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寒假已到,孩子要在家裡待很長時間,沒有學校管理的剛性約束,家庭對於孩子的習慣管理就至關重要了。本期我們特邀專家談談習慣養成。——編者

好習慣讓大腦節能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從定義上來說,習慣就是在長時期裡逐漸養成的、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我們每天的活動當中有超過40%是習慣的產物,而不是我們自己主動的決定。關於習慣養成,麻省理工學院大腦和認知科學實驗室做了一項這樣的研究:

研究人員事先把小老鼠的腦部植入一個用於觀測的裝置,然後把他們放到迷宮的門口,在迷宮另一端擺上巧克力。當門咔嚓一聲開啟之後,小老鼠探索迷宮的旅程就開始了。它們起初都會在狹長的過道遊蕩一會,嗅嗅角落撓撓牆壁,不一會兒似乎聞到了巧克力的香味,於是在兜兜轉轉無數次碰壁和失敗後,最終發現了迷宮裡的獎勵。這是小老鼠第一次走迷宮時大腦的活動,從開始到結束大腦都處於極度的活躍狀態。科學家就這個實驗不斷重複,一週以後,小老鼠的腦電波就像下面這個樣子了:只有在開始聽到開門的聲音或者吃到巧克力的時候,大腦的活躍度才呈現極度的高峰狀態,在穿過迷宮時,大腦沒有什麼活動。隨著小老鼠對環境的熟悉,他們不再需要去重新探索道路,大腦的決策中心也偃旗息鼓,它此時要做的是“自動地”走那條最快路徑。於是快速通過那一固定路徑變成了小老鼠的“習慣”。

根據以上實驗我們可以探索出習慣由三步組成這樣一個固定的迴路:第一步存在一個暗示,小老鼠一聽到門開啟的響聲就會想到要去找巧克力啦,“咔嚓聲”就是提示;第二步小老鼠開始執行自動的習慣性行為,在迷宮裡快速跑動,過程當中不再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去思考;第三步獎賞,小老鼠的獎賞就是吃到巧克力,從而促進大腦分泌一種化學物質“多巴胺”,這種獎勵有助於小老鼠大腦記住剛剛整個的習慣迴路。由此可見,如果想讓習慣建立起來,需要滿足三要素:第一暗示,第二習慣行為,第三就是獎勵。如果你不斷地去重複,從暗示到獎勵,慢慢地習慣就會養成。當然獎勵可以是甜香的巧克力,也可以是視覺化的小紅花,還可以是對自己完成任務的一種肯定,更是一種自我滿足感。

通過以上實驗和生活當中的經驗,我們可以發現習慣離不開兩個事實:第一習慣的建立並不容易,外在看到的是行為改變,其實內在的是大腦回路的重新建立,是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條件反射;第二習慣一旦建立便不會消失,如果基礎的事情被習慣化,我們的大腦就不用再耗費精力在這些事情上面,從而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更重要的問題。

《成功的原則,如何達成自己的理想》一書寫到:“一旦養成自動性習慣,我們就不會再天天為基礎的一些事情操心勞神。這會讓我們節省成噸的能量,避免我們把這些能量花在一遍一遍無休止的自我糾結上,從而可以把節省下來的精力用在創造其他成就上面。”也有科學家指出,習慣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大腦一直在尋找可以省力的方式,習慣能讓我們大腦得到更多的休息,這種省力的本事其實是我們人類生存特別大的一個優勢。而如果我們的大腦每天把大量的能量消耗在洗臉刷牙走路這些常規性的行為當中,就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其他更有創造性的工作。

習慣養成六步法

第一步,提高認識。現在很多家長都能夠認識到習慣養成的重要性,但家長常常沒有意識到,自己才是影響孩子成長和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因素。也因此,常常花最貴的錢,去最好的學校,報最貴的補習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家科爾曼在上世紀60年代出版的專著《關於教育平等性報告》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依次是家庭背景、學校學習氛圍、教師素質以及學校的裝置和課程。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說過:“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和家庭聯合在一起的教育。教育自己的子女是一個公民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會工作。”而很多家長無法用行動兌現。家長只有提高認識,和學校形成合力,才能助力於孩子好習慣的養成。

