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01 月 29 日的《母嬰之聲》,我們解讀了 10 篇文獻,關注:胎糞菌群,哲學,腸道菌群,母乳餵養,肥胖,生活幹預,空氣汙染。

學術爭議:產前胎糞中是否有菌群存在?(一)

Microbiome——[11.607]

① 2020年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一篇研究認為孕中期胎糞中已有低丰度菌群存在,且以藤黃微球菌為主;② 本研究透過其提供的原始資料,剔除低丰度<100 reads的OTU後重新做的分析;③ 兩次分析“批次”存在差異,作者認為微球菌是因為汙染而被錯誤認為是胎兒糞便樣本中存在;④ 而原作者提供的電鏡圖片可能也存在錯誤;⑤ 系統發育分析顯示,從胎兒標本中培養得到的微生物與測序檢測結果也有顯著性差異;⑥ 暫不能認為孕中期胎糞中存在藤黃微球菌。

【主編評語】

【原文資訊】

Batch effects account for the main findings of an in utero human intestinal bacterial colonization study

2021-01-12, doi: 10.1186/s40168-020-00949-z

學術爭議:產前胎糞中是否有菌群存在?(二)

Microbiome——[11.607]

① 在原始研究中,除了16S rRNA測序以外,還進行了qPCR 和熒光原位雜交分析,從而指導菌群的培養、分離和鑑定;② 另外,在腸道的轉錄組和蛋白質組中也找到細菌存在的訊號,佐證原研究中的證據強度;③ De Goffau等人用PCA法進行“批次間”分析是不科學的,對於低丰度零膨脹資料,該方法容易導致錯誤的輸出;④ 為保證樣本間可比性,原始研究均為同一人完成資料採集,實驗過程中也未採用商品化試劑盒;⑤ 仍然認為胎糞內菌群存在是有證據支援的。

【主編評語】

針對上一篇De Goffau等人提出的質疑,原作者對其進行了一一的迴應。誰說的更有道理呢?建議感興趣的學者充分閱讀原文~(@Epione)

【原文資訊】

Corroborating evidence refutes batch effect as explanation for fetal bacteria

2021-01-12, doi: 10.1186/s40168-020-00948-0

宮內是否有菌?哲學角度認為:沒有!(評述)

Microbiome——[11.607]

① 應用哲學框架評估子宮內是否存在微生物這一爭議,發現“子宮內無菌”的證據是更為科學的;② 認為子宮內有菌的觀點,更多的都是單純描述性研究,缺乏生物學解釋,研究之間異質性大,不可重複,甚至對照組也能檢出低丰度菌;③ 而宮內檢出的菌在產後嬰兒體內並不能檢出,而所謂的菌群在子宮內也未顯示出免疫反應和毒力;④ 科學假設應是可證偽的,如果是錯的,就要拒絕,而不是用特別的輔助假設來使資料符合理論;⑤ 科學研究應避免“炒作”。

【主編評語】

科學的最高境界是“哲學”,本評述從哲學的角度闡述了他們團隊的觀點。本觀點強調,科學假說應該具有“證偽性”,一個沒有生物學解釋的“描述性研究”,在6年前在科學界發表後,迅速被媒體“炒作”,而被爭議至今,耗費大量的科研經費。科學界“糾偏”的速度比“炒作”要花費的時間多得多,這些資訊也會影響公眾對科學界的信任度。作者認為,從哲學角度來看,宮內無菌的觀點具有壓倒性勝利。(@Epione)

【原文資訊】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n the prenatal in utero microbiome debate

2021-01-12, doi: 10.1186/s40168-020-00979-7

宮內是否有菌?正視爭議,不斷探索(評述)

Microbiome——[11.607]

① 為探索人體微生物是何時開始形成的,目前科學界關注的是兩個方面:母胎介面(即母體蛻膜和胎盤)及胎兒腸道是否存在微生物;② 目前爭議很大的兩大觀點,一個認為子宮是無菌的,所有的微生物訊號都是分娩過程或細菌DNA處理過程中汙染造成的;③ 另一個觀點認為細菌能夠在胎盤組織中生長,且除了高通量測序證據,還有形態學證據;④ 科學界應該儘可能呈現出雙方立場的合理性,從而促進科學進步。

【主編評語】

【原文資訊】

Group therapy on in utero colonization: seeking common truths and a way forward

2021-01-12, doi: 10.1186/s40168-020-00968-w

四問“宮內是否有菌”爭議,聽百家爭鳴(評述)

Microbiome——[11.607]

① 關於子宮內是否存在微生物的相關話題,採訪了6位國際上優秀的專家,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觀點;② 目前的證據如何?是否還有必要投入更多的實驗工作去證明子宮內是否存在微生物?③ 產前微生物相關的研究是否為微生物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其是否會影響其他被認為無菌的身體部位的研究?④ 該研究是否影響了微生物組研究領域的可信度?⑤ 科研人員、學術期刊、出版社、資助機構在這場爭議中應該承擔的責任是什麼?

【主編評語】

【原文資訊】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prenatal microbiome controversy

2021-01-12, doi: 10.1186/s40168-020-00946-2

宮內是否存菌?Microbiome主編有話說(評述)

Microbiome——[11.607]

① 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人體微生物組學研究進入白熱化階段,而De Goffau和Rackaityte等人關於宮內微生物存在與否的“爭論”系列評述在Microbiome上得以發表;② 由此可見嚴格執行資料開放和方法共享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允許同行對公開的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③ 另外,對菌群研究本身目的不是為了證明存在,而是為了證明與健康的關聯,所以迫切需要長期的臨床研究資料;④ 批判性、透明地交流是學術進步的保證。

【主編評語】

本篇為Microbiome的主編對本期發表的系列文章進行的簡要評述,其認為原始研究的資料公開、可重複是非常重要的,Microbiome也願意提供百家爭鳴的平臺,促進科學進步。(@Epione)

【原文資訊】

Microbiome or no microbiome: are we looking at the prenat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right lens?

