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一定遇見過這樣的情況:
孩子明明已經學會了走路,可他還是會動不動要媽媽抱抱。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
一歲半的二寶正處在這樣的階段。
只要是我出現在他的視線範圍內,他都會哼哼呀呀地張開胳膊,讓我抱抱。
如果我因為手頭有事延遲或者暫時拒絕,他都很委屈地耍起情緒來,甚至大哭不止。
當他滿意了,被抱起來,就睜起圓溜溜的大眼睛,不停地觀察四周,還時不時用小手指指,用專屬的“嬰語”表達自己的看法。
其實,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為什麼這樣說呢?1.這是孩子心理在走向進步的表現。
孩子在學會走路之前,會有一種強烈的自主探索的慾望,不管媽媽把他抱得有多緊,他都會使勁地掙扎開,自己去一點點試著爬、學著走,努力把每一個動作做好,把每一步走好。
等到了2歲左右,通常孩子已經學會了走路,而且大部分會走得比較穩當。
這個時候,他的心理也會隨之發生一些變化:對他來說,走路已經沒有什麼挑戰性。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孩子,心理上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懵懂無知,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願望,而且會想辦法去滿足這個願望。
2.這是孩子在表達被關注的願望。
在孩子沒有學會走路的時候,我們習慣於緊緊跟在他的屁股後面,他每做一個動作、每往前一步,我們都會表現得非常緊張。
等孩子走路穩當後,我們就不會像以往那樣恨不得天天幾乎24小時圍著他轉,而是會把精力分散出去,一邊偶爾盯盯,一邊做做家務、上個廁所,或者刷個新聞。
時間久了,孩子感覺到這種疏遠,他就會想: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為什麼媽媽不像以前那樣天天盯著我、抱著我了?那我怎麼樣才能重新吸引她的關注呢?
這種心理之下,他行為上好像會有一些倒退,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不願意走路,而且很敏感、粘人、愛哭鬧。只有當媽媽緊緊把他抱在懷裡,他心裡才能踏實。
閨蜜也曾經我吐槽過她的經歷:自從家裡有老二後,老大突然就變了,本來自己穿衣、刷牙、吃飯好好的,現在卻半天不肯做,這讓她一度很焦慮。
耐心瞭解才知道,原來老大看到媽媽抱小寶寶的樣子,感覺媽媽沒以前那麼愛她了。
這樣,這個樣樣能自己做的乖孩子,突然什麼都不肯做,其實只是想得到媽媽更多的關注和愛。
同樣的道理,當會走路的孩子,伸出胳膊求抱抱也就不難理解了。
雖然說孩子會走路後,心理上在一步步向前發展著,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同時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吸引媽媽的關注,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媽媽畢竟還要承受很多工和壓力,如果長時間抱著二三十斤重的孩子,媽媽的身體也會出現問題。
所以,當孩子到了這個階段,我們還是需要去找一些辦法,既讓孩子能體會生活的有趣和媽媽不變的愛,也能減輕媽媽負擔。
這裡有三個好方法1.走路時帶入遊戲,既增加趣味性,又鍛鍊孩子的專注力。
對孩子而言,身高上的劣勢決定視覺的受限。所以和孩子一起走路,如果是單純地走,他肯定感覺到索然無味。那這個時候,可以透過帶入一些他喜歡的遊戲來增加趣味性。
需要注意的是,剛會走路的孩子能夠持續專注的時間相對來說會比較短,所以單一的遊戲安排在3-5分鐘就可以,然後可以換下一個遊戲來做,輪流切換,直到走完計劃要走的路。
2.把路程或時長拆分量化成多個小目標,分步完成。
這個方法就是我們大人工作學習時常用到的目標分解法。
如果是把路程的長短作為一個參照,可以分成多個平均用3-5分鐘可以走完的階段,可以這樣跟孩子說:“我們先走到前面拐彎處,媽媽就來抱你走走”。
如果是把時間的長度作為參照,這裡強調一下,在和孩子表述時要避免類似這樣的話:“你再堅持3分鐘,我們就到了”。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不清楚3分鐘具體是個什麼概念,可以用諸如“咱們現在一邊走一邊數數,數2個100就到家了”。
3.適當向孩子示弱,激發孩子內心對媽媽的保護欲。
在孩子面前,我們除了可以是“無所不能”的大人,還可以是需要幫助的“弱小”。
比如在抱他走了一段之後,媽媽還可以用稍微誇張的語氣跟孩子撒個嬌:“寶貝,媽媽剛剛抱你的時候傷到肩膀了,你可以幫媽媽揉揉嗎?”
其實,每個孩子內心都希望自己是強大的,尤其是在最親近的媽媽面前。當保護媽媽的機會一出現,他自然是不會放棄的。
到這裡呢,只完成了一半,還可以順便說出最想要說的話:“那接下來寶貝你需要自己走到家哦。”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剛剛被誇讚的自豪感的作用下,還是會欣然答應的。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孩子的耐力比較有限,以上三個方法單獨使用時往往並不能夠達成理想目標,那就試試這三個方法交叉使用。
同時,在不同方法之間還可以增設一個抱抱的環節,相信孩子會樂此不疲的,我們的目標也就能很輕鬆地達成了。
總的來說,孩子任何看似異常的舉動背後都是有原因的。究其本質,無非是自身身心成長的需要和愛的表達。只要我們用對了方法,他還是那個最讓我們疼愛的孩子。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