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對孩子之間的爭執,你要先想想,是不是自己有問題?比如,孩子們反覆為了搶玩具爭執,是不是因為你只買了一個娃娃?孩子們都想單獨和爸爸一起玩,你們卻總是讓她倆“共享"爸爸的陪伴?孩子們需要自己獨處,你卻認為她們需要彼此陪伴,她們藉此表達不滿?
2.如果你反省後,發現自己沒做錯什麼,孩子們還是爭執,那就讓她們自己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提出很多在大人看來難以理解的方案,你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分別引導兩個孩子換位思考,直到她們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而不是一上來就插手。
3.爭執並不是一種壞行為,孩子年紀小,缺少溝通技巧,為了和另一個孩子“好好相處”,就需要不斷用爭執告訴對方,我的底線在哪裡。經歷過這些摩擦,孩子們才能學會如何和彼此打交道。因此,沒必要直接用一句"消停點!別吵了!“結束爭執。
5.千萬不要孩子們一爭執,你就急於找出誰是罪魁禍首、還孩子一個公道。我們都知道,安撫孩子最輕鬆的方式,就是儘快給出一個“評判":這件事是姐姐/哥哥/妹妹/弟弟錯了。然而,一旦孩子品出了規律,就會為了在競爭中獲勝,想盡辦法把家長當成一種需要拉攏的資源。
6.別在兩個孩子面前,說一些把兩個孩子比來比去的話。像"你姐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從不怎樣怎樣。"或者"你妹比你小那麼多,人家都能怎樣怎樣,你怎麼就做不到呢?"這些都不要說。在老二降生之前,我跟我老婆就達成了這個共識,這個原則我們一直沿用到今天。這樣的話在家長心目中是鞭策,但實際效果很有可能是“挑撥離間"。
7.家裡只要是跟孩子們有關的東西,都分為三類――姐姐/哥哥的,妹妹/弟弟的,共有的。然後給這三類物品設定專門的安置地和負責人。比如,樂高玩具和芭比娃娃是姐姐/哥哥的、堆沙堡的小鏟子是妹妹/弟弟的、家裡的繪本是大家的;姐姐/哥哥負責整理好自己的東西,媽媽會暫時代妹妹/弟弟整理她的東西,爸爸負責搞定那些公用的東西。
8.把所有孩子的物品劃分好後,再製定大家一起遵守的規則:姐姐/哥哥要用妹妹/弟弟的東西,必須要經過妹妹/弟弟同意,妹妹/弟弟要用姐姐/哥哥的東西也一樣,公共區域的東西,大家可自由按需取用。
9.如果買了新東西,有兩種可能性:如果這是專門給姐妹倆其中一人的,比如姐姐/哥哥的生日禮物,就直接算成“姐姐/哥哥的物品";如果是親戚朋友送了一本新到的兒童雜誌,那就讓兩個人協商,如果都感興趣就一起用,如果只有妹妹/弟弟感興趣,就算成妹妹/弟弟的物品,把決定權交給她們。協商妥當的結果,要告訴家裡其他人,大家一起做一次""公證"。
10.不要想當然地把兩個孩子安排在一起。如果你安排孩子同住一個房間、同吃一樣的食物、穿一樣的衣服,甚至專門請學校把兩個孩子安排在同一個班級,還坐同桌的話,建議你和兩個孩子分別談一次話,問問她們喜不喜歡這樣。因為,我的經驗是,大部分孩子反感這些弱化個性的安排方式,甚至會因為這個原因更加牴觸對方。
11.要給每個孩子一個單獨的房間。孩子都需要一個自己的“洞穴”,在裡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一個人發呆、做白日夢、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後恢復精神等等。
12.如果你沒有辦法讓每個孩子有一個自己的房間,那至少為兩個孩子單獨安排自己獨處的時間。比如,在大寶寫作業的時候,給二寶在房間裡單獨看電視的機會,或者,在大寶有媽媽陪的時候,讓二寶有機會"獨佔"爸爸。每個孩子都應該有"不被對方打擾"的權利,也只有這樣,他們才不會動不動就"互相打擾"。
13.保證和孩子相關的物品中,六成以上是個人物品,而不是公用物品。保證孩子每天至少有一段時間,不必共享同一空間。這樣孩子才有機會區分彼此、建立自我。
14.孩子們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性任務,是"建立自我”,如果兩個孩子都處在這個階段,又一天到晚在物品、時間、空間上不分彼此,那就勢必與同處這一階段的兄弟姐妹發生衝突。我接待過很多雙胞胎孩子,他們告訴我,自己已經厭倦了每年都跟另外一個人一起過生日,有一個小姑娘甚至和我說,她離家住校後的第一個生日,自己在學校給自己買了個蛋糕,那是她十幾年來最不熱鬧、但是最開心的一個生日。
15.不必太過擔心孩子現在爭吵、未來也會勢同水火。在你的同齡人中,會有一些多子女家庭,你問問他們就知道了,小時候一定少不了和兄弟姐妹爭吵打鬧,甚至他們會告訴你“小時候我最討厭的人就是我xx”,但這並不會影響他們今天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