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去逛超市,碰到一對母子,孩子大約三四歲的樣子,因為媽媽不給買玩具,就躺在過道上一邊打滾一邊大哭,引來很多人圍觀。那位母親又急又氣又尷尬,只好答應買玩具,這才安撫了孩子。
現在很多孩子一不順心就撒潑打滾,成了大家都討厭的“熊孩子”,令人頭疼至極。撒潑打滾不僅僅是孩子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同時也反映出孩子的情緒問題。
一、情緒教育需從幼兒開始我們知道,孩子很多時候撒潑打滾,是不知道如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而採取的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如果父母從小教會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所遇到的情緒問題就會減少很多。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對孩子做情緒教育呢?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情緒的社會性參照,當嬰兒處於陌生的、不確定的情境時,他們往往從成人的面孔上搜尋表情資訊,然後決定自己的行動。這種現象從七八個月大時就有了。可見,這時候孩子已經擁有了認知情緒的能力。所以,在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教孩子去認知和表達不同的情緒了。
二、情緒教育第一步:認知不同的情緒對於0-3歲的幼兒來說,認知情緒的首選形式就是畫面。《高興的臉,悲傷的臉》用來做情緒認知啟蒙就非常合適。本書作者是美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及繪本畫家比爾 • 科特,他的《不要按這個按鈕》系列圖書在全球銷量超100萬冊,非常擅長兒童繪本創作。
這是一本中英雙語的益智遊戲繪本,用成對的反義詞以及形容詞來描述15種常見的表情,配合有場景的插畫,讓孩子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中認知各種面部表情及其代表的情緒。
比如高興與悲傷這兩種不同的情緒,繪本中用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冰淇淋的故事來展現。
當小男孩拿到雙球冰淇淋的時候,他的嘴角向上,嘴巴張開,眉毛向上聳起,很開心的樣子,這就是高興的臉。
而下一個畫面,小男孩的冰淇淋不知道為什麼掉在了地上,他的嘴角和眉毛都向下耷拉著,看著地上的冰淇淋,難過得快要哭了,這就是悲傷的臉。
如果孩子還不會說話,那麼父母可以給孩子一邊展示圖畫,一邊用語言解釋給寶寶聽,畫面裡發生了什麼,以及他們此刻的情緒是什麼。
如果孩子稍微大一點已經會說話了,就可以用互動的方式來跟孩子一起看,比如可以問寶寶,畫面裡有什麼呢?畫面裡的人在幹什麼?他的感受是什麼?引導寶寶去理解畫面中人物的情緒和原因。
三、情緒教育第二步:表達自己的情緒除了認知情緒,學會用恰當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在跳起時的臉和落下時的臉這兩頁,可以先讓孩子觀察小女孩的表情,眼睛閉著,嘴角大大地向上咧著,是很開心很興奮的表情,那麼可以告訴孩子,這是激動、興奮的情緒。
然後,問孩子要不要體驗一下這種激動、興奮的情緒,天生愛遊戲的孩子一定會很願意模仿小女孩蹦蹦跳跳。這時候再引導孩子說出“我現在很激動、興奮”。這樣,孩子就會把激動、興奮這種情緒詞和自己的身體感受聯絡起來,等到他下一次再體驗到的時候,就能夠用恰當的情緒詞來表達了。
其他的表情和情緒,也可以讓孩子用這種模仿的方式去體會,父母引導孩子用正確的詞表達出來。
四、這本繪本好在哪?為什麼推薦用這本《高興的臉,悲傷的臉》來做幼兒情緒認知啟蒙呢?因為這本書除了內容非常適合0-3歲的孩子,它採用的原材料也是對孩子非常友好的環保紙板。無論寶寶想去舔、撕、咬,問題都不大。
書的最後一頁還設計了一面小鏡子,當孩子翻到最後一頁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很有趣的感覺。原來我最喜歡的是“我的臉”,這也是一種自我接納的學習。
這本繪本也是美國亞馬遜月度最佳暢銷書,獲得了很多父母的認可,同時也獲得《出版人週刊》以及《科克斯書評》的力薦!可謂實至名歸。
家有寶寶的千萬別錯過這樣一本情緒認知啟蒙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