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子女依戀關係出現問題,會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孩子出現攻擊、退縮、粘人等行為。同時,也可能會啟用父母童年不安全的依戀創傷,因此,如何支援孩子,把家庭環境打造成孩子健康成長的沃土,就需要父母需要不斷的在學習中成長。
《聚焦依戀的家庭治療——從創傷療愈到日常養育》這本工作手冊,就是指導家長們如何透過聚焦依戀的家庭治療的核心過程——“情感—反思對話”等方式與孩子溝通的臨床實操指南。
這本書不回溯原生家庭,也不去探尋潛意識,而是透過PAEC模式——有趣、接納、好奇、共情——與來訪家庭工作。
接納、好奇、共情是諮詢師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而有趣,則是緩解諮詢關係壓力的一個法寶。
在家庭治療中,面對兒童來訪者時,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個幽默的打趣,都可能會使諮詢關係發生轉變。
這一點,本書常在案例中使用到。
從積極的、不評判的角度,讓親子雙方都感受到互相之間的愛與支援。
聚焦依戀的家庭治療是一種治療模型,從建立父母與治療師之間的安全感開始,再由父母與治療師一起幫助孩子獲得安全感,幫助父母更好地意識到孩子的安全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也幫助父母更好地意識到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彼此的安全需求,以及他們自己生命的安全需求。
這本“工作手冊”,更像一本教科書,裡面列舉大量案例,有不同年齡段孩子,生活中的常見糾紛,案例後面有專業點評。
每一章都有課後練習,並且隨著章節內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設定型別,有是非題、選擇題、概念題、案例題,而且還有體驗式的練習。
單單這些練習,就足以讓我們對自己有很多的發現。
最後還會給出參考答案,這樣又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再次學習一遍。
雖然是給心理治療師的工作手冊,但一般讀者也可以閱讀,因為裡面有很多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如何與自己的孩子互動,同時學會“主體間性”“情感—反思對話”式的溝通。
幫助家庭所有成員發展出安全的溝通模式和依戀關係,為所有人提供成長機會,而不再依靠恐懼、羞恥和暴力來掌控對方。
安全感是依戀理論的核心,也是本書工作的重心。
沒有安全感,個體就無法接受新的學習,無法形成新的認知和互動模式。
當然,即便是一本像字典一樣的工作手冊,如此詳細的臨床實操指南,就像開篇作者的提示一樣,“臨床實踐的標準和規定會隨著時間而變化,沒有任何技術或建議能夠在所有情況下都保證是安全或有效的。”“也不能代替適當的培訓,無論是誰,都不能保證任何特定建議在各個方面都完全準確、有效、恰當。”
聚焦依戀的家庭治療,如同學習任何其他諮詢技巧一樣,都需要重複很多遍,練習很多遍,才會把這些方法融入自己的生命中,與來訪者家庭一起探索問題背後的資源,支援家庭重回愛與支援的環境。
最後,作者專門開闢一章講聚焦依戀的家庭治療在寄養、收養家庭中的應用。
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需要花大力氣去學習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新家庭對他的愛與支援,瞭解孩子經歷了被拒絕、被否定帶來的憤怒、羞恥、恐懼等痛苦情緒,同時也要尊重孩子對親生父母的忠誠。
因為在孩子的潛意識中,他們挑剔新父母,不依賴他們,表達對親生父母的忠誠,意味著他們還有一線希望與親生父母建立起依戀關係。
治療師和家長要讓孩子明白,雖然親生父母的虐待或者忽視行為在很多方面傷害了他,影響了他的發展,但並不意味著父母是壞人。
否認虐待只會把孩子留在羞恥感中。
治療師和新父母一起創造安全的環境,療愈他們曾經的創傷,幫助孩子逐漸信任新父母並和他們建立穩定安全的依戀關係。
不可忽視的是,寄養、收養家庭面臨的困難,在正常家庭當中也可能會出現,有的甚至更嚴重,孩子可能也會有被拋棄、被否定等感受。
所以也需要父母們去觀察、學習、調整親子之間的依戀模式,為孩子創造滋養的環境。
這是一本需要經常閱讀、練習和體驗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