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都放假了,小區裡的孩子明顯多了起來。鄰居家的小孩兒去年9月份應該上園了,但是因為家長擔心孩子適應不了幼兒園的生活,就打算明年再上。由於他家是男孩兒,平時比較調皮。在小區裡玩兒的時候,總是把別的小朋友弄哭,導致其他小朋友都不願意和他玩兒。這個小朋友呢也不愛說話,看到別人的玩具上去拿著就玩兒,媽媽在旁邊不是自顧自的看手機,就是熟視無睹,也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有時孩子做錯事,媽媽就大聲呵斥,你怎麼那麼笨,這都不會!諸如此類的話經常脫口而出。孩子也不說話,也不哭,反正就是牛頭一個,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實在吼的厲害了,就哭兩聲。有一次一幫小朋友圍著一個沙堆在玩兒,這個小朋友直接脫掉褲子,就往沙堆上尿,當時還圍著許多小朋友,大人也在場。小朋友的媽媽也沒有說話。
通常呢,我們認為孩子在一起玩兒只要不磕著碰著就行了。其他的行為可以隨他去。能不干預儘量不干預。然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的行為以及語言的形成是在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中不斷的積累起來的。如果家長在旁邊及時的給予糾正和鼓勵,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有利的。 孩子在小區裡玩兒,有的老年人喜歡逗小孩兒,問小孩兒一些話,小孩兒還沒學會怎麼回答,家長在旁邊就要教他怎麼回答,一來二去,他就學會怎麼回答別人的問話了。並且也能很快學會主動和人打招呼。有的家長不知道適時引導,孩子不知道怎麼回答,家長還在旁邊催促,你怎麼不回答呀,你怎麼不說話呀。搞得孩子無所適從只能急得直哭。
孩子在刁搶別人玩具時,家長應及時給予引導,制止和呵斥都不是合適的方法。引導他用徵詢的語氣問對方,我可以玩一下你的玩具麼?得到對方允許方可拿起來玩。孩子所有的一些行為習慣都是在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的,所以要想讓孩子省心,家長就得多觀察多思考多引導。帶孩子是件非常辛苦的事,需要耐心,愛心,智慧。還需要手到眼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