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的出生,每個家長都希望給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愛,創造最好的環境和幸福。並且在這個資訊量爆炸的時代,我們會接收到各種育兒的資訊、知識、理念和方法,作為家長更會收到很多培訓班和培訓機構的廣告。在某些時刻作為家長是迷茫的。
在我大兒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他看了一本書,書名叫《可惡的傢伙》,書上面有幾個字他不會念,於是就跑過來問我,這幾個字是:關愛從瞭解開始。自從知道這幾個後,自己在玩的過程中,也會冷不丁地冒出幾句:關愛從瞭解開始。
要想愛先了解,“瞭解”--確實非常重要,因為在瞭解的背後蘊含了很多的內容。
現在一般的家庭家長在工作日,白天基本都在上班,進入孩子的生活只有晚上的一段時間和幾個節假日。除去睡覺的時間,其實現在的孩子和家長一起生活的時間並不多。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在長輩的監護下,亦或穿梭在各種興趣班、培訓。所以我認為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一起生活的時間就顯得格外珍貴。
陪伴+溝通+說孩子聽得懂的引導的話+好習慣的塑造。
要了解孩子,陪伴是載體。沒有陪伴就不會有溝通、互動,沒有陪伴,就沒有回憶。只有在陪伴的過程中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遇到了什麼問題,有哪些不好的習慣。而且陪伴是沒有任何目的性的,是一種完全放鬆的狀態,孩子和家長的天性就會得以解放。一起看動畫片,還可以一起分享和探討片中的人物,有趣的劇情;一起玩玩具,有時會設定一些情境,自言自語,完全陶醉和沉浸在設定的環境中;一起外出遊玩,享受休閒的時光;一起回憶學校的生活,把一天的收穫和不愉快相互溝通,分享收穫,解決問題。
溝通,是瞭解孩子內心的橋樑。溝通的過程中也有很多的學問,很多家長總是會給孩子講一些道理,但是一段時間下來發現,這些道理孩子一下子是無法理解的。而且每個孩子的接收習慣、溝通習慣是存在差異的。這一點在我自己大兒子和小兒子身上有深刻的體會。因此必須講孩子聽得懂的話,感興趣的話。比如:孩子晚上睡得晚,不願意入睡,如果你和他說:幾點了,要早點休息,休息好才能身體好。早點休息、身體好,對於孩子來講是比較抽象的,但是如果你和他說,明天上學小朋友都比你去得早,先玩好玩的玩具,如果他的內心是喜歡上幼兒園,幼兒園的環境的,他就一下子就會有聯想的場景,體會到早睡和自己的關係。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世界,他們的世界很單純,他們只會用自己看到的,自己熟悉的去判斷做這件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他們行動的驅動力在於我是不是對這個感興趣、有沒有聯想的空間和練習的關係這個是他們關注的。
好習慣的塑造是和孩子一起了解自己的過程。養成一個好習慣很難,但是養成一個壞習慣卻很簡單。在陪伴中,在溝通中,會很直接地瞭解到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一些不好的習慣,面對這些,我覺得可以採用三種方法:初次出現的不良習慣:擺事實、講道理;程度不深的不良行為習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原則性的不良行為習慣:嚴厲訓斥、斥責。當然也可以三種方式層層遞進的使用。並且每次在糾正完成後,還要在適當的時間和孩子回顧他的行為習慣,指出不好的地方,再告訴他為什麼要糾正。
關愛從瞭解開始,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是每一份愛情的結晶。每個家長給予愛的方式和形式不同,但是我相信,無論怎樣的愛,都是基於瞭解,只有瞭解才會讓孩子接收和感受到家長的那一份無私而尊貴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