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部落格最近在討論一個熱門話題:在你身邊,重男輕女的現象嚴重嗎?關於生男生女的話題一直以來就是親子部落格的討論焦點,很多的博友在部落格中都談到關於自已和自已身邊的重男輕女現象,當然這種現象不只是在農村,在城市和所謂高知家庭中同樣存在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
但不同的是,在生活中我們發現,農村人比較直白,沒有遮遮掩掩,坦言一定要生個男孩,為的就是傳宗接代,女兒是嫁出去的人潑出去的水,遲早是別人家的,而只有兒子才是真正的“永久牌”自家人;相比農村人,城裡人雖然骨子裡仍是重男輕女,但表現卻要虛偽得多。口頭上會說,“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還重男輕女?”或者說“女兒好,女兒是貼心的小棉被”,可事實上重男輕女的思想一點都不差於農村人,嘴裡說一套,做得卻是另一套。比如有的人嘴裡說著不在乎生男生女的所謂高階知識分子,一旦老婆生的是女孩,其態度就完全轉變,而其打的旗號很可能是父母壓力之類的,其實是他自已骨子裡重男輕女,這與學歷無關,與職業也無關,完全是個人思想和世界觀價值觀所然,所以有點無可救藥,思想上的東西是骨子裡東西,難於根本轉變。
雖然重男輕女是一個人骨子裡的東西,難於從根本上有實質的轉變,但其根深蒂固思想的形成確實與社會大背景和大眾思想有關,所以宣揚正確的觀念、普及健康的育兒思想極其重要。我們不妨發問,生個兒子就真的那麼重要嗎?生了兒子就風光了?生兒子的目的是什麼?以下從生育兒女的目的性出發進行兩個方面的分析,以期對生兒子和生女兒的優劣利弊進行比較。為什麼說生男生女一樣好?
傳宗接代。這是最核心的問題,有的人不顧一切想生男孩完全是基於這一點出發的。什麼是傳宗接代?當然是把你的血緣傳接下去,男人兩個性染色體:X和Y,女人兩個性染色體:X和X,不同的搭配組合完全是隨機的,但無論是XX的女孩還是XY的男孩,其遺傳父母的成份均是一樣多的,所以從醫學生理的角度上說,根本不存在男孩和女孩傳宗接代的差別問題。最關鍵的問題自然歸結到姓氏上,我們通常說到傳宗接代關注的其實不是實質的內容而完全只是一種姓氏的形式。以李姓為例進行具體分析。生男孩:這個男孩當然姓李,當其長大成人娶妻生子,其後代仍然姓李,這就保證了李姓的傳承性,也就保證了所謂的傳宗接代。但誰又能保證其在一輩子仍然生的還是男孩?或者再再下一輩?而到時你也早閉眼見上帝去了。所以純粹是無謂的瞎操心。
生女孩:這個女孩當然也是姓李,但當其長大成人嫁人後就成了別家的人,其所生子女將不再姓李,李姓自然斷根,也就失去了所謂的傳宗接代,無法保證李姓的延續。形式上是這樣,但實質上從血緣上你的遺傳基因已經一代一代傳下去了,而且是按照遞減的方式傳承的,到了100代後你的這些後代與你擁有相同遺傳物質的數量已經相當的少了,女孩如此,男孩也一樣,所以用不著瞎操心,還不如多花時間享受你有限的生命時光。解決:生男生女的傳宗接代功能在本質上是完全相同的,關鍵是姓氏問題,因此,要慢慢淡化姓氏問題,孩子跟父姓還是跟母姓也可視具體而定,或者可以綜合父母選擇雙姓。
養老送終。除了考慮傳宗接代的問題(更確切地說是糾結于姓氏問題),養老送終也是中國人總想著生個兒子的主要考慮之一。由於一直來的男人占主導地位,男為主,女為附,唯有生兒子才有人養老送終,女兒遲早是別家的人靠不住,這在農村更顯重要。以下進行具體分析。生男孩:男孩長大後娶妻生子,仍在父母身邊,因此老了有人照顧,死了有人送終。但這其中實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能不能養老,是否會送終,關鍵是兒女是不是有出息,沒有出息生再多的兒子有什麼用?有出息的話,生女兒同樣可以養老,照樣可能送終。
