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朋友小果說,她從小是一個乖孩子。

小時候,姥姥帶她出去玩,路過糖果攤。

姥姥指著問:“想吃嗎?”

她搖搖頭回答,“不想吃。”

姥姥滿意地說,“這孩子最乖了,從不亂要東西。”

其實,當時她內心很想要,哪有小孩子不喜歡吃糖的,只是礙於長期保持的“乖孩子”的形象,一旦說出自己的意願,會把它打破。

所以當姥姥問她想不想要時,她直接回答,不想。

為了保持“乖孩子”的形象,小小的她不僅控制自己的慾望,還經常刻意去做一些讓大人誇讚的事,甚至委曲自己。

最後,只為贏得大人的一句誇獎。

長大後,她的性格依然如此,只是面對的這些物件範圍擴大了,變成了除父母之外,還有物件、同事或朋友等。

她仍然會壓抑自己的慾望去迎合別人,她仍然會經常忘記自己內心的意願,她總是以“討好型人格”示人……

一個從小被大家公認的“乖孩子”,最後卻變成自己最不喜歡的樣子,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或許只有當我們看到“乖孩子”的真正面目,才能找到原因。

在什麼情況下,“你要乖”“你要聽話”這些字眼說得最頻繁?

在孩子不乖的時候。

很多傳統父母認為,孩子只有不調皮、聽話、認真學習,才是一個好孩子;而恰恰忘記,孩子的生命最本質的訴求,是好奇,是探索,是“不乖”。

即使是天生氣質屬安靜的孩子,也很難時刻安靜地坐下來,並事事聽從父母。

那為什麼很多孩子長著長著,就變成一個“乖孩子”了呢?一般與這兩點原因有關。

家長有意無意地灌輸。

女兒現在一歲半,無論是在玩玩具還是遊戲上,都有了自己的主意。

一次,她想玩大的足球,但姥姥覺得如果玩這個的話會把衣服弄髒,就建議她玩乾淨的小球球。

聽完姥姥說的話,急脾氣的女兒立刻生氣,吼叫起來。

隨即,姥姥也呵斥了女兒一句,“怎麼這麼不聽話!”

我坐在旁邊,聽到了她們的爭吵,但並沒有參與,抱著好奇的心態想看看她們怎麼解決。

過了幾秒鐘,姥姥開口試圖安慰道,“乖,聽話,要做個乖寶寶,我們玩這個小球球好嗎?”

女兒依然生氣的迴應。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和長輩如果潛意識裡自我價值感低,或自動承接父母的養育方式,很容易把“乖孩子”的標準再灌輸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一旦孩子乖了,他就會聽話,也就變得沒那麼多事和好控制。

所以,他們會在生活中有意無意地一遍遍地說,如果只是僅僅幾次,還不至於給孩子造成大的影響,但如果每天都說,那就不一定了。

很多父母並不能意識到這個,反而會覺得這是一件多麼正常而合理的事情。

孩子安撫家長的情緒。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這麼做,是源於對父母的愛。

當一個孩子想要按照自己想法行事的時候,如果父母不同意,並勃然大怒,很容易逼迫孩子變得順從。

孩子會順從,或許是因為害怕,但更多的是暫時安撫暴跳如雷的家長,所做出的無奈之舉。

因為孩子沒有選擇的餘地,當次數發生的越來越多,孩子的“乖”很容易成為日常。

看起來,孩子的“乖”並非自願,大多是被逼迫的。當生命的發展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難怪有人說:養育“乖孩子”,其實是一種教育悲劇。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乖孩子”,並不是只會簡單的服從,也不會長久的被抹殺天性和道德綁架;

而是能夠懂得理解別人,具有同理心,擁有一顆溫和而善意的心,但遇到不公,也能勇敢而堅決地說不,並分清與人相處的界限。

似乎,這與很多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大相徑庭。但就是這樣。

近日熱播劇《慶餘年》圓滿收官,其中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範閒讓人印象深刻。

他的養父是戶部尚書,親生父親是慶帝,母親是一個傳奇一般的女人,小時候,師從費介,熟識藥性藥理,修煉霸道真氣,身邊還有九品高手五竹書保護,長大後,婚配物件是宰相和長公主的私生女,也是他內心所愛……

也許單單就他的生世,已羨煞很多人;但大家更羨慕的是,他活成了自己想象中的樣子。

如範閒的主演張若昀發表微博長文中所說:

雖有超人的智慧和手段,但更有一顆慈悲的心;

雖深藏絕世神功,但重情重義;

雖身處朝廷暗湧,但仍葆有一顆赤子之心;

雖沒有驚為天人的外貌,卻有精彩的一生。

知乎上一位網友說,“我如果不做乖孩子,生活絕對比現在更豐富。”

當做了“乖孩子”,常常意味著要事事隱忍和遷就,時時忘記自己,卻總想到別人,看似擁有一片藍天,其實是一隻被折斷了翅膀的鳥兒;

而不做所謂的“乖孩子”,也不必被很多的條條框框所牽絆住,順其自然,隨心而動,生命也就有了無限可能。

養育孩子的過程,應該是一場尊重的遠行。

我不會因為是你的父母,就凌駕於你之上,就可以無理由地控制你、呵斥你,甚至打罵你;你我都是獨立的生命,我們一起欣賞,一起成長,成為這世界上一道最美的風景。

所以,想要養好一個孩子,不是強迫他按照自己所想,成為一個“乖孩子”,而是給予他足夠的尊重,讓他按照生命該有的樣子生長。

多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經常制止

閨蜜小遊在這方面,做得很不錯。

每當兒子想要做什麼時,她會提前詢問兒子的意見,如果需要幫助,她會一起上陣,即使手頭上正好有事在忙,也會立即放下,陪同孩子查詢資料,翻閱書籍,找答案;但如果不需要,她則會在一旁做自己的事。

當孩子的意願被尊重,他的內心會有一股向上發展的力量,去探索,去追求,收穫知識和成長。

但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經常被制止,需求得不到滿足,內心得不到接納,生命力會逐漸萎縮,得不到該有的釋放和成長。

多捍衛孩子的需求和權利,而不是隨意越界

2歲左右的孩子,在面對不符合自己想法和期待的時候,開始會和周圍的人說“不”。這是一項重要的能力,也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父母替孩子一起捍衛的能力。

隨著孩子長大,面對的世界越來越複雜,他需要勇敢的向父母和其他人說“不”,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讓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也阻擋別人越界。

只有自己的需求和權利被保護,孩子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在自己的專屬領域用力成長,然後,勇敢直面未來,不斷地突破自己的恐懼區,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接受孩子最本真的樣子,而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樣子

如果孩子天生喜歡冒險,不妨創造一些條件,給孩子多一些冒險的機會,讓他去冒險,而不是用力阻止他;

如果孩子經常精力充沛,好動,可以多帶他到遊樂場,在運動和玩樂中享受快樂,而不是強迫他一定要安靜;

如果孩子怎麼努力都成不了學霸,不如放輕鬆些,保證學習進度的同時,多擴充套件其他方面的興趣,而不是一味地逼迫。

《無條件養育》中有這樣一句話:

或許當我們不再緊張孩子的一切,而是按照生命自己的成長規律生長,他能成長得更好。

所以,不要企圖養育一個“乖孩子”,而是一個孩子。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愣頭青”奶爸抱著娃大喊“我娃呢?”網友:這“傻爹”我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