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兒童食物過敏發病率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引起家長的重視。什麼是食物過敏呢?食物過敏有什麼表現?針對食物過敏的嬰兒,在輔食新增和轉奶上家長需要注意些什麼呢?順義區婦幼保健院兒童早期發展中心陳彤穎醫生針對上述問題來和您聊聊。
食物過敏是一種由於進食某種食物引起的可重複發生的機體免疫反應。與食物不耐受不同,食物不耐受是因進食某種食物引起的可重複發生的機體不良反應,可以是任何一種或幾種食物,比如乳糖不耐受。食物過敏的發生可以由很多因素引起,比如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機體自身免疫狀態、早期暴露等。過敏家族史是最大的風險因素,父母過敏史與嬰兒過敏風險關係見下圖:
什麼時候要懷疑食物過敏?
食物攝入後一定時間(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一系列症狀,這些症狀不具有特異性,常見的有胃腸道症狀,比如口周瘙癢、反流、嘔吐、腹痛、腹瀉、便血、便秘等;面板症狀,比如皮疹、溼疹、蕁麻疹、水腫等;呼吸系統症狀,比如鼻塞、咳嗽、喘鳴、氣促等;嚴重的還有一些全身性症狀如低血壓、休克等,再次攝入該食物時症狀再發。
由於食物過敏症狀沒有特異性,確定食物過敏,我們還要做一些必要的查體以及實驗室檢查,比如特異性的IgE抗體檢查,面板點刺試驗等,但這些都不能作為診斷食物過敏的金標準,要確診食物過敏一般是食物迴避2-4周,再加上食物激發試驗。
如果確診食物過敏,我們如何給孩子科學餵養呢?
確定食物過敏後,如果是母乳餵養,鼓勵繼續堅持母乳餵養,規避過敏食物,補充充足鈣、鐵、維生素D;常見引起過敏的有8大類,包括牛奶、雞蛋、花生、堅果、大豆、海鮮、魚、小麥等,一般為了儘快讓孩子恢復,建議媽媽把8大類都忌掉;媽媽在忌食過程中要學會看食物標籤,尋找潛在的過敏成分,包括食物、保健品、藥品、疫苗等是否存在過敏成分。如果是人工餵養,輕中度過敏,醫生一般建議採用深度水解奶粉,重度過敏則建議直接採用氨基酸配方奶粉。如果是混合餵養,則母乳餵養和人工餵養的條件都要考慮進去。
何時考慮停止母乳餵養?
母乳餵養時嬰兒臨床症狀依舊嚴重且持續存在,兒童生長髮育不良和其他營養素缺乏,母親食物迴避引起體重減輕,並影響母親健康,如果母親不能應對食物過敏的心理壓力,兒童狀況欠佳等。
過敏的嬰兒如何新增輔食呢?
一般情況下,我們建議輔食新增的月齡是6個月,一般要求不早於4個月,不遲於8個月。如果新增過早,胃腸系統還很嬌嫩,容易引發過敏性疾病或消化不良;過晚會導致不能滿足寶寶日益增長的營養需求,還會影響嗅覺、味覺和咀嚼功能的發育。新增輔食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由細到粗,由一種到多種,先新增富含鐵的米粉、果蔬泥和肉泥,7-9個月逐步新增半固體的蔬果和爛麵條,爛粥等,10個月開始新增碎末狀的魚類,肉類。
針對過敏的嬰兒,除了上述要求以外,還有以下注意不要新增明確含有過敏原的食物;每次只新增一種輔食,觀察期為7天,確認前一種輔食不過敏後再加下一種;再引入輔食當天,儘量安排首餐進食,便於排除其他食物影響;從少量到多量循序漸進;按照從穀類,到果蔬類,再到蛋白類的順序新增;一旦出現症狀,要及時就醫;先新增輔食,後轉奶,在新增輔食期間不轉奶。
過敏寶寶如何轉奶呢?
一般來說,氨基酸配方奶粉或深度水解奶粉的至少要使用6個月,或者嬰兒滿9-12個月再轉奶,轉奶順序先從氨基酸奶粉轉成深度水解,再轉成部分水解,部分適應了再轉成整蛋白配方。一次只改變一個因素,不要與新增新輔食同時進行。新配方奶慢慢新增,一般一開始只加一勺,觀察3-5天,無症狀繼續轉,大約一個月完成一次轉奶過程,再轉奶過程中如果出現過敏症狀,則立刻停止轉奶。
文字|兒早中心 陳彤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