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他有父母,卻像一個孤兒,最近某站博主墨茶去世的訊息,令人心痛,那麼年輕的生命,對生活懷揣著美好的希望,卻在一次次的被拋棄後,還沒有來得及吃一顆很貴的草莓,孤獨地走向了死亡。

有人說,那麼大的人了,為什麼不向社會求助?

我覺得有位網友說得很好,當他一次次被父母拋棄和拒絕,在漫長的等待中,他的自尊感降到了最低,他可能想的是:“大概沒有人願意幫助和接納我吧。”

01

讓孩子失望很簡單,父母只需要讓孩子不斷地等待就行。

最近讀了一本書,心情很複雜,獲得多項兒童文學大獎的《孤單的藍鷺》,作者是美國的辛西婭·沃格。

故事很簡單,傑夫·格林在7歲的時候,他的母親離開了他。他的母親向他解釋人類是如何破壞自然,她認為這個世界比她成長中的兒子更需要她。於是她完全無視兒子的悲痛,將他留給了不善表達感情的父親。

幾年後,她重新出現在了傑夫的生命裡,傑夫來到母親那裡度假,短暫地體驗到母愛和快樂後,她卻給了他重重一擊,第二次度假,母親用掉傑夫的錢後,一次次的離開,一次次讓傑夫等待,時間一次比一次長,直到傑夫發現,原來母親並不是真正地愛自己。

被嚴重傷害的他,嘗試用各種方式治癒自己,後來他發現,原來父親也被傷害的很深,父親用自己的愛和理解,讓他重新走了出來,最後他拒絕母親出現在往後的生活中。

02

愛不在嘴上,而在行動中。

這句話也是我的同事告訴我的,她有過兩個男朋友,第一任特別善於表達,但是每次當同事有事情的時候,前任總是會將各種事情排在她之前。等得不耐煩了,也等的失望了,後來就分手了。她現在的老公,恰恰相反,不善言辭,但是總是默默地幫同事做好所有的事情,逢年過節,不用同事開口,雙方老人的禮物都安排得非常妥當。

於是同事感慨到:愛不靠嘴,愛要靠行動。

父母對待孩子也是如此。我們對孩子的愛,最直接的表達就是陪伴和及時反饋。

培養了3個斯坦福學霸的寶媽陳美玲就分享了這樣一件事。每當陳美玲在做飯時,她的孩子總會讓她來陪自己做個什麼事情。

我想很多家長應該都會說這句話:等一下,我馬上就來。或者脾氣火爆一點的,會喊:自己玩去,沒看到媽媽正在做飯嘛!

但是陳美玲卻不是這麼做的,每當孩子喊她,她都會停下手中的活兒,來到孩子的身邊,給孩子及時的反饋,然後告訴孩子,自己在忙碌,可以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再起身去做飯。

兒童心理學就提到過:孩子對時間的感知和大人對時間的感知是不一樣的,所以孩子等不及。因為大人眼中的5分鐘,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一個世紀。

在《孤單的藍鷺》這本書裡,傑夫的母親梅洛迪讓孩子等得太久了,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再愚鈍的孩子都能感知到,自己被排在了很多事情後面,總之是不重要的那個。相反,不善言辭的父親,卻總是在孩子的身邊,即使人不在身邊,也總是替孩子考慮,當孩子一人在外時,為孩子買好機票,及時補給經濟。

儘管梅洛迪一直在說謊,但孩子還是透過實際行動,看到了真相,看到了誰才是真正愛自己的人。

03

等到麻木,要麼失去退路,要麼自我療愈。

過早地失去了母親的陪伴,再加上一個沉默寡言,埋頭研究的父親,傑夫每天都過得按部就班,小心翼翼,他害怕生活再發生變化,父親也離開。

於是明明智商很高的他,在學校裡表現平平,收斂鋒芒,他在學校裡也沒有什麼朋友,就像個獨行俠。第二次從媽媽那兒回來後,認識到媽媽對自己根本不是真正的愛,他受傷很深,他開始逃課,甚至逃掉了幾次非常重要的考試。

他在外面不斷地閒逛,企圖療愈自己受傷的心靈。這時候,父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他開誠佈公地談了自己的痛苦和想法。並且為兒子搬家、轉學,父子倆在一個很偏僻但是很安靜的地方定居。

傑夫將自己投身到大自然中,用大自然的花草蟲魚鳥獸風月海石治癒自己。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傑夫的心理發生了變化,他如此愛她的母親,但母親卻叫他一次次的失望,他一開始不敢面對這殘酷的現實,但他最終選擇對自己誠實,其實母親是個愛撒謊的人,她並不愛自己,也不愛自己的父親,她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和父親,她用微小和溫暖,精神控制自己。

對自己選擇誠實,隨後他選擇對母親誠實,他直接質問母親是否在撒謊,甚至自己都不是父親的親生孩子。

對自己坦誠很不容易,面對曾經最愛的母親,說出心中的質疑更加不容易,能面對自己心裡最脆弱的地方,並且能在以後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航向,更是難上加難。

好在,傑夫成功了,他從一個7歲的擔驚受怕,敏感孤獨的小男孩,長成了聰明堅韌的大男人。他認清了母親,理解了父親,還保護了父親,能夠為自己的人生幸福,做出正確的判斷。

去年一個叫洛洛的小姑娘,因為失足掉入錢塘江不幸溺亡。她的父母很快趕到杭州,但是後來的事讓人大跌眼鏡。她的父母趕過來只是為了要錢,並且數次變卦,最後竟然要公司賠償41萬,只是為了給洛洛的弟弟買房。

洛洛之所以去散步,就是因為父母把她當成提款機,一個月13000的工資,被母親要走1000朝上,自己用的手機是母親淘汰下來的二手的。有時候甚至要向同事借錢,轉給父母。

洛洛的母親說,她三歲就獨立了。真的很可笑。本應該沐浴在愛的溫暖中的洛洛,要獨自承受“獨立”的孤獨,本該是盡情綻放花一般的年紀,肩膀上卻承擔了整個家庭的經濟負擔。

她有父母,可她缺愛。她有至親,卻比孤兒還不如。她一直奢望用金錢買來一點點愛。但到最後,她都沒有等待到她想要的幸福。

她心裡不清楚家庭是個什麼樣子嗎?她當然知道,但是她沒有辦法逃離,因為心中有那麼一點小小的期望。如果洛洛和傑夫一樣,早點放棄等待,及時修復傷痕累累的心,勇敢開啟新的生活,會不會就是另一個結局?

想想我們做父母的,真的不容易,要上班,要做家務,要燒飯,要處理婆媳關係,生活一地雞毛,於是孩子的聲音,有時候就被生活的嘈雜淹沒了。

儘管生活很瑣碎很難,但我還是想對父母們說:不要總是讓孩子等待,等著等著,孩子的心就遠了。

作為孩子,我們是否曾經一次次的等過?我想對仍然擁有孩子身份的人們說,如果父母總是讓你等待,讓你失望。千萬不要再讓自己等待,及時地修復傷痕累累的心,去開啟新的生活。

愛,就及時反饋及時陪伴,也許很難,但一定值得~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寶寶患疝氣,媽媽別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