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成長心理案例庫-86)
臨近年關,我父母又進入到三十多年如一的“過年總在吵架”的模式,吵架原因無非是一成不變的那些瑣碎:我媽分配的活我爸不幹,我媽做的飯我爸嫌不合心意,互相挑毛病,總之,一言不合就是吵架。
我已經被迫聽了三十多年,實在只能是惹不起躲得起,能躲多遠躲多遠,聽不見也就心不煩;可是今天聽到了我家娃教訓姥姥姥爺的聲音:你們兩個各說各的,說的都是啥,就不能好好溝通嗎?
聽了之後,我覺得又可悲又可笑:
可悲的是,我娃又重蹈了我的覆轍,說了我以前經常說的話,可我知道效果永遠是兩個字“沒用”;
可笑的是,連小朋友都知道人和人要好好溝通,好好說話,可實際上,上至七八十歲老人,中至三四十歲壯年,小至七八歲兒童,互相之間能夠有效溝通,能夠認真說話,能夠真誠傾聽的又有幾人?
即使我現在已經是一名心理諮詢專業人士,在很多時候因為跟父母無法溝通,也會覺得無力。
因為即使我聽得懂他們的,他們也聽不懂我的,真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和他們的關係裡,很多時候都是我一方在唱獨角戲,無奈至極。
但好的是,我們成年人可以跟父母保持物理距離,採取最原始的防禦機制“躲”來保護自己少受傷害;
但壞的是,我們成年人也在沒有學會怎麼溝通,怎麼說話,怎麼傾聽,跟娃們的親子關係也似乎是複製了上一代關係模式。
今天以一個最常見的案例,來看看我們和孩子是如何進行“撞牆式溝通的”:
辛老師,我家男孩,11歲,有自己的房間,但是總是折騰的很亂,課桌上的本子和書都是亂的,衣服也是隨處丟,他媽媽每次都訓他:怎麼把房間折騰的跟狗窩一樣,自己也不知道收拾。然後媽媽就把房間給他收拾一遍,可過兩天依然如此。
我跟孩子很認真地談了一次,兒子卻說:反正有媽媽收拾呢,再說了,她說我的房間像狗窩,那我就把房間扔得像狗窩,誰讓她這麼說我的......
面對孩子的逆反心理,我該怎麼做啊?
這個案例裡有兩個矛盾點:
一是媽媽的愛和恨:一邊埋怨孩子屋子亂,一邊還幫忙收拾;
二是爸爸的情和愁:一邊想跟孩子溝通,一邊還手足無措;
兩方面的矛盾無法處理就得出了一個結論:這個娃叛逆了。
其實仔細看,在這個過程中,各方之間是沒有有效溝通的:
媽媽說的那些話是為了讓孩子自覺,自己收拾房間;爸爸甚至還較正式地跟孩子談了一次;可孩子的回答卻是“以牙還牙”的反抗;
我給這樣的溝通方式,起了個名字—“撞牆式溝通”;當事人無一例外地都在“撞牆”,溝通沒有迴路。
那麼怎麼才能和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呢?
也許你看過、也學習過很多方法,但我認為,非暴力溝通是最有效的,因為它是基於人的需要,是一種人性的語言。再進一步,它更是一種我們思考和生活的方式。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其著作《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指出,讓每個人的需要都得到滿足是化解衝突的最有效方法。
只有先了解需要,才可能滿足需要。
如何來了解需要呢?當然是透過語言的橋樑—溝通:1. 透過說的那些話,感知對方的需要
前面的“撞牆式溝通”對話中,可以感知到這些需要:
媽媽:我需要家庭環境保持整潔(需要);
爸爸:我需要維護良好的家庭關係(需要);
孩子:我需要自己有獨立自由的空間(需要);
這裡要注意,我們聽的是對方的需要,而不是行為:比如,媽媽希望孩子自己完成家務,爸爸希望孩子可以聽媽媽的話,這些都是要求他人完成的行為,不是需要。
2. 向對方表達自己的需要
在日常這些“撞牆式溝通”的時刻,我們多數都在表達看法和觀點,而不是需要;
比如,媽媽說:你就不能自己收拾一下屋子嗎?
