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產品愈加多樣化,很多家長沉迷於此,而忽略了對孩子的家庭教育。當孩子吵鬧時,大部分家長是選擇將手機交給孩子,讓孩子去玩遊戲,從而得到安寧。但當孩子不再吵鬧只喜歡玩手機時,家長又會蠻橫地奪過孩子手中的手機。
根據科學家對於人類發展的研究,人類在兒童時期的經驗越豐富真實,大腦構造的豐富性和彈性越好。因此,在孩子的兒童時期,家長不應該讓手機成為孩子唯一的玩具。而對於孩子來說,取代手機的方法就是親子陪伴。
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課程,裡面的一些同學是媽媽,她們會帶著孩子來上課。當媽媽在會場裡上課時,孩子就在會場外面玩鬧。因為孩子玩鬧的聲音較大,酒店的工作人員就請孩子不要大聲喧譁,以免影響到酒店裡的其他客人,在酒店工作人員的幾次勸說下,孩子們終於安靜下來。但安靜下來的孩子似乎找不到其他樂趣,就開始找媽媽要手機玩遊戲。
在課程結束後,有一個小女孩的媽媽,因為要和同學討論問題,就沒有及時離開。但小女孩因為無聊,一直在拉著媽媽,說要回家,但媽媽做的,只是不停的跟她說等一下。小女孩等的很無聊,就從媽媽的手中抽走手機,開始玩遊戲,一直到媽媽帶著她回家。其實,在兒童時期的孩子,他們玩遊戲的第一選擇並不是手機,而是身邊其他有趣的事物。對於手機,他們的態度是可有可無,手機只是他們因為太過無聊,而被迫做出的選擇。
那孩子為什麼在後來的生活中離不開手機呢?有以下三點原因:第一,缺少陪伴
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裡,相比於跟手機一起玩,他們更喜歡和人一起玩。特別是在六歲以前的孩子,他們喜歡的是現實中跟人的互動,而不是跟手機中那些虛擬、抽象的東西一起玩耍。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聚集在一起時,他們是不會去玩手機的,而是會做各種各樣的小遊戲,只有在和沒有意願跟孩子一起玩的父母待在一起時,孩子才會去玩手機。現在,很多家長所謂的陪孩子,就是將孩子放在自己的身邊,然後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們沒有意識到陪伴孩子,是在孩子無聊時陪他去玩,他們最喜歡的陪伴模式就是,孩子自顧自的玩,家長可以不被打擾的看手機、聊天、玩遊戲。
第二,舒適域的建立
當人從一個他非常熟悉的領域裡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時,這個領域就成為了他的舒適域。對於玩手機入迷的孩子來說,手機就是他們的舒適域,他們對於手機裡存在的各種應用軟體了如指掌,例如,怎麼看視訊,遊戲怎麼通關,哪些網站的遊戲有趣且多等等。在手機裡,他們是掌握一切的將軍,但放下手機,他們就是生活裡被家長批評的孩子。這種巨大的反差,讓他們很難走出這個舒適域,這個時候,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很難被孩子接受的。
第三,模仿
模仿是人類的第一教育方式。孩子的說話,吃飯,寫字均來自模仿,同樣,玩手機也是模仿。父母不僅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孩子第一模仿物件。如果父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在生活中,孩子向父母要手機,從父母手上要走的概率明顯大於從父母口袋中要走的概率。這是因為,父母在玩手機時孩子會想要模仿。
那家長該用什麼方法讓孩子不再沉迷於手機呢?有以下三點建議:第一,陪伴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陪伴是至關重要的。而家長對於給孩子的陪伴,需要注意兩個要點:一是在孩子無聊時陪孩子玩,二是在孩子玩的開心時不要打擾。很多家長可以很好的做到陪孩子玩,但很難做到在孩子玩的開心時不打擾。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玩遊戲,但在玩遊戲時一定要做到以孩子為主導,不要嘗試掌控孩子的遊戲,因為如果家長這樣做,孩子並不能很高興的玩遊戲,他很有可能會去玩手機。而且,研究顯示,六歲以上的孩子會有更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個年齡的孩子,並不是很喜歡每件事都有家長的參與。
第二,進行替代
正如臺灣知名教育家洪蘭所說,用一個可被接受的行為代替原有的壞行為,是糾正一個行為最好的方式。孩子總歸是要玩的,他可以和玩具玩,和朋友玩,也可以和手機玩,但一旦手機代替了朋友和玩具,家長就會為此發愁。這時,聰明的家長就會用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來代替手機,從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發展了孩子的一技之長。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總是比五花八門的虛擬空間來的有趣,而且探索現實世界的天文地理,歷史人文可以帶給孩子歸屬感和滿足感。
第三,以身作則
對孩子來說,家長是他們人生的第一任老師,想讓孩子減少玩手機的時間,最好的辦法就是家長減少玩手機的時間。孩子兒童時期的大部分行為都是通過模仿家長得來,當家長教育孩子不該長時間玩手機時,孩子“你可以玩為什麼我不可以”的反問會讓家長啞口無言。所以,家長以身作則,用玩手機的時間,帶孩子多閱讀,多去感受世間萬物,以這種方式,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生活。
科技在不斷進步,未來,孩子面對的電子產品誘惑會更多,這是家長無法避免的大環境。雖然孩子玩手機不能被家長完全阻止,但是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卻是可控的,用親子陪伴的方式,讓孩子在接觸手機裡變化多端的虛擬世界的同時,也能真切的感受現實世界的多彩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