生女孩:女孩長大後嫁人了,成了別家的人,不在父母身邊,因此老了不會養你的老,死了也不會送你的終。很顯然這是一種再陳舊不過的思想。試問老人生病時有幾個兒子陪在病床邊?以我的職業觀察,女兒養老和照顧生病老人的歸多。解決:事實上現今的城市,已經不存在擔心養老送終的問題,女兒也完全承擔著養老和照料顧老人的義務責任,而且比兒子來得更細心體貼實際。而農村相對還是嫁女難養老,其實還是貧窮惹的禍,關健是要富起來,而且女兒也要好好培養成材,有出息的女兒也同樣會養老送終,還有就是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以上分析表明,重男輕女完全沒有理由,可以說簡直讓人有點不可理喻。特別是作為城裡人,作為有知識有教養的人,如果還有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說得極端一點,甚至可以對這個人進行一票否決。
道理再簡單不過,似乎誰都懂,正因為如此,有的人可能看都不看文章就會認為我在唱高調,或者認為我在說套話,其實不然。文中所說,相信絕大多數人在骨子裡還是會認同的,關鍵是沒人真正去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沒有真正從骨子裡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實質,也沒有真正意識到生育兒女的真正目的所在,只是人云亦云的隨大流,甚至只是為了滿足大眾的一種虛榮心。大家都說生兒子好,如果自已生的卻是個女兒豈不是沒面子?甚至怕別人說自已沒用,嗚呼,悲哉!難道生兒子就是這個作用?就是這個目的?這正如有的為人父母者逼著兒女成材包括考名校、包括學這學那,一方面當然是為了兒女好、希望兒女更有出息,其實另一方面在潛意識中卻有著自已的私心,跟別人(比如同事朋友)攀比,滿足自已的虛榮心,只是為了贏取他人羨慕的目光。
最近,我真是親眼見證了什麼叫“一個熊孩子背後,必定會有一對熊父母”。
閨蜜女兒所在班級有兩顆“老鼠屎”。兩個都是男同學,都是以一人之力攪和到所有的老師、家長和學生頭疼不已。
A同學,上女老師的課時(男老師的課就不敢),老師在臺上講課,他站起來去後排去打同學。被老師罰站,他引以為傲,各種做鬼臉逗同學樂。上課的時候,他從來不好好聽講,最愛破壞課堂氣氛的就是他。
遇上有女老師的課,他能踢前面同學的椅子踢一節課,抓坐前面的女同學的辮子抓一節課。同學越煩,他越興奮。有一次,A主動去打同學,打完以後逃跑,逃跑過程中摔倒了,反倒訛上同學,說是同學把他推倒在地的,說自己頭疼得要炸了。學校叫了家長,讓家長帶著去醫院拍CT,但屁事沒有。
老師去查了監控,才發現了整個事情的真相。老師把真相告知家長,家長第一反應是不相信,而是跟學校提出要求說,自己要親自去檢視監控.。另外一個B同學的表現,跟A同學非常類似。B嘴特別甜,但是也特別能撒謊、特別會裝委屈,成天惹是生非,動不動就把同學打傷,回到父母面前卻把自己說成是無辜的白蓮花。類似這種事情,不勝列舉。
我們在學校裡見過的熊孩子的各種表現,這兩個孩子身上可能都存在。現在,這個班成為了全校紀律最差的班級、全年級學習最差的班級。有時候上英語聽力課,這兩孩子能鬧到坐在後座的同學根本聽不清播放裝置裡的聲音。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跟家長的教育離不開關係。A和B大多由媽媽管教,但兩家都存在很大的家庭問題:A媽媽太忙,沒精力管孩子;B媽媽太富太閒,有使不完的精力管孩子。
兩個家長的共同點就是:溺愛兒子。閨蜜女兒剛上一年級時,老是被A同學打,有幾天她都不敢去上學,我找過他的家長溝通,加了A的媽媽的微信,時不時能看到她的朋友圈。從A媽媽的朋友圈以及女兒說的情況,閨蜜大概知道了A的家庭情況:家裡四個孩子,他排行老三,上頭都是姐姐,下頭一個妹妹。父母沒有穩定的工作,夫妻倆一起做點小生意。在這個年代,還敢拼生四胎的家庭,你們想象一下他父母得有多重男輕女。
