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

作為一個父親,看這本書的時候特別有感觸。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很多東西並不懂。如何當父母這種被認為是與生俱來的技能,只不過是在我們當了父母之後,一步一步學會的。

這本書,用育兒理論講述瞭如何培養親子關係,以及從親子關係出發,發散到所有的人際關係,還能讓我們學會更好地處理我們身邊的關係。

迴應孩子的感受

作者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有些家長很喜歡用“轉移注意力”這種方法,使孩子不去想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這是家長常用的招數,但通常無效,因為轉移注意力只是一種把戲。長遠來看,操縱孩子並不能幫孩子培養快樂的能力。

看完這個觀點的時候,我的感觸特別深,同時也感到非常慚愧。因為我之前經常對孩子這麼做,特別是在他鬧彆扭的時候,我就會叫他看各種東西,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現在我已經改掉了這個習慣,只要孩子一鬧騰,我就會問他的感受,跟他溝通。

如果孩子想要玩我的鑰匙,我不想給他,我會告訴他不能給他的理由,讓他慢慢平靜下來。

比如當他拿我的車鑰匙時,我會說:“我不給你車鑰匙了,你不開心對不對?但是爸爸需要鑰匙去開車/開門,所以現在不能給你。“

這樣做比轉移注意力耗時耗力,但是漸漸地孩子已經學會聽我解釋,心平氣和地把鑰匙還給我,所以我認為是非常值得的。

當然了,轉移注意力這招也不是永遠沒有派上用場的適當時機。

比如打疫苗,這時候確實是需要轉移注意力的,因為他已經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需要把他的注意力從疼痛上移走,減輕他的痛苦。

所有的行為都是可以溝通的

作者講到的這一部分我覺得很有共鳴。

如果你要打破孩子的某個日常習慣,可能需要事先提醒孩子很多次,提前做一些預想,孩子會有什麼反應,甚至可以排練一下。

在事情發生之前,你應該先告訴孩子即將發生什麼事,並停頓一下。養成這個習慣很重要。

這種習慣真的非常好。我在日常中也是這麼操作的,比如幫孩子洗澡的時候,洗完之後準備起來了,但他還想再玩水,我會提前告訴他:“再玩3分鐘就要起來了哦”。2分鐘後我會再跟他說:“再玩1分鐘就要起來了哦”。

有時候他會真的願意自己站起來,有時候還是不願意。這樣提前跟他說,比突然抱他起來會更好,有時候沒有這樣的鋪墊突然抱他起來,他會受到驚嚇並大哭。

再比如,有時候我會跟老婆出去,交給家人帶的時候,我們提前會跟他說:“等會爸爸媽媽要出去了,你跟奶奶在家玩一會,我們2小時後就回來了。”如果沒有提前跟他說,偷偷地溜走,他發現我們不在後會更痛苦。

只要跟他說清楚了,他會學著接受,也會願意在家待著,而不是一直大哭大鬧。

多跟孩子溝通,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其實這些日常的行為,生活上的細節他都會看在眼裡。

互相尊重,認真陪伴,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

作者告訴我們,親子關係是靠給予和接受的互動培養出來的。所謂給予和接受,是指父母與孩子對彼此的影響。我影響你,你影響我,我們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關係,不同於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

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和陪伴,不必時時刻刻與孩子面對面互動。但至少在一起的時候,專心地跟他在一起。

現在很多家長會長時間在孩子面前刷手機。這樣做不僅剝奪了親子接觸的時間,也會讓孩子感到空虛。這不是誇大其辭,那種空虛可能使人日後對某種東西上癮,以阻止那種遭到忽略的空虛感再來糾纏他們。在孩子面前不要長時間玩手機。孩子也會上癮,沉迷網路。

現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我都會把手機放到一旁,專心地陪伴。

關於黏人的孩子,作者是這樣解釋的:孩子對父母和直系親屬的喜愛,勝過其他的照顧者,那是很自然的現象。孩子覺得親子關係越安全時,越容易與他人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但只在他準備好的時候,所以別急著讓這種情況發生。孩子黏你、渴望你、愛你的強度,有時會讓你覺得太強烈,難以招架,但你應該好好享受它:那說明孩子已經對你形成強烈的依附關係。他們對這種依附關係越確定,就越有安全感,越不需要到處尋找這種依附的保證。

