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多了,孩子就會難以取捨,反而猶猶豫豫。鼓勵讚揚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父母要學會經常給予孩子積極地鼓勵讚揚。
——摘自網路語錄
首卷語
隨著社會不斷地高速的發展,現在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也越來越的重視,每個家長自身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思想觀念不同,教育的孩子方式也有所不同。家長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會對孩子以後的人生成長產生比較深遠的影響。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當下社會中每一個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些思想比較開明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會有一些比較良好的教育途徑,來引導他們做正確的事情。
但也有一些父母選用一種傳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延續著過去老人常說的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對一部分孩子來講也許是有用的。
那樣的教育方式,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會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創傷。嚴重的情況下會造成孩子們的人格扭曲,這種教育方式也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貧窮式思維教育方式。
說一個真實的例子,筆者的同事因為長期忙碌工作,孩子的學習都是由自己的老公來負責,孩子的學習成績一般,而且每次孩子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孩子父親就會進行一頓“乒乓球單打模式”。
現在孩子不僅看到父親害怕,就在前不久,孩子又一次拿著不理想的成績,當父親再次對孩子實施暴打模式的時候,孩子對著父親含:“如果你在打我,等你老了我就殺了你”。
可想而知,孩子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心理已經產生了嚴重的扭曲。其生活三觀也經營影響到了孩子以後的生活,在這種心理情況下,是不能保證他以後不傷害別人的。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因為古人覺得人生是有迴圈的,關於下一代的教育方式始終在延續不正確的思維模式,那麼我們就會把我們這一代的貧窮是教育方式會延續到下一代。
如今看來,已經打破了三代的道理,取而代之的是“寒門再難出貴子”。
窮人的下一代也很難變成富人,一部高分紀錄片《父親》,用47分鐘深刻地揭露了中國貧困地區的諸多教育問題,也讓我們看到了在錯誤教育方式下面成長的孩子,也很難突破貧困的關卡邁向光明之路。
人生岔路的錯誤認知:只有上學才有出路
這種中國式家庭教育,相信很多人深有體會,在父母老師眼中,學生沒有一個好的成績,就是一個不合格的學生,就連他們的品德都要用學習成績的分數來去衡量。
而大部分的家庭和學校都忽略了孩子的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教育,從而給孩子們造成一種錯覺,學習成績的分數。可以決定一切,甚至是他們未來要走的路。
在電視劇《隱蔽角落中》,學生朱朝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習非常好學習成績一直都是很優秀,可是我們看到朱朝陽的家庭是四分五裂的,父母離異狀態,母親的極端認為學習分數勝於一切。
在老師和朱朝陽母親溝通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中,母親卻認為孩子學習好就可以了,什麼玩耍和心理障礙那是不存在,甚至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
所以我們從這裡不難看出,當前中國家庭教育思維,只要是學習分數越高,孩子們的思想和品德就是越優秀的表現。就是父母這樣的思維方式,很難說孩子的心理以後不會出現問題。
應試教育下,分數高於一切,這種文化環境也讓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成績格外注重。
對於他們來說,孩子只有上學才能有更好的發展,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是,他們也會錯誤的認為所有與學習無關的事都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紀錄片裡的父親韓培印就是這樣的父母,格外的注重兒子韓勝利的學習,在兒子的生活費支出裡面,他也是儘量做到精打細算,因為貧窮,也因為覺得學習用不了過多開銷。
所以他的兒子的生活費幾乎只夠解決溫飽,因為在物質方面,有限的空間裡要做到其他技能的提升。是很難的。
所以作為學生的韓勝利。也會在有限的條件裡做出。不利於自己以後發展的選擇,可想而知。韓勝利。以後的社會發展。也會因為侷限性的選擇。而錯失很多機會。
