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週末帶孩子去樓下透氣,小區小廣場自然成了孩子們的聚集地。

有個小孩兒嘴特別甜,逢人大老遠就開始問好,一直問到人跟前兒:“奶奶好!爺爺好!”

許多人羨慕不已,這孩子真會說話啊。

沒成想,媽媽吐槽到:

“誰家有話嘮,誰知道!

我家的孩子太話癆了,但凡醒著,嘴就沒停過。

媽媽,我跟你說我做了個夢!媽媽,今天我們去哪兒玩啊?還去找小米嗎?小米我們昨天玩的過家家,我當媽媽,她當孩子。

每次遇到這種唐僧式話密轟炸,我都是儘管嘴角掛著微笑,但心裡早就大喊:'你能不能給我消停會兒!能不能少說兩句讓我靜靜?'

更讓人頭疼的是,她表達欲太強,只要她在,別人就甭想說話,都得聽她說,不管我跟她爸說什麼,她都能插上嘴。

簡直頭疼得要命!”

“你快知足吧,總比我們這個半天撬不出一個字,溝通全靠猜的強!”另一個媽媽接茬道。

上面那位媽媽是凡爾賽麼?

C媽想說,真不是!

因為CC基本也是這種型別的娃,我太瞭解話嘮娃的種種毛病了……

相對沉默的孩子而言,人們好像確實更喜歡愛說話的孩子。

他們交流更順暢,完全不用費力琢磨他的心思,小話嘮大多是透過“說出來”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他們能給家裡帶來歡樂,耍寶、搞笑,分分鐘能給你逗笑,是一個超級解悶兒身份的存在。

他們朋友遍地走,彷彿跟誰都是自來熟,交朋友,他們好像無師自通一般。

但是,凡事,兩面看。

家有小話嘮的困擾:

對於話嘮的孩子,嘴甜愛說話旁人一時稀罕覺得可愛,但下面這些問題,即便是親媽也是吃不消的!

別人正在溝通的時候、其他小朋友在表達的時候、大人有重要事情正在處理的時候,孩子的話嘮就顯得有些煩人。

而且控制不住地接下茬、愛插嘴,表面看上去是愛說話愛表達,其實背後折射的是其他隱藏問題:

自我為中心,過分求關注——

有些孩子習慣把自己當成世界中心,渴望成為環境的焦點。

當他發現大人們的談話內容跟自己無關時,就會為了刷存在感、吸引大人的注意,不斷打岔,說個不停。

別人聊著與他完全無關的話題,他偏要插嘴、接話茬,“我只要聽我說,不要聽你說”;一直問問題,卻不注意聽答案,已經回答過的問題還總是問。

不懂禮貌和不尊重他人——

有些可能是大人缺少對孩子行為表達上的約束,讓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沒禮貌了、沒有尊重別人

別人正講話的時候,他也偏要打斷,說自己的一套,“你們先別說話呢,先聽我說…… ”人家講,他也講,不聽別人在講什麼;

不懂區分場合和察覺他人情緒——

還有些,是不知道哪些場合應該禁言,沒有同理心體察他人情緒。

不管你是在打電話還是談要事,心裡有話不能等,想講就立馬要你聽他說;你正在忙/正情緒低落,或已經聽煩了,他還要一直說,一直讓你迴應;不分場合的講話大嗓門,總是需要別人提醒。

如果放任不管的話,孩子得天獨厚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可能變成社交阻礙。

因為沒有人會願意和只顧表達自己、不顧他人感受的人長期相處。

話多的孩子不可怕,只想說、不會聽、也不顧其他的孩子才真的讓人擔心。

所以,小話嘮們還是需要引導的,讓他們在有規矩的情況下,盡情發揮所長,釋放潛力。

怎樣優雅地讓孩子成為“懂禮貌”的話嘮呢?

一般來說,當我們嫌孩子太吵太煩的時候,就是say stop!

