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導語:愛孩子是父母的一種本能,但是有類父母只把孩子當成賺錢的工具,上演了一出現實版的樊勝美鬧劇,這事兒本由重男輕女而出,但是細細品味還折射出一個可讓父母深思的話題——孩子是否被你真正的“看見”!

“你愛孩子嗎?”

“愛!”

被問到這個問題,父母會接著給出答案,可是你的愛單純嗎?

摻雜了利益與索取的愛可是變了味道。

這不,話題榜居高不下的“現實版樊勝美”事件,就是這樣的存在,讓大家恨得咬牙切齒,心裡不爽!

看上圖,再回顧一下這條內容,看到“要賠償是為了給兒子買房”這句話,很明顯是遇到了重男輕女的父母,真是可憐了這個本身很優秀的女子,真不知道從小是如何度過的。父母從她這裡只是無限的索取,錢成了他們與女兒聯絡的橋樑,女兒沒了,就打著疼愛女兒的旗號來“鬧”錢了,若是女兒泉下有知,那該得是怎樣的絕望?心疼這個女子。

若是她能強硬起來,不那麼“好”,從一開始就拒絕父母的過分索取,或許會成就另一番精彩人生!

你可能覺得說這話晚了?不!因為還有很多現實版樊勝美存在,這些女性是不是能夠受這個話題的影響,擺脫原生家庭的枷鎖呢?

孩子們無法選擇出身,若是不幸出生在了重男輕女的家庭,希望這些女孩子能夠選擇做不一樣的自己。

(1)伊能靜在《從被鞭撻的童年和失敗的婚姻走過,今天我成為自己》中提到過:我是家裡第七個孩子,在我出生之後我父親就離開了我們,因為我不是兒子,我們家7個孩子都是女孩。……所以我發誓我要當家裡的長子,我要讓爸爸知道,這個女兒跟兒子一樣強,我一直在證明這件事情。

(2)有個女性,也來自重男輕女的家庭,在她小的時候,家裡什麼好東西都給弟弟,她就覺得什麼好運都是別人的。長大了工作後,在潛意識裡還是受小時候父母對她的態度的影響,好事都被別人搶走了,生活也不順心……透過與心理師的交流,她終於能正面父母不愛自己的事實了,反而有點解脫。從絕望裡升騰出一股新生的力量,不再去在意父母的態度,開始做自己,命運反而神奇般的好轉了。

(3)鄧文迪,有著“一個傳奇的中國女人”之譽的女性,她的童年也是不幸,因為家人的重男輕女思想,對她很是失望。不過她卻越想證明自己並不比男孩子差,想像世界證明自己的價值。最終,透過努力,她做到了!

可見,即便原生家庭不靠譜,遭遇重男輕女對待的女孩子們,還是有機會翻身的,就看你是被環境影響的弱者,還是不服輸,內心強大的強者!

在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這本書中,提到一個問題:如何補償被“重男輕女”的女兒?

事情的原委:家裡倆孩子,女兒上大專,兒子上三年級。一直寵愛兒子,忽視了女兒,平時逢年過節或者放假,女兒都在姑姑家待著,辦法都用了也沒把女兒叫回來。她和爸爸都希望女兒能回來和他們在一起。

尹建莉老師的回答:如果你們對女兒的好只是一種收買手段,並不是出於真誠的疼愛;你們想要她回家只是出於面子,或只是為了讓家庭生活顯得“完整”,甚至更多的是為自己過去的失誤尋求一種心理補償,那麼你們更自私,孩子不理你們也是應該的。

……事到如今,不要去責怪孩子,也不要責怪自己,過去的一切都不可改變,那就放下。現在及以後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愛孩子,愛她的一切,包括她選擇在姑姑家。如果你們真的愛女兒,就尊重她的所有選擇,哪怕她一輩子都只願意回姑姑家,那也是好的。

其實透過上面的這個問題,淺淺媽媽想說,除了重男輕女,還折射出孩子是否被父母真正“看見”。

“看見”不是指看見孩子這個個體,而是孩子背後的那些,真正的“看見”,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能夠得到理解和尊重,能夠透過父母的寬容來治癒自己!

上面的父母想知道“如何補償”,那就拿出真正的愛來讓女兒重新感受家庭的溫暖呀!

如何透過“看見”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呢?

1、“看見”過程而非結果

有個孩子本身是很內向的,舞蹈跳得不錯,但是從不表現自己。有舞蹈比賽,她不想參加,在老師的鼓勵下終於報了名。可是比賽結果出來了,孩子沒有拿到前三名,第五名也很不錯。沒想到孩子的爸爸來了一句,這麼笨,連平時比你跳的差的都沒比過。

家長“看見”的只是比賽的結果,為什麼不看看孩子參與的過程呢?

孩子能夠鼓起勇氣報名已經是對自己的挑戰了,重在參與呀,不要去管名次了。

如果能夠“看見”過程而非結果,表揚孩子參與了,就是最好的收穫,那孩子或許因為鼓勵以後能夠自信的跳得更好呢!

2、用同理心“看見”孩子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打針前,你會跟孩子說什麼?有的老人騙孩子說不疼,那到打針的時候發現疼她可能會不信任你了。

其實直接跟孩子說就好,打針有一點疼,但是可以接受。

有個媽媽帶孩子去打針,雖然有前面的提醒,但孩子還是很緊張的,打針的過程看到孩子想哭又不哭的表情,內心是很揪得慌的,讓孩子哭又怕啥。於是她就把想鼓勵孩子的話變成了,寶貝,打針是有一點疼吧?孩子哇的大哭起來!

他只是個孩子罷了,每次帶孩子打疫苗,總能聽到哭聲此起彼伏,那又怎麼樣?接受孩子的情緒就好,用你的同理心來“看見”孩子。

3、“看見”孩子的性格

紀錄片《零零後》拍攝了16個孩子十年的成長光陰,記錄了這些孩子的發展變化。在這裡面,有兩個性格相似的孩子,都很內向,喜歡獨自玩耍。可是十年後,他們的性格卻迥然不同,其中一個孩子能夠與朋友一起玩,也很享受獨處的時光。而另一個孩子卻很孤僻,對周圍充滿了戒備。

這種結果的根源還是他們的父母,好性格的孩子,父母一直覺得孩子的內向很正常,既看見又接納,孩子的性格被培養的很好。而另一個孩子的父母,認為孩子的性格太不正常,時不時的給孩子貼標籤,最終孩子就變了!

4、“看見”孩子的真正需求

有個孩子回到家裡,又是哭又是鬧的,還摔玩具。爸爸批評他鬧脾氣沒用,媽媽覺得不對勁,就把孩子抱起來問他怎麼了?孩子說,在幼兒園裡,他和小朋友們玩玩具,有個玩具壞了,不是他弄得,有個小朋友非得說是他,他很生氣。

媽媽說,相信玩具不是他弄壞的,但是有事情需要說出來,而不是透過不好的行為來發洩,那是沒用的。

……

淺淺媽媽想說,希望各位父母能夠從“現實版樊勝美”這件事兒上能夠反思自己,改變偏執的重男輕女思想,給女孩子更多的關愛。愛孩子要真正的“看見”孩子,不要看表面。

願每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6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對三孩子的教育,這樣長大應該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