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被父母共生式絞殺,想逃離這種困境,但無時無刻不因原生家庭而受影響。
“你明知你最厭惡的家庭狀態是什麼,但自己卻在不知不覺中,踏上上一輩之路,變成自己最厭惡的模樣。”
這便是原生家庭不幸給孩子帶來的最大傷害。
其實,鄭爽是很典型的例子。她就像是中國版本的布蘭妮。
布蘭妮·斯皮爾斯的父親 自從她2008年住院以來,完全控制著她的事業、醫療保健和財務。他一直控制著她,包括數億資產。
隨著媒體的曝光,他們父母在原籍家庭階段不適當的教育方法逐漸暴露在公眾面前。這種木偶般的生活不禁讓人退縮。
鄭爽與布蘭妮,兩個人的原生家庭教育其實很相似——父母將自己的個人慾望施加於女兒身上,以求某種自我滿足。
鄭爽取卵代孕,最後又想要逃避棄養。其實,這件事早在她的原生家庭中就有了預兆。
鄭爽的母親劉豔一直是這個家庭的絕對主導者,劉豔想成為演員,但與自己的夢想失之交臂,於是,她把夢想加之於女兒身上。
女兒明星培養計劃,從她一歲就開始做準備。
陪著女兒上每一節舞蹈課,陪著女兒選劇本,陪著女兒排練,控制女兒飲食習慣,幫女兒選學校...
劉豔是盡職盡責的母親,但過猶不及。
如果母親從孩子一生下來,就看到了他未來的模樣,那這個孩子的出生,註定就是悲劇。
事實上,鄭爽確實厭倦。
她一直堅定地認為,劉豔欠她一個道歉,因為當演員並不是她想要的人生,她們開始爭吵、冷戰、疏遠,總想著找茬幹一架。
最後,悲劇發生了。
鄭爽想成為母親,去擺脫“母親身份”的制高點,去逃離這種生活。
但她失敗了,因原生家庭處處規劃,沒有足夠擔當與責任感的鄭爽,又想逃避放棄。
終於,她和父母,嚐到了原生家庭悲劇的惡果,付出了被封殺的代價。
二、這種原生家庭教育模式,叫做共生式絞殺。
它延伸自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在瑪格麗特看來,六個月前的嬰兒,和母親之間往往存在一種"共生"關係,是正常的。
但武志紅卻發現,很多小孩超過六個月後,甚至到了二、三十歲,依然和父母保持著一種共生關係。
例如,你想吃某種零食被禁止了,偶爾這樣一次無關緊要。
但如果考大學選專業時,或選擇和誰結婚時的動力都被消滅了,而變成遵從父母的意志,這就構成了嚴重的絞殺。
長此以往,最終你整個人的自我,都會被消滅殆盡。
三、更可怕的是,共生絞殺的存在,抹殺掉原生家庭原本應該存在的意義。
原生家庭,源自一個社會學概念,指的是一個人出生與成長的家庭。
心理專家指出,家庭環境是兒童成長的首要環境,孩子在其中接收的生活經驗將深刻影響其一生,家長的言行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心理學家曾做出這樣的預言:21世紀必然出現心理健康的第一場革命。
今天,預言已經成真,我國兒童心理問題的發生率為10.2%-14.5%,中國兒童心理問題逐漸嚴重,父母在這其中則“功不可沒”。
“你要乖,你要聽話,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長大了就明白了。” “要選理科,選理科才有前途,以後畢業好找工作。” “必須考教師,考公務員,不然以後你會後悔的,我都是為你好,你以後就明白了。”
孩子彷彿站在山的這一頭,他們渴望長大的念頭,就好比渴望知道山的另一邊是什麼。
但令人絕望的是,即便長大了以後,發現山的了另一邊只有無窮的山峰,自己永遠被困在了山裡。
原生家庭,初生的搖籃成了禁錮。父母的愛成了共生絞殺的兇手,那誰來對結果負責呢?是已經長大了的孩子,還是孩子身後站著的父母?
鄭爽棄養孩子事件,主導人是鄭爽,還是一直試圖控制女兒人生的鄭爽媽媽?
最後,致所有父母:
胡適先生寫給兒子的信:
我養育你,並非恩情,只是血緣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無恩於你,你便無需報答我。
反而,我要感謝你,因為有你的參與,我的生命才更完整。我只是碰巧成為了你的父親,你只是碰巧成為了我的女兒和兒子,我並不是你的前傳,你也不是我的續篇。
你是獨立的個體,是與我不同的靈魂;你並不因我而來,你是因對生命的渴望而來。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但我絕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我是你的朋友戴夢令,有情緒疑惑,可以說給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