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奇又好動的寶寶喜歡把家弄得像豬窩
發現,寶寶到了一歲半左右,除了睡覺之外,幾乎沒有停下的時候。做他們能做的任何事情,只要是感興趣的,看到什麼拿什麼,拿到什麼就扔什麼,各種折騰,要麼在地上爬來爬去,要麼翻箱倒櫃,同時嘴裡還會嘰裡咕嚕的說個不停,玩得滿頭大汗,仍舊不亦樂乎。粗略的計算了一下,陪寶寶一整天,相當於走了10000步。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各種應接不暇,稍不留神,寶寶就會跑出你的掌控範圍,玩出一些高難度的危險動作,比如,他們會自己藉助凳子爬上桌子,扔茶杯,玩剪刀等,讓人防不勝防。
和幾個朋友交流育兒經驗時,朋友們一致反映,只要家裡有了寶寶,就別想有整潔的時候。他們就是琮搗亂的,不把家裡弄得一團糟,決不罷休。玩具、書本、衣服扔得到處都是。同時,床上、牆上、沙發上,畫滿了他們的得意之作。再整潔,再幹淨,再有潔癖的人,在寶寶面前都無可奈何。為了對付好奇又好動的寶寶們,家長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把凡是寶寶們觸手能及的東東全部收起來。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雖然減少了寶寶們的探索的工具,但並不能降低寶寶們探索的慾望。
為什麼寶寶們會有如此大的能量,整天愛玩個不停呢?這好像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背後的原因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首先,寶寶們通過敏銳的觀察,發現家的的東西就是家長們日常生活所需的東西,也是家長們天天要用到的東西。既然家長們能玩,寶寶為什麼不能玩呢、他們就是要通過觸控和把玩這些日常用品,來體驗探索的樂趣。其次,寶寶們整天的動來動去,拿東弄西,也是為了和家長們產生互動,他們要在玩中學習生活技能,以此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同時,這種無所顧忌玩耍的前提就是對家長充分的信任。再次,寶寶們處於快速的生長期,大量的運動可以促使他們的智慧不斷髮育。換句話說,寶寶的智力與運動相關,只有通過大量的運動,他們的智力才能發展的更好,這是他們成長中極其關鍵的一環。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親身陪寶寶們玩耍,不僅能夠取得寶寶們的信任,還能促進其智力的發育。
作為一個家長,該如何面對這個好動的、惹事生非、充滿好奇心的寶寶呢?也就是說,既要滿足其不斷折騰的好奇心和越強的運動量,同時又要保證寶寶的安全,讓家保持一個相對的有序和整潔呢?這個說起來真的很容易,但做起來也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難。
一方面,作為家長必須要有一個整體的安全意識,把家裡對寶寶有安全隱患的角角落落整理一遍,該收的收,該藏的藏,該包的包起來就行了。比如,把易碎的茶杯、瓷盤、瓷碗和玻璃之類的物品放到寶寶們拿不到的地方。再比如把鐵製的剪刀、釘子、錘子等收起來,還有就是把方桌和方凳的角用軟皮包一包。另一方面,時刻與寶寶保持觸手可及的距離,也就是說,要緊緊跟隨寶寶走動或奔跑的節運動節奏。同時決不能讓寶寶脫離你的視線,一旦有情況,可以隨手就能抓到寶寶。第三方向面,家長也要放一些東東在寶寶可以拿到的地方,讓寶寶有一個安全和豐富的探索環境。比如,可以把玩具、紙巾、水果、書本、箱包等物品放在寶寶可以拿到也可以翻找的高度,讓寶寶隨便玩。哪怕因此而導致家裡亂一點也沒有關係,當然,乾淨衛生是基本要求。