第二步,明確的目標和規範,越具體越好。目標越具體越好,同時要有明確的活動細則:比如每天讀書最少20分鐘,足球基本功練習最少40分鐘,每天保障10個小時睡眠等。目標越具體,實現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時也更能堅持下去。

在明確細緻的目標制定背後有兩點家長要重視:一是小目標的細緻制定背後應該還有一個大的人生目標或者說長期目標。家長要引導孩子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麼,長大之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有在美好願景的憧憬下,當下遇到的小困難才會更容易戰勝。二是父母和孩子要完成各自的目標,如本月家庭運動計劃,至少運動4次,每次至少30分鐘。一家人一起努力一起成長,形成良好的學習成長共同體,家庭所創造的氛圍才會更溫馨更和諧。無論是哪方面的規範,目標、細則及獎懲都非常重要,這是能否堅持執行下去的前提。

第三步是榜樣示範。其實不單純是孩子,每一個人的模仿性學習能力都很強。原因就是我們的大腦中有一組叫做“映象神經元”的細胞。這組細胞的最大特點就是看到他人做一個動作時,自己相同腦區的神經元就會被啟用。這就是你路過操場看到他人做投籃動作時,你也想跳起揮舞一下的原因。人類所有的學習、交往,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映象神經元的基礎之上的,這也是寶寶為什麼天生就會學習的原因。由於映象神經元的存在,家中父母的榜樣作用就極其重要,因為你的一言一行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被孩子模仿和學習。這也印證了一句話:身教勝於言傳。所以如果想在家中制定習慣養成的計劃並順利執行,父母首先需要作正面的示範。比如一家人看書的時候,當大人遇到不懂的詞句時查字典或互相討論,小孩子就會在無形之中學習。家人一起跑步打球,孩子看到父母堅持的身影,自然也不會輕言放棄。家長要珍惜並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短暫時光,讓溫馨的畫面成為孩子走過長久人生的最溫暖而有力量的回憶。

第四步就是執行,想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家長需要持久陪伴孩子堅持。2018年暑期,北師大邀請了188個家庭參加了一項需要持續多天的習慣養成活動。目標是每天閱讀30分鐘、運動30分鐘,由孩子和大人共同完成。四周之後的統計如下:能堅持完成每天閱讀、運動目標的平均是44家,佔總人數的23.4%。而在第四周已經完全放棄的有81家。這樣的實驗週期從一個月到三個月,我們統計的結果如下:最後能堅持100天完成任務的,只有2%;也就是當初參加的100家,最後只有兩家堅持了下來!真是印證了那句話,成功的路上絕不擁擠。做任何事情,只有持續一個月以上,無論是從意志品質還是從腦神經的連線上才會將行為固定下來。這樣,再去完成就會容易很多了。人的內心都是追求卓越的,當你多次體會到完成習慣帶給你的獎勵時,你就會對完成目標的獎勵有所渴求。同時一個好習慣也不單純是事情做得完美和精緻。更重要的是在堅持的過程中,我們的身心會被拉伸從而變得“堅”和“韌”。

第五步就是及時評估。及時評估是管理自己關鍵一環。在這裡我們強調兩點:評估要孩子自己來完成,早期可以由家長根據目標完成情況去示範。在評估過程中不要在意分數,而要重視孩子在自我評估時的想法與決定。他們需要在評估中反思自己的成長,以及對自己的承諾,從而獲得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徑:一是作出承諾,信守諾言;二是確立目標,付諸實踐。自我管理的實質就是自律和有條理,是對計劃持之以恆地實施。所以當父母的,不要過於“勤快”,否則,孩子的自我成長就會變成家長的要求和監督,那樣孩子就會想出很多鬼點子來躲避家長的審查和圍堵。尤其是有些父母,對於孩子任何一專案標的完成情況都會看到不足,孩子於是就等在那裡準備迎接任何形式的挑刺。我們要多從積極、正向的方面評估孩子的目標達成。培養孩子,更多的不是修正他的錯誤,而是培養他最強的品質。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孩子獲得自信和自尊。

最後就是形成環境。當你和一個群體一起努力時,建立新習慣,改變舊習慣的成功性就會大大提高。我們可以以家庭為單位,或者以學校的小組為單位,利用重大時刻開啟新的習慣養成。如在新學年要每天背單詞20個,在某次運動會獲得第一名後堅持每天仰臥起坐50個,在一次搬家後一家人在新的書房每天閱讀30分鐘。一群讀書的人、一群運動的人,甚至一群戒菸的人,當你堅持不下去時,還有他人的幫助和鼓勵,這就是環境的價值。

