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首先,媽媽對安全與規則教育的出發點是對的。高空拋物的確是危險的和犯法的行為,需要嚴厲、嚴肅制止。

其次,寫檢討書部分也做得很好。

我卻發現,上次兒子高空扔乒乓球時,媽媽也打過,教育過,為什麼他依然沒改呢?

因為,媽媽的做法有點簡單粗暴和情緒化,這樣的教育不一定會收到她想要的效果。

01

為什麼孩子會屢次有這樣的行為,這裡面很值得探討。

每個孩子行為背後都有它的原因,我們要去弄清楚行為背後的根源,才能真正解決這樣的行為問題。

首先,家裡是不是曾經有人有過類似的行為,被男孩看到了?

如果有,希望大人自己注意言行,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其次,孩子真的知道高空拋物的危害與嚴重性嗎?

顯然,孩子並沒有這樣的認識水平。

上一次是因為“好玩”朝樓下扔乒乓球,被媽媽用衣架狠狠打了幾下手。(媽媽沒有交待清楚,上次是什麼時候)結果這次又犯了。

所以,就有這樣的疑問:

打,真的是好的教育方式呢?如果打有用的話,為什麼孩子還會再犯呢?

02

“熊孩子”的本質

所謂的“熊孩子”,其實是一些在認知上有些跟不上的孩子,因為認知的不足,規則感和安全意識的欠缺,導致行為上缺乏邊界,才有了“隨心所欲”的表現,甚至做出一些失控的危險性行為。

當男孩有這樣的表現時,媽媽想到的只是用武力來壓制孩子的行為,雖然在他第一次高空拋物的時候 “打也打過,什麼大道理都講過”,可孩子依然沒改。

因為,第一,孩子聽不懂大道理。第二、打罵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

孩子都是活在感受中的,他們聽不懂大人的語言。所以,大人如果要教育孩子,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結合孩子的特點,並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幫助孩子在體驗中提升認知。

03

情緒化的教育缺乏說服力

今天早上我看他在窗戶邊上扔什麼東西,一開始他還撒謊說沒扔啥。看我找戒尺出來了就躲躲藏藏地說倒了一碗飯,吃不完了想著好玩就給倒外面了。

孩子為什麼吃不完飯不能坦然地告訴媽媽,卻偷偷地朝外面倒?為什麼對媽媽撒謊?我覺得很大的因素是與媽媽簡單粗暴情緒化的教育方式有關,所以,他才有這樣“躲躲藏藏”的表現。

包括這次對孩子的打和打之後的一堆教育,依然簡單粗暴和情緒化。

我就扒光他的上衣,無頭無腦地抽了他一頓,好多人就因為像你這樣好玩亂扔東西被砸死,莫名其妙地丟了性命。上次因為好玩扔了一個乒乓球,今天因為好玩倒了一碗飯,明天是不是一個蘋果,後天是不是一個板凳啊。把人家砸死了我們不但要賠錢,你還要去坐牢。你一輩子就這樣在牢裡度過,你願意嗎?

媽媽說的“把人家砸死了我們不但要賠錢,你還要去坐牢。你一輩子就這樣在牢裡度過,你願意嗎?”這些都是對的,但因為說的時候是在情緒狀態上的,就很容易讓孩子難辨真假。孩子就很可能以為媽媽在誇大其詞嚇唬自己。

同時,就算孩子半信半疑,在這種情況下,他因為注意力全在“害怕媽媽生氣和打罵”上,也未必能夠聽得進去並記在心上。

只有在雙方都能心平氣和的情況下,教育才有真正的說服力。

04

那我們要怎麼做才更有效果呢?

媽媽看到孩子的這種表現,要先去探清楚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知道不知道這樣做的危害。如果不知道,再嚴肅而認真地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後,第二步,開始確定違反這種行為的懲罰方式。

因為事先媽媽沒有讓孩子真正知道哪些行為能做哪些不能做,所以,這一次的懲罰就是,為自己行為的結果負責,他下樓去把倒掉的飯全部收拾乾淨,然後幫助男孩透過反思認識錯誤,並寫檢討書,再加上取消他的某種權利幾天(比如看電視或做自己某種喜歡做的事),讓他記住教訓。

事後,媽媽要及時給孩子補上安全、規則和認知的人生課,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是好的,什麼樣的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的。這點很重要。

最後,和孩子一起約定相關的行為規則,包括違反了要接受什麼樣的懲罰。記住這個原則:所有的行為都是以安全、不損壞公共利益、不傷害自己和他人以及不違反公共規則為邊界的。

雙方一同簽字,並認真地執行。

6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臥談會之五關於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