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走進遊戲

筆記:

熟悉孩子現在所學的內容,幼兒園的孩子還可以瞭解學習的興趣班,有哪些考級,學習過程中該如何把握,任何課程都有它自己獨特的存在。家長做成腦圖。

要放大格局,不能被思維侷限,立足於自己的當下,結合當前所學內容,孩子錯的地方,去跟老師溝通,這是個什麼點。瞭解,再做成腦圖,孩子就能站更高,看得更遠。老師給一個高度,自己有一個總攬全域性的思維。

如果孩子的成績不好,就立足於課本。如成語的積累,在閱讀的過程中用一種顏色的筆畫出來,一段時間側重於一個內容。

如三個“的”,一個“的”找三個句子,從教材低一個檔次的閱讀訓練中去找,讓孩子在句子中去理解、總結,不要劃一個,抄一個,先找先畫。

如詞語,先畫詞語,讀、熟練後去歸納才能形成一個字,而不是往裡面去套。發現習題中的一個錯題,問老師是什麼題型,請老師做拓展,家長把分支寫上去,從錯題當中的一個點引發多個點,後面空著,書讀完了,我們再把畫出的詞語往上套,如果多,一個型別套兩個,後面的讓孩子自己去新增。

如成語,先畫出詞,不用刻意去講成語的意思,問了就講,一本書畫完,週六周天做成卡片,黑板上有分支(如神態、動作、歷史、友情),孩子自己去分類畫得多了再去歸類。積累得多了,再能學以致用。

生字,先準備孩子不會的,黑板上有分支(各種偏旁),孩子自己把字往上歸類。然後,黑板上左邊偏旁,右邊筆畫,把黑板分成幾大塊(偏旁、結構、筆順)往外拓展,越做越大。

句子的修飾,也是一樣,找關鍵詞,比喻(好像、如同、似乎、成為、)孩子沒錯不用管,有錯才去管。

玩法:做成卡片往黑板上貼、往地板上擺,晚上手電筒去找,家人分角色找朋友,一個負責一個型別,如偏旁、結構,“你要和我做朋友,得首先認識我。我們的哪一個特點是相似的。”

課本的細化天天都要做,根基始終在課內,後面再做拓展,要把握好目前做的重點。

反思:

對於新鮮的事物,總想在開始時就把它弄得通透些。任何事情,理念先行,對於第二課的語音,我反覆聽了三遍。大致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兩個工具錯題本、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根立足於課本,要植於外。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腦圖,可以先從導圖到腦圖,帶著腦圖,一定會是個非常專注的狀態。

今天的作業,我將昨天思維導圖要細化。昨天小寶結合詞語和導圖介紹了自己的愛好和老師。今天,將愛好中的運動分枝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枝。在與小寶的談話中,我添加了打羽毛球、騎平衡車、跑步。在昨天的打羽毛球中,我有意識地與小丫進行了對話,比如媽媽怎麼發球的,球是怎樣出去的,當媽媽發球時在想什麼。因為今天添加了一個小的分枝,所以在介紹時有些停頓。但我想,對於語文,除了聽讀、閱讀的輸入,還有說和寫的輸出。說是寫的基礎,從生活經歷入手,從熟悉的入手,慢慢過渡到看圖說話。

所有的課程都不如媽媽在陪伴中給孩子的輸出,這才是最精準的。

感覺前兩天的學習重在理解上,所以每天的課總會反覆聽幾次,特別想把大語文學習的理念先根植於心,因為任何事情理念先行。

今天的早課讓我感覺新鮮、而又有種頓悟的感覺。無論孩子是大是小,都從孩子現在所學的內容開始,結合當前所學內容,去了解,並做成腦圖。

這段時間的計劃是將重點放在表達上,而表達就從自己的經歷開始。今天的作業,原本準備引導孩子說愛好中的另一個內容,但我發現孩子對介紹太陽的升起過程似乎並不感興趣,沒有興趣,孩子就是被動的吸收。自從參加大語文訓練營後,總覺得自己的時間比較緊,聽課、吸收、構思、拍攝、打卡,對自己的能力都有些質疑了。問題出在哪呢,原來是自己聽課聽了幾次,在拍攝影片是會提前準備引導,拍攝時還會拍攝好幾次才成功,自然耽誤了不少時間。

與其這樣,何不像其它學習一樣,也用上艾賓浩斯記憶曲線的規律,可以將一個內容按照規律來練習,如1、2、3、7、14,這樣一個周只用準備兩個內容,到第三天時提前預熱本週的下一個內容,但不拍攝,這樣大人輕鬆,孩子也更熟練。

這樣給到自己思路後,今天的內容仍然選擇了昨天的,介紹自己愛好中的打羽毛球,順便預熱了下一次的講故事。雖然仍拍攝了好幾次,但堅定了我的思路,一段時間就抓一個點,開始時降低難度,以興趣為主。

在介紹的過程中,孩子要將黑雲說成是外星人,陽光說成是陽光護衛隊,在孩子我世界,想象何等奇妙。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父母付出所有,卻換來孩子的不孝與嫌棄,什麼是正確教育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