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享三個小例子:
晚上回家,電視開著,裡面放著不知道看過多少遍的陳年電視劇,老婆坐在沙發上玩兒著手機。
俞敏洪講過一個他的故事。有一次,他的兒子想要一個PAD,就跟他說,他拿出幾本書對他兒子說,“只要你看我這些書就給你買。”他兒子說了一句“不要了”,就轉身進了屋。他也沒再說什麼。過了一會兒,兒子出來說同意了,然後拿著書去讀了起來。到這裡似乎一切都不錯。正巧趕上他這幾天出差,等他回來的時候,發現兒子正拿著PAD玩兒,書也沒有看。原來是他媽媽給他買的。到這裡,他前面的努力就算是白費了。
還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孟母三遷。說的是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孟子找到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不惜三次搬家,最終孟子也是有所成。
在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往往是一邊兒在努力,另一邊兒卻在放鬆。結果造成孩子經常因為不知道聽誰的而無所適從 最終造成孩子在思想上夾生。能夠相互配合的,只是極少的例子。我們在一個小小的家庭環境中都沒有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空間,當然更不可能像孟母一樣三遷了。
這是家庭中的一個通病,至少是大部分家庭都存在的一個問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讓孩子不要玩手機,但我們什麼時候放下過?起床的第一件和睡前的最後一件事,基本上都是與手機相關。我們告訴孩子們這些東西不好,自己卻又整天捧在手裡不放,試想孩子們怎麼可能會真正的在心裡認同。
我們的家庭中,很少有一個共同成長的環境,好像我們已經為人父母,就不需要再學習了一樣,但事實卻絕非如此,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還遠沒有到完整成熟的地步,還存在太多的誤解和偏見,即便是在應對我們日常的工作中也遠沒有做到得心應手,如果我們自己都放棄了成長,又怎麼可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起來。
成長是一件共同的事情,需要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的共同努力,也只有每個人都自覺主動的進入到成長的環境中來,才會真正的向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