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是中華美德,可有時候過度了,卻成了最大的謊言。
50萬年薪的白領卻不敢買一件名貴的衣服:只因童年的陰影太大
與朋友相識30年,從幼兒園起就相識,如今都已經成家立業,有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但對於金錢,朋友依然是那個“不放過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我們兩個一起逛商場,朋友看上了一件羊毛外套,來回幾次經過這個櫥窗,我知道她很喜歡。
於是,我說:“陪我進去看看吧!”
拉著朋友進去,我幾次鼓勵她試試那個外套,她不好意思再拒絕,於是試穿了一下。這件衣服朋友穿起來很好看,材質一流,設計簡單,很適合她。
我問服務員多少錢,服務員熱情地回答:“原價2200,現在做活動,優惠後1600元,現在買是最實惠的時候,而且衣服很適合您朋友,很漂亮!”
朋友一聽,馬上把衣服換下來,對服務員說:“我再看看”,然後急匆匆地拉著我離開了。
我懂,朋友是覺得1600買一件衣服,太貴了。
但我不解,朋友在賓士4S店做市場經理,年薪早已經達到了50萬,一件1600的衣服不在話下,完全有實力買很多件。
但這幾年下來,她的平均消費水平還不如一般的工薪階層,真是對自己太吝嗇了。
我忍不住心疼她:“大姐,您都是有錢人了,能不能對自己大方一點?”
她卻非常隱忍地回答:“習慣了,我總覺得我不配花錢,真的,花錢讓我不安!”
“這個太貴了!”孩子總說這句話的背後,父母要負主要責任!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的一件事情,那時候,朋友家經濟條件一般,我們是鄰居,經常一起出去玩。
但不管學校組織的郊遊,或者是看電影,朋友總是什麼也不買,她總是說:“這個太貴了!”
有一次,在她生日的那天,她看中了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娃娃,花光了自己的零花錢2元,終於將小娃娃買下了。
她興奮了很久很久,最後,卻讓我把娃娃帶回家。她說:“這個娃娃太貴了,被我爸媽知道肯定會罵我的,還是放你家吧,我每天去你家玩!”
這個娃娃直到破舊,一直在我的房間呆了很多年。
童年時期,父母如果對於孩子的嚴格要求,或者要求孩子極度的剋制,會讓他們在無形中形成“我不配享受”的奇怪想法。
為什麼孩子會形成“我不配享受”的奇怪想法?第一:孩子希望自己是聽話的孩子,可以成為父母所期待的樣子,做一個節約而剋制的人。
第二:孩子會不斷地否定內心對東西的慾望,認為自己比他人低一等,不值得享受最好的生活。
第三:當孩子們被快樂與興包裹,偶爾實現自己的小願望的時候,也會很快地後悔。父母還在受苦受難,而自己卻在放縱慾望,不斷地責怪自己任性而為。
其實,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比想象中更大。所以,父母的有些舉動可能會對孩子禁錮。
那如何才能讓孩子跳脫禁錮呢?1、苦行僧式的方式,不適合填充孩子的童年,要偶爾滿足孩子的慾望。
很多父母是窮過、苦過,想要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但是經濟條件不一定允許。
父母就要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來教會孩子節約與適當的剋制,但這並不是說,孩子可以與成人一樣,完全無慾無求地度過童年。因為,那樣苦行僧式的方式不適合填充孩子的童年。
孩子未來的人生很長,總是在童年也需要有小貪心與小願望,哪怕不是金錢的滿足,父母也可以用自己的手工禮物,或者是更加全天然的禮物所替代。
但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偶爾放縱的滿足,如此孩子才會明白,自己也有資格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
2、播種希望,孩子值得擁有世間最美好的東西。
孩子未來的人生,父母要播種“希望”,要告訴孩子:“你值得擁有世間最美好的,哪怕不是現在,未來也一定可以!”
如此,便可在孩子的心中播種下希望,讓孩子在正向的影響中不斷地努力拼搏。這樣,孩子的未來哪怕充滿了困難,也會朝著美好的方向前進。
一個孩子被影響真的很容易,只要在童年時期,父母的一個微笑,一個鼓勵,一個小舉動,他們會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