老師的怨氣。
要避免在生氣的狀態下懲罰孩子,否則不小心就變成人格攻擊,語言暴力。另外更多的反省自己是不是容易對不公平的事情產生憤怒,容易不容易對自己的權威被挑戰而產生憤怒。
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害怕,哀求甚至覺得孩子很可愛、很好玩,覺得自己只是稍微嚇唬一下,他就這樣,甚至把這些影片發到網路上,這些都是遠離了懲罰本身的教育意義,孩子的潛意識裡也會形成,家長在戲耍,不尊重自己的心理。
其實孩子並不會記恨父母對自己的懲罰,而會記恨父母在懲罰過程中對自己情緒的壓制和羞辱。孩子也可以適當懲罰,但目的不是讓孩子恐懼自己,而是讓孩子對自己的生命過程中的錯誤的後果有所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