如果說A的父母經濟條件好也就罷了,可從A媽媽的朋友圈以及他們平日裡上傳的家居打卡照片來看,他們家經濟條件並不很好。夫妻倆要養活家裡四個孩子,只好疲於奔命去掙錢。這樣一來,他們根本沒精力管教兒子,而這兒子是全家的心肝寶貝,可以想見夫妻倆平時對他有多溺愛。快到年底了,閨蜜時不時在朋友圈裡看到A的媽媽發朋友圈催債。比如,有的朋友圈是這樣寫的:“年底了,還要點臉的話,請各位老闆快點給我們結賬。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年頭,誰都不容易。”第一次看到這番話,閨蜜很震驚:這是一個職場人應該有的催債手段?你在朋友圈裡發這種催債資訊,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天啊,為啥我會和這種家長在同一個家長群裡?後來閨蜜才知道,A不是地段生,沒有住在學校附近。A是他們家四個孩子中,唯一一個能靠關係進入到我女兒就讀的學校的。當初為了能進這個地段的小學,A父母應該是動用了所有能動用的社會關係和資源。
B的情況,和A不大一樣。B家裡比較有錢(主要是爸爸有錢),家就住學校附近(是地段生),他媽是家庭主婦。成天啥事兒不幹,就盯著孩子。有人跟閨蜜八卦說,B的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在外頭有情人甚至有私生子,不經常回家,但每次回到家裡,就對老婆、兒子作各種“補償”,不停給錢、給好話。B的爸爸對B的媽媽唯一的要求就是把兒子給管教好,B的媽媽因此非常緊張,怕沒法跟老公交代,因此,兒子在學校有點屁大的事情,她都會站出來管。兒子的作業本不見了,回家告狀說是同學搶走的,她立馬跑去學校找同學談話。這種行為,在我看來是非常不合適的,孩子之間的小矛盾應該讓孩子去處理,一個大人跑去找小孩談話,算什麼事兒呢?有意思的是,老師事後查明:是B自己把作業本弄丟了,賴到了同學身上。B的媽媽動不動就覺得老師在針對自己的孩子,動不動就說要找校長投訴,然後,現在B在學校裡已經成為了一個小霸王。他對哪個老師不滿,就把幾個調皮搗蛋的同學糾集起來,到處散播“校長要把某老師開除”的訊息。
前段時間,A和B打架了,也沒打傷,但B沒打過A,回家添油加醋找自己老媽告狀。當晚,B的媽媽就帶著B跑去A家裡興師問罪,雙方鬧得不歡而散。A家長不敢跟B的家長硬槓,跑去質問老師:“是不是你把我們的家庭地址洩露出去的?”
可事實上,老師那麼忙,每天處理你們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都已經焦頭爛額,誰有空去洩露你地址?聽聞這事的我,目瞪口呆:B家長,你可真是很有空啊,而A家長這發洩怒火的方式真的很特別啊。
B同學的家庭,挺值得分析一番。B同學在權威人士(父母、老師、其他家長)面前,嘴特別甜。他知道怎麼討權威人士開心,能充分滿足人家的自戀。你若是批評他,他能馬上做出楚楚可憐的樣子。如果他確實做錯了事情且證據確鑿,他認錯態度會特別好,事後死性不改。不知道大家看過金庸小說《俠客行》麼?B就是小說中的紈絝子弟“石中玉”。這種人格最可怕之處就在於:兩面三刀、嘴甜心壞。石中玉會長成這樣子,是因為他父母對他溺愛太過。而B同學的“面上嘴甜,背地裡頑劣”,則很有可能跟他爸爸學的,然後,這種行為在他媽那裡,得到了鼓勵。
一個父親養了情人和私生子,兩頭他都想要。為了哄住老婆和情人,他什麼好話都能說出來,而老婆也因為這些好話、因為老公能提供的現實利益,選擇“睜隻眼,閉隻眼”。父親欠母親的,兒子來補。母親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兒子身上,兒子不堪重負,急需出口,就透過“在父母凝視不到的範圍內調皮搗蛋”的方式彰視訊記憶體在感。兒子發現母親喜歡聽好的,就拼命諂媚。母親在這種不健康的關係中獲得某種滿足,不願意睜開眼正視“老公和兒子實際上都很壞、都欠收拾”的現實。這種家庭,最容易培養出“嘴甜心壞”的孩子,可就是這樣……我們這個社會還有無數人苦口婆心勸您:為了孩子,別離婚啊。
A和B兩孩子閨蜜都見過,孩子本身無足為懼,可是,她一想起這兩個孩子所處的家庭,就不免讓人擔心。什麼叫“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就是!孩子都是“有樣學樣”的。
大家發現沒有?重男輕女的家庭,最易養出“禍害”。當年,他屢次家暴和虐待我外婆,把我外婆打到鼻青臉腫甚至住院。
