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父母面對自己的孩子,會因為孩子的一些教育問題而感到焦慮,最後卻又因孩子小,找藉口安慰自己,比如父母經常因為“已經是小學生了,連名字還不會寫嗎?”“都一年級了,還不會游泳嗎?”等類似的的問題著急上火,結果只能說“算了還小呢”,用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其實做為父母,我們完全可以用一起生活來教會孩子,如果做一個省心的孩子!
做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會和別人打招呼,能夠不吵醒父母自己一個人起床,懂得根據季節選擇衣服,吃完飯後能把餐具收拾乾淨,弄髒的衣服會主動放到洗衣筐裡……然而這些生活習慣,是要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慢慢養成,這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是孩子自立過程中重要的環節。而培養這些生活習慣,是需要我們大人的幫助!
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作為家庭的一員,有責任為家庭付出自己的勞動,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幫助,是彼此的責任。美國的孩子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幫忙做家務,我發現,在家裡塑造“當然要幫忙做家務”的共識十分重要。
“整理”可以說是對事物的總結。能夠跨越“不想做所以不做”這個觀念,是學會自立、長大成人的基礎。
比如,“已經到了晚飯時間,整理一下吧”。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之後能把自己玩的玩具放到箱子裡,就是“整理”。如果孩子還能把和自己沒有關係的漫畫書、報紙之類的東西,都一併整理了,說明孩子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也是就是說,孩子已經可以主動考慮周圍環境的狀況,自發採取行動了。
這樣的孩子,不只是一個會整理的人,他已經會考慮周圍的人和事,成長為一個心中有他人的人。
這是千金難買的寶貴品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