爸爸說:媽媽說話,你怎麼就不聽呢?
孩子說:誰讓媽媽那樣說我了,我就不聽。
這些都是觀點:媽媽認為孩子懶惰,爸爸認為孩子不聽話,孩子認為媽媽說話有攻擊性,要反抗。
這些都是我們思維的習慣,說話的習慣:在自己的角度上表達觀點。
非暴力溝通就是要改變習慣:在共同的角度上表達需要。
媽媽可以說:看到房間這麼亂我不開心,我需要家裡環境的整潔;
爸爸可以說:看到你們關係緊張我很擔心,我需要和睦的家庭關係;
孩子可以說:媽媽你們隨便進入我房間我很不高興,我需要有自己獨立和自由的空間;
......
這樣的思路和說話很不“我們”,有的來訪者跟我說,他們根本說不出這樣的話,覺得很難為情。
的確,從小到大,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都沒有使用過這種語言方式,常用的主語都是第二人稱“你”,即使使用第一人稱“我”表達的意思仍然是“我希望你.......”
“你看你又把房間弄亂”,“你怎麼又不聽媽媽的話”,“誰讓你們那樣說我的”,這些使用第二人稱“你”的語言表達的是分析、判斷和批評。
任何一個人聽到自己被分析、被判斷、被批評,他的能量就會立即轉向自衛,進而反抗,這樣就不能聽清對方的需求,也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溝通永遠是“撞牆式的”,衝突就永遠不可能解決。
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1. 帶著覺察改變習慣,減少對別人的要求,表達自己的需求
每當自己看見孩子房間亂、不寫作業想發洩情緒,準備批評時,這個時候要有覺察,要改變我們三四十年的語言發洩習慣,冷靜幾分鐘,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後,再跟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
比如,媽媽可以這樣說:哦,看到你的房間這麼亂我很心煩,我需要家裡保持整潔,這樣大家心情才能好。
2. 給予理解,傾聽需求,放下防衛
當孩子跟你說:誰讓你們那麼說我的,我就把房間弄成狗窩......,這個時候作為家長,你肯定覺得自己的權威被挑戰了,會條件反射的防衛,就會生氣,會訓斥孩子。
所以我們自己先要放下防衛,不要覺得被攻擊了,要學會感知孩子那些攻擊你話語背後的需求,給予孩子理解,並表達出來。
比如,爸爸可以這樣說:你是不是希望有自己獨立、自由的空間,不讓爸爸媽媽進入?
如果孩子點頭,那說明你理解對了;如果他沒有表示,你可以不斷地鼓勵他自己表達出想要什麼。
可以想象,當你對孩子表達了理解和信任之後,他自然也會放下防衛,自然不再用語言和行動攻擊你。
3. 用積極的行動語言提供共贏的方案
滿足雙方和多方的需要,需要行動來落實。
這就需要將你想出來的辦法用現在時的、積極的行動語言表達出來。
行動語言是當我們提出請求時,用清晰的動作動詞表達我們確實想做的。這就避免了使用那些聽起來很模糊化的語言,讓我們的需求聽起來更像攻擊。
“現在時的”語言,是指此時此刻你想從對方那裡得到什麼樣的陳述;
比如,媽媽可以這樣用現在時的、積極地語言跟孩子說:
“你願意現在就把房間收拾一下嗎?”
而不是我們之間經常說的:“你能不能把房間收拾一下,馬上!”
把“能不能”改成“是否願意”就變成了“積極的”語言,聽起來沒有攻擊性,讓對方感覺只在就事論事,而不是批評和指責。
非暴力的、有效的溝通方法可能使用起來非常困難,畢竟要改變我們長久以來的思維方式、說話方式;但這樣的溝通是互相尊重的、是善意的、更是能有效化解衝突的,所以非常值得我們嘗試和練習。
每一次的交流都可以是改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