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
這裡是初次與大家見面的新專欄——《老王家書》,一位準奶爸從胎教抓起的美育啟蒙。
老王,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青年藝術家,作品多次參與國內外展覽,包括第 55屆威尼斯雙年展,第九屆上海雙年展等。現任源未文化設計總監。今年他即將擁有一個新的身份,新手奶爸。
在孩子即將出生的日子裡,他開始思考在如今的大環境下,究竟該如何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美育啟蒙。他將自己的想法寫成了家書,期待孩子到來後,能一一說給TA聽。
以下是老王寫給他的孩子球球的第一封家書。
親愛的球球:
上一次“和家人聊藝術”是在10年前的春節,和我的爸媽——你的爺爺奶奶一起。回望那個時候,對於我來說其實最該聊的是生存,而不是藝術。在那個混亂的時期,每個搞藝術的叔叔阿姨都在摸黑走路,或者在多元主義的掩蓋下假裝沒事地焦慮著。
雖然機緣讓我走上了設計這條岔路,但那條藝術之途一直在不遠處若隱若現、若即若離。慢慢的我看到了那些積極而努力的人,在黑暗中點亮了手中的火把。
特別高興能有這樣一個機會重新聊聊藝術。不感謝CCTV,感謝源始社會,也感謝你的到來。
01
一個叫貢布里希的希爺爺講了一個好故事,但那也是歷史中萬千故事中的一個。
貢爺爺的故事大體上是關於畫畫這件事情的。爸爸目前在從事的設計工作更像19世紀之前的繪畫工作——根據需求來生產影象。只不過需求和以前有很大不同。
以前的畫家們有的為了給教堂畫神像,有的為了給公主畫肖像,有的為了給牆上畫裝飾的風景等等。到了19世紀,攝影術的出現讓這些畫家慢慢走到了失業的邊緣,因為人們發現繪畫可以做的事情攝影也可以,而且更快更便宜。
藝術家離開了他們原有的工作崗位,開始走上了創業的道路。他們開始轉換題材、開始表現個性,沒有人提需求,他們只能自己找需求。以前建立起來的那些傳統開始失效了,這些焦慮的藝術家開始思考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這問題一找就找到了現在。
由於問題還沒有最終答案,大家就暫且把這種混亂的狀態叫做多元化。幸好一個積極的人會相信,這種混亂只是藝術的故事還沒有被簡化前的生機勃勃的時刻。
但不是給混亂起了名字,問題就解決了。這種混亂讓我們左右為難,讓我們焦慮而不幸福。
這個故事還在發生著,所以還沒有人能把接下來的情節講給你聽,因為沒有人知道故事的結尾是什麼。今天的我們就身在這個故事之中,後面的情節總有一天會由你來續寫,身在其中的我們希望它怎樣、並努力去實現,這個故事就會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上前進一點點。
(也正是這一點點的動力讓我覺得這個專欄是有必要的。哪怕只能讓這個世界好那麼一點點。)
02
有一天你也會拿起畫筆嘗試描繪心中的想法、看到的事物。
也許你會和爸爸一樣喜歡畫畫,那或許作為你的前輩,我可以把你扛在肩膀上;但也有可能並不喜歡。沒關係,只要你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寫好自己的人生故事,就同樣可以獲得幸福。
是的,人活著要幸福。
人這一生不管怎樣都會有自己的故事,或長或短,或簡或繁。
沒有藝術,我們照樣走完一生,只不過一但與創造力為伴,這一路便會增添很多曲徑、岔路,平添了很多機會。好在有了這些“歧途”,讓我們在此路不通的時候有了別的選擇,在“誤入歧途”的時候又發現了更美的風景。
03
從你會說話的時候開始,就會開始問各種各樣的問題,會有各種各樣的人告訴你這樣那樣的答案。
但你要知道這些答案都不是永遠正確的,他們只是在等待被驗證之中。
隨著你慢慢長大頭腦中的問題不會減少,反而會越來越多。但你會為你的無知而感到欣喜,因為探索與創造的幸福將會接踵而來。
其實被叫做藝術的那個東西,也是一種認知的途徑,而不單是關於美的研究。
當有一天你開始迷戀畫恐龍的時候,其實在你面前敞開的應該是透過恐龍探索未知之謎的大門,是好奇心和創造欲引領的廣闊天地,而不應僅僅侷限於畫面中的各種造型、色彩、工具的嘗試。
反而只有在探索之後,你畫的恐龍才會讓你滿意,因為在那個時候你的好奇心才會得到滿足,創造力才會得到釋放。
他們在試著用創造力去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去改變這個混亂的局面。
人們透過分類來幫助理解世界,但分類慢慢的變成了壁壘。藝術、科學這些分類本應該融會貫通而不是相互獨立。
尤其在今天這樣的混亂狀態下,藝術應該成為這種融合的調和劑。這種調和既包括外在事物,也包括我們自己。當有一天你發現你與你所做的事情都能夠前後相繼、左右逢源、渾然一體的時候,你會感謝能與藝術這個小夥伴一路同行。
04
這一路要保護好這個夥伴,不要讓壞人搗亂。
不要接受漫長而乏味的應試訓練,那只是一個不好玩的遊戲;不要在任何時刻停下腳步,畫得像不是終點;不要覺得你8歲的時候畫得比你3歲的時候好,每種探索都是偉大而美好的;不要讓藝術成為你的圍牆,它是我們的好夥伴;也不要完全相信我所說的話,因為它不斷地在被檢驗。
這是爸爸寫給你的第一封信,關於藝術,也關於人生。開啟這扇門之後,爸爸將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給你寫信,和你一起探索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