但這種下命令所獲得的效果,一般都是短暫且有時效的。

他們可能出於你的威嚴,閉了嘴,但是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閉嘴?更不理解開口和閉嘴所要遵循的規矩。

所以,C媽的經驗來了!

1.要忍住!不給孩子貼標籤

先看看,這些是不是你stop孩子的常用語:

“你那嘴能不能消停點!就你話多!”“話少點吧,就聽見你說了!”“沒看見我正跟爸爸說重要的事兒嗎?你先閉嘴!”

孩子想說話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衝動,是正當的。

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對,但當你給他貼上“話多”的標籤的時候,他可能會覺得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爸爸媽媽不喜歡。

久而久之以後可能就不敢表達,不敢說了。

標籤效應含有一定的導向性,會帶來心理暗示。

千萬不要小看心理暗示,他會造就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2、教會孩子等待

孩子總是說不停、忍不住,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沒有耐心,想到什麼忍不住立馬錶達,等不及別人說完。

這其實跟想吃糖不立馬買就哭鬧是一個道理,我們需要教會孩子等待(延遲滿足)。

不要覺得煩,先接納孩子急於表達的情緒,然後認真地告訴孩子

“媽媽知道你有重要的話想說,但媽媽現在在打電話/在跟長輩談重要的事,我會盡快結束,然後過來聽你說,你等我一下好嗎?”

讓他慢慢地學會:等待別人說完……等待下課再說……等待打完電話……

鍛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

具體操作可以參照咱們寫過的《90後父母“抱臂圍觀式育兒”上熱搜,被曲解的延遲滿足,耽誤了多少孩子!》,這裡不再贅述。

當然這點能不能做到、要不要立即改正,跟孩子的年齡以及具體的事件有很大關係:

3歲以前孩子很難自控,父母要多包容、多聽孩子說;但3歲之後,就需要做一些要求和延遲引導了;5、6歲的時候,就應該杜絕了,不然正式上學後會帶給孩子許多麻煩。

小時候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可能遭到同學的孤立,也可能遭到老師的抵制。

之前CC班裡有個同學,家長多次被老師請去喝下午茶,理由幾乎都是一個:孩子上課總是忍不住講話接話,課程總是被打斷。

另外C媽還有個讓孩子等待的獨門小技巧:

我們當時用輪流發言編故事的方式,讓CC感受和學習等待。

隨口編故事,但必須等一個人編完一段,另一個人再開始。

因為天馬行空,所以能最大程度刺激CC“說”的慾望;但是規則又需要她必須聽清前一個人的思路才能接著編下去,所以,她就必須學習自控。

大家也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因材施教。

3、提醒孩子區分場合

電影院、音樂會、圖書館、別人休息的時候,這些需要安靜的場合,最好不要說話,如果是要緊的溝通,可以小聲說。

比如電影院:“CC你看別人都在看電影,有人說話嗎?咱們也不要說話哦,不然會打擾到別人!而且如果你一直跟媽媽說話,就會錯過重要的情節。如果有不懂的或特別想說的,那小聲跟媽媽說。”

如果他們控制不住,執意要大聲說話,也不需要斥責。

不在規則的邊緣試探幾個來回,孩子是學不會規矩的,你只需要直接把他帶到可以說話的區域待著就好了。

進影廳,不大喊,大喊就抱出廳。堅持得多了,孩子自然就明白什麼是被鼓勵的、有教養的行為。

#“ C媽說:孩子話多也是把雙刃劍,如果我們能夠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將會成為孩子一生受用的優勢。對於渴望表達孩子來說,除了幫助他更好地“發言”之外,更重要的是,做好一個認真傾聽的物件。父母也要多給他們一點點耐心,多給他們一點點積極地迴應。沒有人不喜歡被認真對待,孩子也能區分出來認真和敷衍的區別。在孩子尚且願意與我們無話不談的時候,享受這種親密關係吧。最後,你家有個小話嘮嗎,留言區聊聊你的經歷吧~

11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如何培養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