每個孩子都會有戀母期/黏人期,不要苦惱和煩惱,因為他需要最直屬的親密關係來學習如何建立關係。孩子總有一天會獨立,等孩子長大以後,他會想方設法遠離你,到時你想跟他親密都不行。

沒有通用的妙方,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

作者說,我不會給你一份標著年齡的里程碑,告訴你孩子何時該微笑、何時該學會坐著或站立、何時唱出一首歌,因為每個人都以不同的速度成長,晉升到不同的階段,沒有能力高低之分。幫孩子度過每個階段的方法,是滿足他在那個階段的人際關係需求。這樣一來,你和孩子就能順利度過那個階段,不會卡在那裡無法前進。孩子的發展是催不得的,也不能忽視,否則孩子會卡住,停滯不前。你在開始階段多在孩子身上投入正能量,後面就會輕鬆許多。

是的,其實並沒有規定孩子一定要在什麼時候掌握什麼技能,一定要什麼時候學會什麼,一定要以什麼方式成長。只要好好陪伴,孩子能健康長大,擁有健康的身心就足夠了。

比如我的孩子從小到大都不喝奶粉,其他人都說喝點奶粉是好的,或者說母乳是不好的。但是孩子就只喜歡喝母乳,那就純母乳餵養,現在也健健康康的。

另外,應該依循孩子自己的步調,讓他自己成長,而不是強迫他接受你的步調。

孩子遲早會自己睡一整晚,自己學會坐起來、爬行、走路、穿衣服、吃固體食物,自己做早餐、付房租。在孩子準備好之前就強迫他去做那些事情,是在打擊他的信心,也是在打擊我們自己。我們煞費苦心地教他或逼他做的許多事情,其實他遲早都能自己學會。揠苗助長,反而可能延遲成長。

放任他自己摸索,他會翻身與扭動,並自己學會爬行、坐著、站立、走路。他也會學習如何學習,我們不必干預那些流程。

總有一天,孩子會獨立,不要慌。不要幫他成長,那是在拔苗助長。

養兒育女是一件苦差事

為人父母日常一天做得最多的四件事情就是:幫他們穿衣,喂他們吃飯,給他們洗澡,哄他們睡覺。

養兒育女,只是陪伴孩子走一段路的過程,孩子長大了,就需要自己往下走了。也意味著,孩子還小時,你是家長;接著,你和孩子都是成年人;最後,你可能在成年子女的眼中變成小孩。

感覺有點像這樣:前一分鐘,你的步伐非常緩慢,因為幼兒的小腿只能邁出很小的步子。接著,你和孩子會以同樣的速度前進一段時間。之後,孩子會超越你,你需要跑步才能跟上他。最後一段是最長的一段。

作者建議大家回顧自己的童年,注意那段經歷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子教養一樣,如今我們成年後,也可以留意父母現在怎麼對待我們。將來我們的孩子成年後,我們可以決定哪些做法要跟父母一樣,哪些做法不要跟父母一樣。

我們的父母受到的教育和指導都是有限的,每一個人都沒有學習過如何當父母,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父母或身邊的人學會如何當父母。父母的教育理念也許會有不對的地方,但他們都是愛我們的。

只不過是時代不同,有些行為是受到時代的影響。比如現在的父母大多數都會抱著手機而忽略了孩子,但是以前的父母並不會。

我們要做的就是認知到上幾代傳承下來的不好的行為,用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些不好的行為,不要再傳給下一代。這就是青出於藍勝於藍。

最後,我同意作者對育兒的定義:我的照顧、尊重與關注,是對我女兒及親子關係的一種投資。如今回顧我女兒剛出生的那幾個月和那幾年,感覺那段日子過得很快。育兒的成果終究會出現的,只不過不會出現在每天結束的時候,就像其他工作一樣。

以上這些是我從這本書裡,我學到的最深刻的內容,讀完這本書後,我也在改變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

推薦各位父母/準父母都認真讀一讀這本書,你們的孩子會慶幸你們讀過這本書。

• end •

11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面對自傷的孩子,請不要斥責,要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