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他勤快一點,他什麼都行!”
在我有限的人生經驗裡,類似這樣的話聽過很多次。
親戚們形容成績不好的弟弟時,總會這樣說:他腦子是很聰明,就是太懶了,太貪玩了,勤奮一點,成績肯定能好。
但在看《兒童人格教育》的時候,我找到了一個解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
因為懶惰是一個非常好的藉口,可以將目前的無能和無所成掩蓋住。
人們也很少指責這些孩子能力不足;相反,孩子的父母還會為孩子辯護:“要是他勤快一點,他什麼都行!”
聽到這類辯護,孩子也會覺得高興,因為對於自信不足的孩子來說,這是一種極大的安慰。
如果這個孩子確實有了點成績,那麼這點成績就會在他們中具有了特別的意義。這點成績和他之前的碌碌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他會獲得更多的讚揚之聲。
對於懶惰的孩子,人們的批評之聲要比其他孩子溫和許多,因此,他們的自尊心也不會被傷害。說他們懶惰要比說他們蠢笨,要強很多倍。
人們越是責備一個孩子過分懶惰,就越是讓孩子心裡舒坦。
——《兒童人格教育》第5章 尋求優越感的指引
大人們一遍一遍地說著“很聰明,就是懶”,語氣中不乏遺憾和無奈,然後又一遍一遍的強調勤奮、少玩遊戲,但從來不起作用。
為什麼不起作用,原因找到了,因為孩子就是想讓你說他懶,就是想讓你說他貪玩。所以,你們越說,他越懶,越要玩。
孩子的問題,大人的鍋昨天看到一篇探討“鄭爽被誰毀了”的文章,從鄭父近來“毫無誠意”的道歉影片,到他們之前參加過的一檔綜藝,分析了鄭原生家庭的問題。
影片和綜藝我都沒看過,對娛樂圈的事也不瞭解不關心,但我想能做出這樣糟糕的事,父母是絕對脫不了干係的。
要矯治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則必須從他的童年入手。
在問題兒童身上發現的問題只是表象,這些問題的根源,都直指向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為了追求優越而做出的錯誤選擇和錯誤方法。
——《兒童人格教育》序言
誠然,像鄭爽這樣畢竟是極端案例,我們大部分人的成長環境都是有愛的,積極的,我們大部分人也都成長為正常的大人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做得都對。
瞭解一點兒童心理,學會分析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既能讓我們在遇到養育難題的時候心中有數不炸毛,也能幫我們的孩子養成良好的人格。具有良好人格的孩子,一定也是勇敢、自信、獨立的孩子。
製造麻煩是為了贏得關注那孩子就是摳
那孩子就是霸道
那孩子就是脾氣臭
那孩子就是懶
那孩子就是內向
那孩子就是不自信
……
如果你總是這樣形容一個孩子,總是給他們各種定義,那麼可以收一收了。如果別人這麼說你的孩子,那就禮貌地請他閉嘴吧。
首先是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的那些毛病,多半都是大人給說出來的。
比如先是強迫分享玩具,孩子不肯之後就說他摳門,並不停和別人議論(當著孩子面)。
其次,孩子的各種不好的行為表現,應該從他的成長環境中找原因,而不是單純指責他的行為甚至品格。
孩子製造麻煩的所有表現都是為了試圖贏得他人的關注。孩子接二連三地製造麻煩,其實是在不斷地尋求控制大人的武器。
如果孩子出現這些表現,那麼我們可以肯定,這個孩子的生長環境存在問題。
這種情況下,對孩子的懲罰是沒用的;孩子還會頻繁地刺激父母來懲罰他們,並試圖用這種方式讓父母明白,懲罰完全沒用。”
——《兒童人格教育》第7章 兒童成長:預防自卑情結
自卑與超越阿德勒更著名的一本書叫《自卑與超越》,他認為,人類生而自卑,自卑和自卑的補償性是人類個體和整個文明的動力源。
有嚴重“自卑情結”的人,不一定都表現得安靜、順從、內斂,與世無爭。有時,一個人舉止傲慢,表現強勢,誇誇其談,其實也是在用外在的優越感來掩飾內心的自卑。
咄咄逼人和膽怯退縮,實際上都出於同一原因。
如果對這些沒有了解,那麼我們可能就無法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採取正確的措施。
其實,追求優越與自卑感是隸屬於同一種心理現象的兩方面。
——《兒童人格教育》第4章 追求優越對教育的意義
//////////
寫到最後,發現有點寫不下去了,於是乾脆任性不寫了。
越寫越感嘆,養育孩子的學問真的太大了。保持學習,是我對孩子和自己的負責。
但是,保持學習,不一定能讓我在每件事上都處理得很好,看了許多書,也無法避免所有炸毛的情況。但我追求的也不是完美無瑕。一個好的系統不是毫無差錯,而是不怕出現差錯,因為有良好的解決機制。
這也是我對養育這項工作的期望,和我的孩子一起,動態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