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養育孩子只需要管他吃飽穿暖,稍長些年紀就能成為一個勞動力,那時的孩子是耐用生產品。
之後,需要對孩子進行基本的知識/技能/教育培訓,養孩成本有所上升,人們養育孩子開始有所顧忌,此時的孩子是耐用消費品。
現在,養育孩子最大的花費是興趣培養、愛好滿足、自我實現……而這些投入是沒底的,也因此孩子越來越像一個奢侈消費品。
01
計劃生育往事
四叔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那個時代的日子真苦。
四叔兄妹七人,能全部活下來還真算一個奇蹟……因為那時候太窮了,關於童年的全部記憶只有一個字——餓。
春天來了,兄妹幾個去樹上摘榆錢、摘嫩樹葉,拿回來過了開水搶著吃;
夏天到了,在河邊地頭挖野菜、找野草棵,回到家切碎放清水裡煮煮盛碗裡吃;
秋天一過,兄妹幾個又拿著籮筐去秋收完的麥地裡/玉米地裡撿麥子撿玉米、花生地/紅薯地裡翻土找遺落的花生和紅薯;
冬天最難過,餓得暈頭轉向的兄妹幾個就趁著深夜去生產隊的倉庫裡偷糧食……那時候,包括四叔一家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才真是太“南”了。
四叔結婚時,已到了改革開放的80年代,國家的各項政策也在逐漸地調整,其中的一個政策就是計劃生育——這在當時被宣傳成基本國策。
四叔那輩人,家家戶戶生的孩子都很多,少則四五個、多則七八個,土地裡的糧食產出少,人口越多可不就越捱餓麼!
現在的城裡人很難理解那時農村人對男孩的渴望,兒子不僅是傳宗接代、不僅是養兒防老、不僅是一個勞動力,更是一家人活的尊嚴。沒有兒子的人家被稱為絕戶頭——沒有兒子就沒有香火延續,這一戶也就到此滅絕了。
也因此,會被左鄰右舍的瞧不起,甚至紅白喜事都不被邀請(這一戶以後都絕了,還怎麼人情往來還禮呢?),在熟人社會的農村被排斥是非常痛苦的……每一家都得有兒子。
這些年農村地區的彩禮貴、娶親難、光棍多,其實就是當初大家都要兒子的後續影響。
遺憾的是,四叔的老大是個丫頭,老二還是個丫頭。而在八十年代中後期後,計劃生育日趨嚴厲,不光輿論宣傳只生一個好,在鄉里、在村裡更是有計生幹部挨家挨戶的走訪調查,甚至逼迫孕婦做人流、育有子女的婦女去結紮。
為了躲避計生幹部的上門堵截,四叔夫妻倆經常深更半夜的慌亂躲藏;每當聽到計生檢查要來時,內心就恐慌不安……不得已,夫妻倆在縣城邊上租了個民房賣起了小百貨,為的是躲避計生、並生出兒子。
四叔的第四個孩子是兒子。對的,他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終於有了兒子、終於不再是絕戶頭,終於夫妻倆的心落了下來,由此開始了安定的生活。
02
三代人的成本
四叔當然重男輕女。
三個女兒只供到初中畢業,到了十五六歲就陸續的去南方工廠裡打工,年終時總會帶回來一筆錢,四叔卻把這些錢的絕大部分都花在了兒子身上。
小時候,家裡好吃的、好穿的都先給兒子;成長過程種,家裡的農活幾乎不讓兒子幹;一個勁的鼓勵兒子好好上學,並花錢上縣城最好的高中。
不過兒子也算爭氣,後來考上了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隨後在省城找了份工作,也算安定下來。
現在的四叔忙什麼呢?在城裡帶孫子啊。
孫子五歲,上幼兒園大班,每月的費用是2000元——這已是很普通的幼兒園了。
報了個幼兒英語班,每月費用1000元。
孫子特喜歡積木,就報了個積木興趣班,兩年的費用1.5萬,合計每月就是600塊。
幼兒園下午放學太早,孫子一回到家就看電視、看手機,害怕影響視力,不得已又在幼兒園附近報了繪畫班,一月費用又是1000元。
就這些剛性支出每月就得4000多,再加上衣服鞋帽、日常零食、頭痛腦熱的花費,孫子每月花費妥妥的五千元打不住。
多子多福觀念的四叔想讓兒子再生一個,畢竟現在計劃生育放鬆了,可兒媳堅決不同意。理由也很充分:十月懷胎生產太痛苦、生孩子多會讓女人容易蒼老、孩子太多也沒人帶……更重要的是生得起養不起啊,現在孩子的花費太高。
四叔越來越發現,現在的年輕人、不管是城裡人還是農村人,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的觀念越來越淡薄,大家更在乎自己的感受、更想讓自己過得好,這跟他們那一代完全不同,並且現在養育孩子確實太貴了。
他們小時候如果能吃飽飯就不錯了,哪有什麼花費?
