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週末,我收到了好朋友的一條資訊:
“求助!家有輸不起的孩子一枚,做任何事必須他佔上風才行,否則就發脾氣。唉……你說該怎麼破?”
當時就忍不住笑了。我隨手拍了一張滿地樂高一片狼藉的照片發過去,回覆到:“別提了,同款!”
可不是,就在朋友找我的同時,我家弟弟也在不高興呢。就因為姐姐搭的樂高積木比他快又比他好,這個小東西居然惱羞成怒,把姐姐的作品三下五除二地拆了,嘴裡還不停唸叨:“我是小怪獸,要把這些都破壞掉!”
看著真是覺得好氣又好笑。我當即批評了弟弟,讓他趕緊和姐姐道歉。可看著他一臉不服氣的樣子,我內心也很有觸動。
家有二寶,難免會發生兩個孩子互相競爭的情況。那麼,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面對輸贏和勝負呢?這還真值得我們大人用心思考。
01
孩子“輸不起”背後的真相
事實上,寶貝的這份“輸不起”,正是成長的正常發展階段。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幼兒競爭是一種社會現象,而非天生就有。
孩子對輸贏概念的樹立,主要取決於兩方面:一是自我意識的萌發,二是周圍人對待結果的反應。
1.5歲至3歲的孩子會進入一個成長新階段——自我敏感期。
根據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的理論:
“這個階段的幼兒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們幾乎將自己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構中。”
孩子開始明確“你”和“我”的界限,處處強調以“我”為主,渴望透過自己控制自己來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而勝任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成就感與掌控感,毫無疑問會讓孩子相信:原來,我能行,我很棒!
由此,他們開始追求這種“贏”的感覺,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探索、完善自我建構。
與此同時,大人面對成敗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同樣巨大。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當寶貝們發現,在競爭中取得勝利,能收穫老師和家長的表揚和獎勵、能受到小夥伴們的羨慕和欽佩時,簡直不要太爽!而這種不錯的感覺,則進一步促進了他們對“贏”的渴望。
總之,“贏”是個體在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展現自己、證明自己的一種很好的途徑。因此,對孩子來說,“輸不起”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啦。
02
“輸不起”心態,過猶不及
儘管前面的結論給大家吃了一粒“定心丸”,但我還是要說,引導孩子合理看待輸贏,至關重要哦。
畢竟,適當的好勝心,確實能培養孩子不服輸、努力拼搏、積極進取的品質。然而,一旦孩子過於看中成敗,變得“輸不起”,則會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我曾看過《最強大腦》節目的一場對決,選手是中國男孩李雲龍和義大利男孩安德烈·拉託雷。
根據規則,兩人需要記住51對新郎新娘的隨機站隊順序,並用人偶模型把排位展示出來。
兩個記憶神童的PK,真是異常精彩。可讓我更加難忘的是場上兩個孩子的表現。
輪到李雲龍時,他一開始以為自己弄錯了,於是當場失聲痛哭,不停地重複著:“我擺錯了,可是我明明記對了呀!”
安德烈見狀,也忍不住流下眼淚。當主持人問起時,他真摯地說:“我看他哭得這麼傷心,也覺得很難過。”
成績隨後公佈。李雲龍這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記憶順序正好是反的。也就是說,他非但沒有弄錯,而且還贏了。
這時候,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他立馬破涕為笑,激動得跳了起來。
而安德烈則大大方方地跑過來擁抱他,真心祝賀他取得了勝利。
一邊是被勝負牽動了所有情緒的中國男孩李雲龍,因為“輸不起”而失態崩潰;一邊是豁達而淡定的義大利男孩安德烈,真正享受比賽過程,失敗後坦然祝福對手。
誰才是內心強大的王者,其實一目瞭然。
有這樣一組資料,讓我很震驚:
多年來,我國一直是青少年兒童自殺大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而在自殺的孩子裡,竟有高達45.5%是因為承受不了學習上激烈的競爭與過重的壓力。
可以說,正是這種“輸不起”的心態,讓孩子害怕失敗,逃避競爭,不敢在拼搏中挑戰自我。
久而久之,他們要麼抗壓能力不堪一擊,對自己徹底失去勇氣和信心;要麼為了勝利不擇手段,變得虛榮、善忌、功利……
無論是哪一種,這樣的孩子毫無疑問,都是生活的弱者。
03
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輸贏觀
那麼,爸爸媽媽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擁有正確的輸贏觀呢?說說我的體會。
1. 培養孩子的“逆商”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逆商”,指的是一個人“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平日裡,大家不妨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逆商。
在這方面,北歐教育強國芬蘭就做得特別好。比如,芬蘭的小朋友在四、五歲時會開始學習滑雪。而滑雪的第一課不是學習技巧,而是練習跌倒!隨著老師的一聲令下,孩子們一個個摔得人仰馬翻,再用力爬起來,一遍遍迴圈往復。
而你知道嗎?每年的10月13日,還是芬蘭一年一度的“國際失敗日”哦。
在那一天,芬蘭人會帶頭分享自己曾經的失敗經歷。無論是減肥失敗、表白被拒還是考試不及格,這一籮筐的糗事大大方方說出來,根本不care!
