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小學,不可避免就會涉及到送娃上學的問題。大部分家庭都是老人送娃,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成了送娃上學的主力軍。但一些沒有老人幫忙的家庭,則以媽媽送娃上學為主。爸爸送娃上學就較為罕見,也不夠“專業”,往往走的是“佛系”路線。
妞妞上了小學後,一直是媽媽送她上學,風雨無阻。但週一要開年會,需要提前一個小時到公司佈置會場。媽媽無奈之下,只好讓爸爸送女兒上學。
清早,天還矇矇亮,媽媽就起床了。她為女兒和老公準備了早餐,並將女兒的書包等一應物品放在沙發顯眼的位置,自己就匆匆出門了。
結果,到了中午,媽媽卻接到老師的電話,“你們家長太粗心了,竟然不給孩子帶餐具!”原來,女兒忘了帶餐具包,到午餐時間才發現,老師只好臨時幫她找了一個餐盤和一雙筷子。
晚上回到家裡,妞妞向媽媽哭訴,爸爸叫她起床晚了,結果早餐也沒吃,就匆匆去學校了,還忘記了帶水杯和餐具包,她都一天沒喝水了。媽媽好不容易才安撫好女兒,覺得還是自己送娃上學才比較放心。
其實,在大多數中國家庭中,送娃上學的主體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媽媽,爸爸很少現身孩子的學校。
但正是爸爸平時送娃較少,一旦遇到特殊情況,需要爸爸接送娃上學時,爸爸可能就會出現手忙腳亂、丟三落四的現象,甚至還會表現得比較“佛系”,讓孩子也特別不適應。
爸爸送娃的“佛系”風格,這幾張圖一看便知1、出門前的準備
從叫孩子起床,到孩子洗臉、刷牙等,再到坐到飯桌前吃早飯,媽媽就是孩子的定時鬧鐘,會不時催促孩子,讓孩子知道時間的緊迫性。
爸爸就比較佛系,可能會默默關注著時間,看著孩子忙碌。等到出門的時間到了,爸爸不管孩子是否準備好,就會叫上孩子,準備出門。
2、漏帶東西的頻率
媽媽送娃成了習慣,在出門前就會讓孩子提前準備好一應物品,比如讓孩子檢查書包中的課本、文具等是否帶全,再拿上餐具包,帶好紅領巾,準備出門。
爸爸往往會由著孩子墨跡,等到時間來不及時,再匆匆趕往學校,漏帶東西的頻率就比較高。比如,到了學校門口,爸爸和孩子才發現,兩人都沒帶餐具包,孩子沒帶紅領巾等等。
3、送娃的謹慎態度
媽媽送娃,當然會一路陪伴,將孩子送到學校門口,並且會親眼看著孩子走進學校的大門,媽媽才會放心離開。爸爸可能將孩子送到半路,遇到孩子的同學,就會果斷讓孩子和同學一起走,自己則半路折返。
有時,爸爸剛將孩子送到小區門口,可能孩子隨口說了一句,“我可以自己去學校”,爸爸就馬上轉身回家,毫不擔心孩子獨自到學校的能力。
4、途中的交流
在送娃上學的途中,媽媽會開啟“慈母”模式,一路絮絮叨叨,與孩子談論學習、講一講生活中的道理,或者說一些開心的事情,上學的路上充滿了溫情和笑語。
但爸爸送娃上學的路上,幾乎沒有語言交流。在孩子的眼中,爸爸可能是“語言貴如油”,連說話都吝於開口。
5、孩子的狀態
媽媽送娃上學時,為了讓孩子一天精神飽滿,一般以鼓勵的話居多,或者多與孩子聊一聊開心的事情,讓孩子處於較好的精神狀態,熱情飽滿。
但孩子與爸爸在一起,缺乏語言溝通和交流,孩子的心情往往處於平靜無波的狀態,情緒並沒有被帶動起來。
6、在學校門口
媽媽將孩子送到學校門口,即使看到孩子進了校門,可能還會再等一等,順便與身邊的家長聊幾句。
爸爸將孩子送到學校門口,馬上就會轉身離開,根本不會和其他家長交談。爸爸幾乎兩耳不聞“送娃”之外的事,對學校、家長以及孩子的班級,都知之甚少。
家有小小讀書郎,送娃上學就堪比一項艱鉅的“政治”任務。家長應當做到風雨無阻,每天準時將孩子送到學校讀書。不管是老人送娃,還是爸爸媽媽送娃,都要確保“送娃”任務的完成。
爸爸送娃上學的表現看似“佛系”,其實粗中有細,會有不同的考量,對孩子反而是一種別樣的體驗,還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但對爸爸來說,送娃上學是難得的親子機會,與孩子多溝通和交流,可以有效增進親子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