為什麼寶寶喜歡一邊玩一邊嘰裡咕嚕說個不停在寶寶還不會說話的階段,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他們特別喜歡自說自話的說著沒人能懂的語言。比如把凳子從東搬到西的同時,嘴裡還會嘰裡咕嚕的說個不停,一幅非常認真而又忙碌的樣子。比如,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寶寶們會拉著你的手,把你帶到桌子邊上,用小手指著桌上的紙巾說“這個”。“這個”是他們想要的東東,但又不會說這個東西的名稱,只好用“這個”來表達。再比如,帶寶寶去商場買鞋子,問他想要哪一雙,寶寶仍會用手指著某雙鞋子說“這個”。用“這個”來表達所指,會延續很長一個階段,直至他們能說話為止。
表達是一個人的基本需求,但學會表達是需要時間也需要學習的。其實從寶寶生下來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已經會做一些非常基本而又關鍵的表達了。有的寶寶最先會說的話要麼是爸爸,要麼是媽媽等疊詞,這個因人而異。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爸爸媽媽是寶寶最親近的人,這就是人的天性。那麼,為什麼寶寶會邊玩邊嘰裡咕嚕的說個不停呢?竟其原因就是寶寶的自我成長和智力自我發展的需求。在寶寶會說話之前,他們首先學會的是傾聽,只有會聽才會說。所以,在寶寶不會說話的階段,家長要不停的和寶寶說話,哪怕說的是一些毫無意義的話語,但一定要多說,這非常重要。因為傾聽也是寶寶最重要的學習方式。
寶寶的學習方式很奇特,至少,目前我們還無法預知寶寶們是如何通過傾聽之後掌握說話的。但有一點很明確,寶寶很喜歡聽各種聲音,尤其是媽媽的聲音。在成長的過程中,表達就是溝通,而溝通能增進彼此的情感和信任,這是寶寶走向獨立的手段。因為,他們渴望長大,渴望需求能得到快速的滿足。如果不會表達,其成長和社交活動就會受阻,活動能力和生存能力就會大大降低。談到表達方式的重要性,我們就不得不說說表達方式的種類:
寶寶的4種常見表達方式第一種表達方式就是哭。不高興會哭、餓了會哭、身體不舒服會哭、大人餵奶的姿勢不對也會哭……。哭這種語言也是很神奇神的,哭的節奏不同,其需求的緊迫性也會不同。比如,當寶寶餓醒了時的哭聲是相對平緩的,就是通知家長我醒了,得準備餵奶了。如果沒有得到及時迴應的話,其哭聲是急促的。如果還是沒有得到迴應的話,其哭聲就會撕心裂肺,會讓聽到的人坐立不安,必須趕快行動。
第二種表達方式就是笑。只要寶寶吃飽了,睡足了,心情愉悅了,就會笑。最開始的笑只是微笑,沒有聲音的笑,但你能感到他的心滿意足。當然,也有的小寶寶一個月左右,偶爾也能“咯咯咯”的笑出聲音來。一旦寶寶們能笑出聲音來,也就意味著他們的表達方式又前進了一步。當然,最初的微笑是一種本能,具體的分辨能力還不強,比如看見媽媽的臉會微笑,看見陌生人的臉也會微笑。一旦有了具體的自我意識之後,就會有真笑和假笑之分了。用一句專業術語來說,那就是社會性微笑——熟悉才笑,不熟悉就不笑。
第三種表達方式就是肢體語言了。這種語言也是無聲的,但指向非常明確,要什麼就指向什麼。比如,如果經常有規律的帶寶寶出去散步的話,到了那個時間,寶寶就會指指門,意思是要出去了散步了,不帶他出去就會哭。再比如,看到媽媽回來了,就會伸出雙手,要媽媽抱等。還有些寶寶會有一些特定的肢體語言,比如,有的寶寶要拉粑粑了,就會滿臉通紅的站立不動,等到拉好了,就會繼續玩。如果不經常帶寶寶的話,有些肢體語言,你是很難意會到的,這也算是一種默契吧。
第四種語言是“哼哼哼”。這種“哼”的語言是非常有趣而神祕的。因為不會說話,所以只能用“哼”來表達他的需求,在“哼哼哼”的同時,其眼神也會很堅定而明確,他們是在告訴你,難道還不明白我的意思嗎。
結語:養育的最佳方式就是親身陪伴
養育孩子是人生最大的事業、養育孩子是生命的指引、養育孩子是成年人自我學習成長的旅程;同時,養育孩子,為孩子的成長創造安全和穩定的環境是每一位家長的責任和義務。我們必須明確我們的任務和我們的使命。一方面,親身陪伴,就是為了讓孩子自我成長、自我改變和篷勃發展,成為獨立的自己;另一方面,親身陪伴,不是為了給孩子找一條出路,而是讓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路;第三方面,親身陪伴,不是為了塑造孩子的命運,而是幫助他們塑造自己的命運。如果,沒有親身陪伴的歷程,這一切都無從談起,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