老大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的衣服老三穿,孩子多也顧不過來,就是哥哥姐姐在家裡帶弟弟妹妹。到了十來歲就開始下地幹活,慢慢的成長為一個勞動力。
自己的子女小時候,雖然有些花費,但也不多啊,無非是在吃飽穿暖之外,外加一些教育費用,後來女兒出嫁、兒子娶妻,總之都成了家,現在看也算美滿。
可自己的這個小孫子才五歲,每年的花費就得六七萬,上小學、上中學、上大學……可能還要讀研究生、讀博士,等到工作時也都快三十歲了,這個年齡在以前的農村,孩子都會打醬油了。可三十年的花費都得父母出啊。
四叔時長感慨時代變化太快,他老了,很多事情超出了他的理解範圍。
03
如何應對養老?
四十年在人類長河中就是一瞬間,在人類代際傳遞中也就是一代人,可這卻足以改變整個國人的思想觀念。
經濟發展人們越來越獨立,就越追求個人的自我感受;社保醫療日趨完善,人們就不必再像父輩那樣要求生個兒子來防老……而這是都有成本的,所以各項花費就居高不下,包括養育子女。
現有的養老體制是全體工作的年輕人去養全體退休的老年人,四叔這代人的養老金來自於子女這代的繳納(農村老年人也要養老金,只是金額少)、四叔兒子一代的養老金則來自於孫子那代的繳納、孫子那代的養老金則來自於更下一代的繳納。
問題是,隨著領養老金的老年人越來越越長壽,而繳納養老金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少(不願意生孩子),養老金能夠使嗎?少子化的歐洲、日本、南韓、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養老金危機。
所以,當下的年輕人很有必要提前籌劃以應對將來的養老難題。
多生一個孩子。人是一切的根本,我們吃的、喝的、用的、享受的各項服務,本質都是人勞動出來的,如果沒有人,這一切物質/精神的財富都不會有。
有人可能會想,只要有錢以後養老就不犯愁……那得看你有多少錢了。
當人變少時,物價就會大幅上漲,你以為1000萬夠養老,或許3000萬也不夠。
當更多人不願意生孩子的時候,年輕人因稀缺就會工資大幅上漲,而這會受益於有子女的老人,當國家養老金難以為繼的時候,子女養老方式的迴歸並不是沒有可能。
參加國家養老保險。也許未來國家養老金會虧空,每月的退休金或許僅能維持基本的生活,但這是兜底的保障。
它的本質是財富的轉移再分配,把當下年輕人的財富轉移給老年人,當然也會把有錢人的財富轉移給低收入者,以維持社會平衡穩定。
更何況如果遇到盛世國運,退休金所保證的生活品質還是不錯的。退休金不會因壽命長而減少,反而會隨著物價的上漲而不斷提高。
大城市多一套房收租。年輕人會變少,但年輕人會向大城市聚集,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程序已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模板,未來的中國也不例外。
也因此會帶來更多的住房需求,可隨著一二線城市房價的飛漲,未來的年輕人將更多的會選擇租房,這對於有餘房出租的一二線城市居民來說就是一筆收入。
通過提前多購置一套大城市的房子,等退休後收租也是補充養老金不足的一個重要渠道,並且房租會隨著物價的上漲而上漲。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補充養老金的方式,如定投股票基金、購買年金保險、持有穩定分紅的股票、配置每年付息的債券……
四叔那一代養兒防老的措施手段正漸漸遠去,可新一代的年輕人會有應對養老的準備和措施嗎?
以前多生孩子,看中的是量;現在少生孩子,看中的是質。不同的時代,自然有不同的生子養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