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人眼裡童年是無憂無慮的時代,孩子們可以在家長和老師的呵護下茁壯成長,每天高興快樂。可是現實真的如此嗎?
現在社會發展快速,家長都擔心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除了每天白天上學,晚上寫作業外,週末還有很多的課外班需要上,壓力是一點也不小。
而很多家長多是抱著“多學點是好事”的態度,不顧孩子的意願盲目堅持著,殊不知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案例:
我們常說“字如其人”,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內心想法,即使嘴上閉口不談,人們也能從她的其他表現看出某些端倪。
就拿美林家5歲的女兒來說吧,她剛剛升入幼兒園大班,原本每天特別開心,但是美林卻自作主張地給孩子報了很多課外班,因為美林聽說很多像她女兒這麼大年齡的孩子都開始學習特長了。
就這樣,孩子的週末被美術、音樂、舞蹈等課給佔據,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
雖然女兒很不高興,但是美林一直連哄帶騙地堅持著,後來沒過多久美術老師拿女兒畫的一幅關於“蛇”的畫參加美術大賽,沒想到還獲了大獎,美林知道後高興的就快哭出來了。
她給女兒買了很多禮物作為獎勵,第二天便把女兒獲獎的事跟單位的同事說,可是當小張看到後。
卻沒有誇讚反而一臉凝重地提醒美林說:你家姑娘可能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有問題,要不然怎麼會畫出如此凶悍的一條蛇呢?你還是報警吧!美林聽後心裡突然一驚,仔細一看那條“蛇”真的很可怕。
美林猶豫著報了警,果然事情正如小張所料。那這是為什麼呢?單純的就能從一幅畫看出孩子內心變化呢?
分析:
為什麼能夠在畫中看到孩子的心理變化?
原因1:孩子自己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
一般情況下人是先學會走路,後學會正常說話的,而能過熟練地用語言表達的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對於兒童來說比較困難,尤其性格內向的孩子。
有時候孩子可能遇到了某些不愉快的事,想要告訴父母,但是自己卻不會表達。
很多家長也會因為聽不懂而忽略,但是孩子事情會在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她們會採取其他的形式來表達,最簡單的就是畫畫,用不同的形狀和色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變化。
原因2:“畫”是孩子心靈的一個寄託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小王子》一書,書中的小王子畫一幅特別抽象的圖,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其中的含義。
其實先拋開有沒有人能看懂的問題,畫的確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每一次作畫,就像在給自己解壓一樣,把它當作是心靈上的一個寄託。
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1)家長多陪伴
上學的孩子們每天和家長接觸的時間並不是太多,所以她們所接觸到的很多事、看到的很多現象,家長並不知道,但是卻在孩子的心理留下的印象,可能孩子並不會主動和家長提起。
所以家長,一定要做到每天和孩子談心,引導他們講述自己看到的事,接觸的人,這樣才能即使的發現問題。
(2)多帶孩子出門
孩子們天性活潑愛玩鬧,然他們長期處於一個相對封閉枯燥的環境裡,會影響她們的身心發展。
所以,不要過於著急培養孩子的某項特長,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大千世界,多接觸一些人,開拓孩子的視野,讓他們擁有更加廣闊的眼界,發現生活中的美,減少生活中的壓力,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