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幾乎所有的新手媽媽們都曾被前輩們這樣說:嬰兒哭泣的時候,不要理他,媽媽不要去拍也不去抱,讓他哭,等他不哭了再抱。讓他知道,表現乖大人才會抱。

這其實就是所謂的哭聲免疫法,但是你知道嗎?被這樣的的方式養育長大的孩子後來怎樣了嗎?"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約翰·華生的家庭結局十分悲慘,兩個兒子自殺,兩個女兒多次自殺。

哭聲免疫法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約翰·華生做的一項實驗:在實驗中,華生將9個月大的嬰兒,小阿爾伯特放在有小白鼠和其他毛茸茸的動物旁邊,讓他自由的玩耍。

一開始,小阿爾伯特對白色老鼠、或者其他毛茸茸的動物從來沒有表現出恐懼。

但只要小阿爾伯特一接觸小白鼠,華生就會立刻用錘子敲擊鐵棒,發出巨大的噪音。

一次又一次,只要小阿爾伯特觸碰到小白鼠,鐵錘敲擊聲就會響起。最後,不需要敲打鐵棒或者發出可怕的聲音,這些可愛的小動物或者毛茸茸的東西,都能讓小阿爾伯特很恐懼。

而這種恐懼,會深深地留在在小阿爾伯特的腦中。

這一實驗讓約翰·華生堅信:兒童是可以被訓練的,並提出了"嬰兒哭了不能抱"的哭聲免疫法。

其實對於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小寶寶來說,哭泣,更多的時候是一種需求的表達。

對於6個月內的孩子來說,哭是表達最基本生理需求最好的方式,可能是餓了、熱了、不舒服了等等。因為寶寶出生前,在媽媽的子宮裡再舒服不過了。

自由漂浮、恆溫、營養自由供給,一切都井然有序,但出生後,這種秩序被驟然打破。

寶寶需要不斷地適應,此時的他們很脆弱,只能依賴於最親密的父母。如果父母每次都能及時迴應,他們會產生這個世界是溫暖的、值得依賴的認知。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提出,1歲以內的寶寶是學習信任的階段。他們在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滿足生理上的需求、發展信任感與克服不信任感。

但是嬰兒哭了不抱,對於情感與認知還在建立的嬰兒來說,就是一種傷害。長時間的哭泣還可能損害寶寶的認知發育,甚至損害身體發育。

耶魯大學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生命早期強烈的壓力會改變大腦的神經遞質系統,並導致大腦區域的結構和功能變化,與成年人抑鬱症相似。

在臺灣電影《陽光普照》中,優秀、懂事、陽光的大兒子阿豪的自殺,看起來突兀又離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這與父母對他的忽視有著莫大的關係。

阿豪給阿真講了一個故事:司馬光砸缸的時候,發現在缸裡藏著的小朋友,竟然就是司馬光自己。這個故事聽起來光怪陸離,暗喻阿豪無處安放的自我。

對他寄予厚望的父親,不停地送他寫著"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筆記本,鼓勵他成為家族的驕傲;母親則認為他是那麼的聽話、懂事,讓人放心。

對於阿豪來說,真實的自己,躲在密不見光的容器深處,等待被看見。阿豪長期不被父母看到的情緒,一生 "假裝"的懂事堅強,最終走向了毀滅。

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3歲的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迴應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這就是迴應,即是光;不迴應,即是地獄。說的就是,如果一個人的行為,缺乏情感上的迴應,就如同處於絕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提出依戀模式,他將依戀定義為:當嬰幼兒感到脆弱或需要保護時,就會去尋找撫養者的迴應的一種情感聯結。

對於1歲以上的幼兒來說,哭不僅僅只是表達生理需求,而是更多的情感聯結。

我們經常見到有的孩子撒潑打滾,躺在地上不停地哭,不停地叫,為什麼?這個是所有媽媽疑惑的地方,我抱他,他會鬧的更厲害怎麼?抱還是不抱,左右為難。

孩子為什麼哭鬧撒潑?因為除了這一招他不會其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叫作情感引導。

父母可以透過情感引導的方法幫助孩子建立大量的情感類的詞彙,孩子才能夠學會跟你用成人的方式來溝通。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當我們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首先教他的是什麼詞?通常是爸爸、媽媽、月亮、星星、汽車、銀行都是這些名詞。

其實實際上家長最應該教給孩子的是什麼呢?這叫作沮喪、這叫作開心、這叫作分享、這叫作快樂、這叫作協同等等。

但你發現情感類的詞彙比較難教,快樂孩子看不到,他不知道什麼叫作快樂。所以必須得學會用情感引導的方法幫助他學會大量的情感類的詞彙,他才能夠變得善於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感覺。

怎麼才能做到情感引導呢?《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給出了我們可以操作的步驟:

第一步:父母你要學會給孩子埋下一個種子。

前幾天元旦的家裡聚會,我就提前跟我家女兒說,1號咱們要出去吃飯,人比較多,咱們不能大聲嚷嚷,也不能亂跑,你吃飽了,坐不住了,可以跟媽媽說去廁所,我就帶去外面大廳裡溜達溜達。

這樣我提前兩三天的時間,每天給女兒說一說,這就叫埋下種子。

種子就是你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比如我們父母帶孩子出去總是說,你到飯店了給我乖一點,但是乖一點的具體標準是什麼?孩子不知道,所以正確的做法就是父母要提出具體的可以操作的要求。

第二步:父母你要觀察孩子的情緒,不要忽視孩子的情感。

當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父母你要蹲下來,跟孩子平視,諮詢孩子的感受。父母要教孩子瞭解別人的感受,那麼父母也要學會去了解孩子的感受。

父母可以說:爸爸\媽媽能夠理解你現在很生氣;爸爸/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等等。

當父母能夠準確地反應出孩子此刻的感受,孩子的情緒才會逐漸下降。

第三步:父母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當孩子的情緒趨於穩定的時候,父母要引導孩子來解決問題。

比如:小明想要玩火車,孩子自己也想玩火車,但是怎麼做才能讓所有的小朋友都開心,不爭搶玩具呢?

父母慢慢引導孩子來解決問題,我們可以一起玩,或者我們可以玩別的更有吸引力的遊戲等等。

在孩子做對了以後,父母要及時的告訴孩子,你剛剛這個行為做的很好,這個行為叫做什麼什麼。

這就是情感引導。

都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所以孩子身上的問題都在父母身上有所反應。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難以溝通,那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沒有教會孩子她該怎麼去做。

父母是孩子情緒的容器,讓孩子明白情緒存在的合理性;讓孩子體驗到被愛;父母能夠接得住孩子的哭泣,孩子才會願意向我們袒露真心。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真正獨立自主的人,一定是童年對父母的依戀得到足夠滿足的孩子。

6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毀掉一個孩子,從跟他說“等一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