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很喜歡對比,我們家孩子如何,你們家孩子如何,學東西能力,吃東西快慢,學習成績這些都要暗自較量,聽到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家的強,多少會產生牴觸心理,然後就開始和自己的孩子說:你看那個誰怎麼怎麼樣,你怎麼不和她一樣....等等等。
導致有的孩子就會覺得媽媽喜歡別人,並不喜歡我,我是媽媽的負擔這樣的想法。
大家都知道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可是有很多家長只想著孩子以後去了學校,老師會教育她,卻沒想到,自己才是孩子最關鍵的第一任老師。
試想一下,當你的愛人拿你和其他人對比時,你是什麼樣的心情。不管我老公拿我和他的前任對比,或者和朋友的愛人對比,我都是極其不舒服的,更何況是孩子呢?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遠遠不及成人。
所以不要要求自己的孩子就必須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才是你的驕傲。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
作為父母的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儘可能深入瞭解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的規劃時,透過嘗試,透過對孩子的認知來制定出最適合自家孩子的一套方法。
就算是雙胞胎孩子,他們的天賦,個性,興趣點也都可以完全不一樣,所以目標,方法也要根據情況,不是成功的案例在哪個孩子身上都能實現的。
當然,也有的家長比較佛系,他們就覺得“靜等花開”,到了年齡,孩子自然會做應該做的事了,不需要前期太多用心和努力,這個時候就讓孩子玩就行。我不評價這個想法是否有問題,但是有一點肯定的是,科學論證了,雖說每個個體都有差異,但是孩子不同年齡的共性也不能忽視,比如我們經歷過的,孩子5個月左右會翻身,8個月左右長牙,1歲左右說話,大部分孩子都是按照這個節拍來的,這個標準其實是看這個孩子的發育問題是否正常,慢一點,家長們就開始會去找原因了,對吧。
孩子的爺爺奶奶經常會說一句話:以前我們也不用教你們,你們上了學不就自然會了嗎?不一樣考大學了嗎?要知道時代不一樣,很多事情也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以前的我們沒有太多吸收知識的平臺,獲取資訊的渠道,那個年代大人給我們一本小人書,一個沙包,一條橡皮筋,我們就可以玩一天啦 。
孩子在這方面比較差,肯定有其他方面超越別人,這是一個平衡的問題,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就必須要去發現,挖掘孩子的特點。也就是“因材施教”
舉個例子,我家孩子是個吃貨,她很喜歡吃薯條,我會在家自己做,每次吃之前都讓她算一共幾根薯條,吃完還剩多少。就靠著吃薯條的本事,3歲學會了10以內加減,現在快上一年級了,100以內加減,簡單的乘除都沒問題啦。
英語啟蒙我選擇的是“First Litle Readers”這套繪本,我打小就比較喜歡英語,所以對孩子的英語啟蒙我也很重視,選擇這套繪本,我也是參考了很多資料後決定的,主要是擔心選擇錯教材,走彎路。這是一個分級繪本,A到D每個套裝各有25本繪本,EF有16本,一共是116本。都是彩色繪本,風格可愛,看起來很舒服,剛買的時候我單純是帶著孩子看書,和她一起讀,效果一般。
大部分孩子其實智力相當,最終拉開孩子成績差距的,還是學習方法。
所謂萬事開頭難,認識到家庭啟蒙的重要性,就開始為你們家的小朋友制訂計劃表吧。記得選對正確的繪本,合適的方式,您一定會看到孩子明顯的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