由此,每個人都能夠很好地釋放內心壓力,從而更坦率地面對挫折,重整旗鼓,再度出發。
不得不說,這種做法很值得借鑑。只有將失敗看得跟成功一樣平常時,孩子的逆商才能蹭蹭蹭地往上漲哦。
正如《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中所寫的那樣:“孩子要想成功,必須學會接受失敗,感覺痛苦,然後不斷努力,直至成功來臨,每一個過程都不能迴避。失敗和痛苦是構成成功和喜悅最基本的元素。”
2. 家長本身放平心態
那天姐姐放學回家,情緒明顯有些低落。在我關切的詢問下,她說出了原因:
“這次小測試沒有全對,錯了兩道題,好不開心哦!”
我於是趕緊安慰道:“沒關係啊,只要知道錯在哪裡,下次再進步就是了,不用次次都全對呀。”
沒想到,姐姐因為我的一番話,眼睛刷地一下就亮了。她如釋重負地告訴我:
“Mommy,你知道嗎,我本來好擔心你會責備我哦……”
這件小事,讓我感慨很多。
曾經讀過這樣一句話:“孩子會把大人的反饋和行為,作為對自我、對他人認識的參照標。”
確實如此。可以說,父母面對輸贏的態度,將會深刻影響孩子的態度。當我們總是抱怨孩子“輸不起”時,可以想一想自己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是不是也曾說過這樣的話:
“一定要考個好成績,否則將來沒出息!”
“別人都能拿一百分,你為什麼就不行?”
“這次必須考到班級前五名,不然取消一切娛樂活動。”
……
當孩子在面對輸贏時的參照標出現了異常,他們又怎麼可能坦然面對失敗呢?
3. 讓孩子學會享受努力的過程
之前我介紹過一個繪本叫做《Sally Sore Loser》,姐姐和弟弟非常喜歡,在這裡再推薦一下。
書中的小女孩Sally就是一個典型的“輸不起”的孩子。她凡事都喜歡爭第一:乳酪通心粉要比哥哥吃得快,課間要第一個衝出教室,踢足球時不允許團隊落後……一旦失敗了,她便會大發脾氣。
漸漸地,同學們都不願意再和Sally玩,還給她起了一個外號:輸不起的Sally。這讓她非常難過,也相當困惑。
在老師和媽媽的開導下,Sally才明白過來。原來,一時的輸贏並不能說明什麼,失敗的結果也並不可怕。把握過程,不放棄任何一次努力,就夠了。
兩個寶貝透過這個繪本,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輸和贏是結果的兩面,都是人生的常態。對我們來說,最終的勝負無法強求,最為關鍵的是把握過程。只要自己努力了,便無須後悔。
而倘若盯著失敗不放、始終輸不起的話,我們失去的不僅是比賽結果,還有友誼、快樂和幸福感……那可真是得不償失哦。
04
育兒專家尹建莉曾說:“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一個人內在力量強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來才有可能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在人生事務中獲得主動權——這才是培養競爭力的正常順序和邏輯。”
我們都希望擁有一個在未來充滿競爭力的孩子。可是別忘啦,相比擁有能“贏”的實力,孩子更加難能可貴的品質,是獲得能“輸”的底氣。
因為,只有輸得起的人,才能王者歸來,最終贏得漂亮。
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