這種開銷也讓他的孩子只能專注於學習,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對於自己其他技能的提升。這種錯誤的認知其實已經限制了孩子其他的發展空間,所以很難走出貧窮。
訴苦式教育:讓孩子揹負壓力內疚
在《父親》這部紀錄片裡面,韓培印也經常向兒子訴苦,告訴兒子自己為了讓他得到更好的教育付出了很多,韓培印也確實是砸鍋賣鐵讓兒子成為一個大學生。
他們只在乎了自己語言訴說的快感,這種訴苦式教育也會讓自己的孩子產生負罪心理。而這種負罪心裡也會深深的刻在孩子們的心理。
這種畸形的家庭教育觀,不僅不能成為學習動力,反而會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在繼續學習和提早步入和社會這兩個點上,讓他們放棄很多理想和信念。
長此以往,他們的訴苦行為不但不會成為激勵孩子學習的動力,反而會變成孩子滿足合理需求的枷鎖,甚至可能會無心學習,想要放棄學習,為家裡分擔一些責任。
這種畸形的家庭教育觀,會阻礙一個孩子對於自己發展需求的表達。壓力下面是不斷地妥協和自我犧牲。
哭窮式教育:讓孩子得不到健全發展
哭窮式教育是很多貧困地區父母的通病。這種教育方式常見的表現形式是,不斷告訴自己的子女,我們這個貧困的家供你上學已經花了很多錢,你要節約用錢好好學習。
父母的本意是沒錯的,讓孩子勤儉節約,好好學習。可是這種長久的哭窮教育就是一種心理施壓,首先,會讓自己的子女接受自己就是窮人這個設定,放棄去掙扎去改變現狀。因為這種設定已經深入骨髓。
對於物質上的認知。作為家長的我們可以把現實生活中一些不能達到的。條件因素。用一種正確的方式反饋給孩子。但是不可以反覆的。打壓孩子們的積極性。家長們可以透過另一些方式來滿足孩子們對學習和生活上的現狀界定。而不是把貧窮的認知深深的刻在他們的骨子裡。
其次,在長期哭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會比一般人更加敏感和自卑。對自己家庭的自卑,讓他很難抬起頭來正視自己和別人,這對於孩子健康發展是一個極大的阻礙。
最後,跳不出貧窮的迴圈是因為,你的哭窮式教育,在變相地告訴孩子,有了錢什麼都能解決,讓他們形成錢就是安全感的歪曲認知。
他們不敢冒險,不敢投資,不敢創業,因為可能會讓他們辛苦攢的錢付之東流。所以,窮人的下一代也很容易形成窮人思維。
作為成年人我們可以告訴他們。冒險之後主要承擔的後果和責任。而不是用一句話去否決他們的決定,而是用一種合理的方式幫助他們分析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再由孩子們去做最後的決定。
本質原因在於,貧窮限制了認知和思維。
最值得反思的是,貧窮對於一個人思維和認知提升具有巨大的破壞性。因為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在學校裡接觸到的教育也僅僅是個最普通的教育,這就是為什麼窮人的下一代還是貧窮。
這兩個維度的互相作用下,窮人的孩子很難具備富人思維。他們所接觸到的環境也給不了他們更多更廣的發展機會,個體創造價值的方式多種多樣,最主要的方式是認知和思維方式。
就像生活在貧窮地區的韓培印和韓勝利——在沒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他們的世界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階層和所受到的教育將他們與外界的變化遠遠地隔開。
他們很難對世界和社會的變革做出合理的應對方式,在城鎮化浪潮裡面後知後覺,所以也造成他們思維方式和認知視野不夠開闊,思維方式還是停留在時代的後端。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可以有所成就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是馬雲和劉強東,回到現代我們也可以看看來自貧困地區的孩子中有幾個是高考狀元的。
所以“寒門再難出貴子”,貧困地區的貧困父母的教育很難讓自己的下一代走出貧困。
結語
現在家長們對孩子的期待。已經超出了過去生活期望。而更多的是希望他們在事業上物質上,有一個更突出的作為,從而也忽略了他們心理上的需求。
這種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我們身邊的同事會經常抱怨。子們的各種光輝事蹟。從這一點也能看出家長們對孩子們的期望程度。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一個孩子美好健康的未來,並不是一張成績單可以決定的。很多的時候我們要聽聽孩子們的想法和意見。不是替他們決定未來要走什麼樣的道路?
一個孩子從學校走到社會的過程,包括他的未來任何一個階段,作為家長的我們,都要給出指導性的建議而不是給他們做決定。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往往決定他們以後的生活。
所以請家長們離開貧窮思維的教育方式,請給孩子們輸入一些正確的學習觀念和生活思維,在心理和精神上多給孩子們一些關心愛護,不要讓這種貧窮方式延續到下一代。
作者|布丁庸子
編輯|布丁庸子
參考資料|Brown, B. (2015).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Pengu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