總之,在習慣養成中,需要孩子和家長各司其職,孩子通過明確的目標養成良好的習慣,意識到自己可以管理自己,意識到自己有選擇權;家長通過適當的工具輔助孩子記錄習慣養成的完成情況,並通過正向的行為起到榜樣示範的作用;這對每個家庭來說可能是一項新的挑戰,但我相信,如果你可以堅持,你將收穫不一樣的自己。

習慣養成有最佳敏感期

孔子曾經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養成好習慣就像上天賦予你的本性一樣,這些習慣就會如影隨形長成你自己的樣子。若干種習慣在什麼時候養成最重要呢?這還需要我們了解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

為人父母者都知道“三翻六坐八爬”,這就是說孩子的成長有其自然規律。我們只要順勢而為,在孩子特定的關鍵成長期培養他們的若干種習慣,就會事半功倍。

由這張圖可見,孩子從出生到3歲左右,運動發展、情緒控制、詞彙積累、口語表達以及數學邏輯能力,其實都是有最高峰的發展階段。3歲以前是培養孩子若干種好習慣的最佳時間,也是早期開發的一個重要作為期。

最佳敏感期是兒童發展學的專用術語,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和能力在某個時期內發展最快,最容易獲得。

以情緒管理為例,小孩子從出生3個月一直到3歲都是情緒敏感期,喜怒哀樂悲恐驚他都能感受到,同時他們也已經開始在和大人學習情緒管理了。等到1歲半左右的時候,小孩子已經能夠感知到愧疚、尷尬、驕傲等複雜的情緒。

任何人的情緒都會從自己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表達出來。嬰兒早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觀察和模仿,這個時期成人的陪伴如果能多一些正向的積極的情緒,比如用語言、神態、動作傳達出開心、興奮、喜悅等,給孩子成長營造的環境就是有愛的、安全的、溫馨的。同時,父母也要和孩子積極分享情緒體驗,這在早期有助於豐富兒童的情感世界,能夠和爸爸媽媽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和安全性依賴,這涉及孩子終身的安全感建立,對於孩子日後和別人打交道也非常重要。很多家長會覺得這個時候孩子不懂事,長大了再去教育,其實那就錯過了教孩子進行情緒管理的最佳時間。

再比如運動發展的能力,如果想讓孩子後期成為體育健將,八歲之前的專業運動訓練就要開始,因為小孩子精細動作的敏感期就在3到6歲,這也是幼兒園大量開設剪紙、摺紙、系鈕釦等動手課程的原因。以小孩子獨立吃飯為例,剛剛開始的時候,其實他是用手抓,之後用勺子。小孩子攥著勺子會出現找不到嘴的狀態,自然飯桌上就是粒粒皆辛苦。現實中,家長常常心疼,看孩子自己動手吃太累,於是趕緊接過來自己喂,哪怕追著跑著哄著騙著,但其實我們的勤快和代替,恰恰剝奪了孩子發展精細動作的能力。在他拿著勺子多次去找嘴的過程當中,手眼嘴全方位的協調能力得到鍛鍊。基於活下去的生存需要以及食物的誘惑,“吃”是每一個孩子的本能,在孩子費力找嘴的時刻,孩子小腦袋瓜會不斷被啟用,上千億個腦神經此刻建立起來了連結,認真協調努力工作。基於此,我們建議父母們一定把孩子的成長權利還給孩子,不要剝奪孩子腦神經建立豐富連結的機會。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家庭教育中尤為重要。平日生活中要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穿衣洗澡,係扣子綁鞋帶,越是精細的動作越好。這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讓孩子學會很多生活技能,在家能成為父母的好幫手,到幼兒園也不給其他人添麻煩。早期重視養成的這些好習慣,會讓孩子的大腦得到充分的發育,為後期進入社會奠定良好的獨立生活的能力,和他人的交往也會更順利。

當然,我們強調敏感期是指某些能力在某些時間段出現,此時抓緊訓練最好。但並不否定個體在以後仍然可以獲得這樣的技能,只不過會更加困難一些,時間也更長一點。

文: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李浩英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胡適:母親的修養,決定孩子的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