2021-01-12, doi: 10.1186/s40168-020-00947-1

美國嬰兒腸道菌群呈現出整體失調的趨勢

Scientific Reports——[3.998]

① 納入美國5個州共計227分嬰兒腸道菌群樣本,進行宏基因組檢測;② 共鑑定出367種細菌,嬰兒腸道菌群結構與嬰兒年齡、飲食和所在地區有關,尤其是雙歧桿菌科和擬桿菌科丰度與年齡存在關聯;③ 嬰兒雙歧桿菌的平均丰度僅20%,處於較低水平,且與母乳餵養等因素無關;④ 90%的嬰兒中B.indantis菌(一種與人乳寡糖吸收有關的關鍵雙歧桿菌)是缺失的;⑤ 共檢出325個抗生素耐藥基因,菌群功能預測分析提示人乳寡糖代謝相關通路受損。

【主編評語】

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這篇針對美國嬰兒腸道菌群宏基因組分析的文章提示,美國嬰兒腸道菌群整體情況“不容樂觀”,可能造成長期的健康損害,包括無法提供早期必要的功能,包括塑造免疫系統、防止病原體定植、無法使母乳營養最大化等。導致一代人腸道菌群“集體紊亂”的因素並不明確,但是有必要開發干預措施來“拯救”紊亂的腸道菌群。(@Epione)

【原文資訊】

Metagenomic insights of the infant microbiom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cross multiple si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21-01-21, doi: 10.1038/s41598-020-80583-9

母乳餵養+拒絕含糖飲料,預防兒童肥胖

Diabetologia——[7.518]

① 納入孕期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母嬰對,記錄其產後1年飲食模式,隨訪兒童至2-5歲,分析其與肥胖風險的關聯;② 純母乳餵養充足(超過6個月),但攝入果汁和含糖飲料的兒童,未來發生肥胖的風險增高4-5倍;③ 而純母乳餵養不足(<6個月),同時攝入果汁和/或含糖飲料的兒童,未來發生肥胖的風險增高6-12倍;④ 那些非純母乳餵養,同時攝入果汁和/或含糖飲料的兒童,未來發生肥胖的風險增高的更大;⑤ 生命早期的營養方式或對未來健康產生深遠影響。

【主編評語】

本研究關注的是“肥胖高風險兒”,即孕期母親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其在生命早期飲食結構與未來肥胖風險之間的關聯。發現那些母乳餵養不足,且早期攝入含糖飲料或果汁的兒童,未來發生肥胖的風險增高。(@Epione)

【原文資訊】

Association of infant diet with subsequent obesity at 2–5 years among children exposed to gestational diabetes: the SWIFT study

2021-01-26, doi: 10.1007/s00125-020-05379-y

肥胖女性孕期更需要生活幹預?(綜述)

Obesity Reviews——[7.31]

① 檢索並篩查相關文獻,最終納入15篇有關主題的系統綜述,對這些綜述進行二次薈萃分析;② 從質量評估上看,這些綜述高質量的有3篇、中等有3篇,低質量有4篇,極低質量有4篇;③ 與常規護理相比,對那些超重/肥胖的孕婦開展生活方式干預可以使孕期增重減少0.3-2.4kg不等;④ 部分研究認為透過孕期飲食和運動干預可以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⑤ 而生活方式干預與子癇前期、剖宮產、早產、新生兒出生體重、巨大兒等發生風險暫無統計學關聯。

【主編評語】

本綜述為典型的“傘型綜述”,是對目前發表的眾多薈萃分析進行的二次綜述。關於肥胖女性在孕期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預一直備受關注,但其是否真的具有“循證醫學證據”證明其實施的必要性呢?本綜述發現,孕期飲食和行為干預可以減少孕期增重,對母胎健康是有潛在益處的。(@Epione)

【原文資訊】

A meta‐re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reducing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in women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2021-01-18, doi: 10.1111/obr.13199

北京大學團隊:孕期空氣汙染物暴露或影響胎兒宮內發育

Environmental Research——[5.715]

① 納入18669名北京出生佇列中的孕婦,根據其居住地記錄空氣汙染暴露資料;② 孕期PM1.0的暴露濃度每增高10μg/m3,其胎兒平均腹圍z評分降低0.027,宮內估計體重z評分平均降低0.055;③ 在調整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暴露濃度後,上述關聯仍存在;④ 目前暫未發現宮內暴露PM1.0的濃度與胎兒宮內頭圍、肱骨長度以及胎兒出生體重之間的統計學關聯,也未發現其與低出生體重、低於胎齡兒等疾病的關聯;⑤ 孕期空氣汙染物暴露可能影響胎兒宮內發育。

【主編評語】

本研究報告了北京出生佇列中孕婦孕期PM1.0暴露與胎兒宮內發育指標之間的關聯,為進一步加強環境監測和空氣汙染整治提供了科學依據。(@Epione)

【原文資訊】

Prenatal Exposure to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of 1 μm or Less and Fetal Growth: A Birth Cohort Study in Beijing, China

2021-03-01, doi: 10.1016/j.envres.2021.110729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四五快讀》:想讓孩子識字快,看這套神奇的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