我媽和她的姐妹們非常憤怒,與我舅絕交,並幫我外婆報警,但我外婆依舊拼力護住自己唯一的兒子,只對外人說自己是摔傷的,不是被打傷的。
我媽和幾個姨想接外婆來家裡住、給她養老,但是,沒住幾天,我外婆又要鬧著回家,因為她擔心自己不在家,沒人給我舅和我舅的兒子做飯吃(我舅出獄後結婚生子,後因為酗酒、賭博、家暴老婆被離婚,留下一個兒子歸他撫養)。
我媽和幾個姨給我外婆支招:“你這種日子實在是過得太慘了,天天被兒子這樣暴打,生不如死。如果沒有這個兒子,你一個人帶著孫子過,幾個嫁出去的姑娘輪流來幫助和接濟你們,你還可以多活幾年。要不這樣,你留下他(我舅)打你的證據、指證他打你的事實,我們把他送進監獄裡待著。”
我外婆聽到這話,臉上露出驚恐的神色,她回答:“不行啊,他已經坐過一次牢了。再進去一次,他這輩子就毀了啊。”
聽到這話,我三姨氣得要死,又給外婆支招:“那這樣,你想一輩子伺候他也行。我們給你買藥,你每天在他的飯菜裡下一點,把他搞成廢人,你天天給他端屎端尿,也好過天天被他暴打,至少能留條命。我們各自都有家庭、有孩子,這事兒不好由我們來做,你神不知鬼不覺做了這種事,警方應該也不會懷疑你。即使真坐牢了,你在牢房裡待著,也比待在家裡安全。”
我外婆又哭:“不行啊,虎毒不食子啊。”我外婆生前最後幾年,身心極度受傷害,健康狀況非常差。法律救不了她,我媽和幾個姨也救不了她,因為她只願意和自己的兒子呆在一起。她擔心自己若是離開了兒子,這世界上就再沒人愛他了。
而我舅舅,自外婆死後,成為眾叛親離的孤魂野鬼,當了十幾年流浪漢後,暴屍街頭。他死了之後,他兒子都沒有回去奔喪。我也沒有回去,只是託親戚給他買了一副好點的棺材。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舅舅最後之所以變成那副德性,也是外公、外婆太過溺愛他的結果。
年輕時候,外公和外婆自己吃糠,也要給兒子吃米麵。全家人都得勞動去掙工分,唯獨兒子可以到處玩。兒子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外公、外婆在兒子身上砸的錢幾乎佔了家庭儲蓄的一大半。
女兒們都出嫁了,帶點好東西回孃家孝順父母,我外公外婆轉手就給了兒子。對待兒子,他們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們溺愛兒子,兒子小的時候不敢教訓他,等到後來兒子大了,反過來毆打他們的時候,他們已經徹底管不住兒子,只有被毆打的份了。
什麼叫“慈(父)母多敗兒”?這就是。
母親越是“無私”,越是溺愛兒子,越是“犧牲自己也要照亮兒子”,越容易把兒子培養成“白眼狼”和“社會公害”。
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兒子們,從小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發現不了別人的不容易,也無法關照別人的感受。他們長大以後,這樣的孩子很有可能會成長為一個不懂得尊重人、沒法換位思考的人。而這一點,是成功路上的大敵。
不信你去看看身邊那些從重男輕女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媽寶男”、自私男、暴戾男,哪一個不是在原生家庭裡猛得像虎豹,出去以後慫得還不如一條蟲?這類人若是建立家庭,是另外一個女人和孩子的不幸。
不過,這些道理,那些重男輕女的父母是聽不進去的。你與其說他們是溺愛孩子,不如說他們這是單純的蠢。
千百年來,無數案例已經證明被父母溺愛的兒子大機率上會讓他們失望甚至絕望,但他們總認為自己的兒子天下第一、獨立無二,將來也是人中龍鳳、社會精英。
要我說,這是源自骨子裡的男根崇拜。一旦有了這種情結,他們的腦子再也清楚不了了。
一想到我和這類人也生活在同一個社會,想到我女兒將來可能會遇到他們的兒子,我還挺煩悶的。我只能從現在開始教育女兒:珍視你的價值,熱愛你的性別,離有“男根崇拜”的家庭遠一點,最好能隔絕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