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很多孩子在人群中表現的還算正常,但是當焦點移到他身上的時候,他就出現膽怯、逃避等現象,有些家長從沒有重視過,但這有著很深層的含義。

是泯滅在芸芸眾生之中,還是成為焦點跳出平庸的怪圈?

只有9歲的中國小姑娘黎子琳,在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精彩演講,得到了臺下聽眾的肯定。

小姑娘面對“大場面”成為焦點的時候,舉止淡定從容,近兩分鐘的演講,表達得清晰流利。

這樣的孩子未來是怎樣的?我們不能很肯定地下結論,但是心理學家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有15%取決於技術和知識,85%取決於語言表達。”

能在公開場合表達的孩子,就擁有這個時代最硬核的競爭力。

在班級裡,那個總愛舉手,總愛回答問題的孩子,學習成績總是特別好,在各類校園活動中,也是屢屢上臺。

這是特別珍貴的機會,敢於表達,是未來步入社會最寶貴的經驗與能力。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林曉東,採訪過美國頂尖大學的35位教授,幾乎所有教授對中國學生的印象都是:“無論怎麼鼓勵,他們就是不說話。”

為什麼有些孩子在家能說會道、口齒伶俐,一到外面就蔫了,站在陌生人面前,遲遲不敢張口呢?

孩子怯場雖然會受性格、遺傳影響,但大多數還是與後天的成長環境有關。

強迫,讓孩子更怯場

知乎上有個網友講述了一段自己怯場的經歷。

小時候,每次見親戚、朋友的時候,父母總是叮囑他一定要嘴甜一點,而且一直跟他強調,不活潑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歡。

一次,和父母參加聚會,一個叔叔聽說他會唱歌,要他當著所有人的面唱歌。

他不好意思當眾唱歌,求助地看向父母。

爸媽卻在一邊催促:“你在家不是唱得很好嗎,唱一首吧。”

他憋紅了臉也開不了口,急得眼淚直掉。

爸爸一個巴掌扇過去:“沒出息的東西,真給我丟人!”

這段經歷成了他的噩夢,導致以後各種聚餐的場合,一到餐桌前他就開始焦慮。

很多父母認為,讓孩子唱歌跳舞又不是一件什麼難事。所以,在孩子膽怯時,我們往往會下意識強迫孩子,直面恐懼。

在強迫下,孩子可能會勉強表達,但是他心裡的恐懼仍然沒有被克服。等到下一次表現時,恐懼還會佔據他的內心,產生更多的不安全感。

所以,我們越急迫,孩子越沉默。

如果孩子對公開表現感到焦慮時,我們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幫助孩子打消顧慮。

鼓勵孩子,你準備得已經很充分了,只要正常發揮,一定會表現很出色。不要怕,即便有失誤也沒關係!

孩子得到父母足夠的支援,就會有勇氣接觸挑戰,不會像之前那麼緊張和害怕。

讓孩子漸漸找到了自我認可,相信自己能夠表現出色,這樣,他表現的意願才就會越來越強。

害怕出錯,讓孩子遠離表現

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有的孩子因為害怕在大家面前出醜,開始不太想表現自己了。

孩子對自己過分關注,總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別人關注,這是一種“自我焦點效應”在作怪。

“焦點效應”心理,就是人們會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上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程度。

“焦點效應”會讓孩子非常在意別人的目光,不敢更好地表現自己。有時候還會因為過度緊張,發揮失常。

怎麼告訴孩子別人其實並不會太注意她的表現呢?

我們可以這樣問:

你記不記得,你的同學有什麼出醜的事情嗎?

你能想起來,一年前,有誰跳舞曾經出過錯嗎?

孩子在被問懵的同時,也會明白,大家對於別人出醜的事情,從來都只是在當時笑笑,之後就會慢慢淡忘的。

這樣,孩子再遇到大型場合時,就不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表現得更加淡定了。

我們還要引導孩子放低自我要求的標準,給孩子說說自己做過的糗事,讓他們知道“人無完人”,大人也會犯錯,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事。

當克服這些困難後,至少你的孩子成為聚焦點後,不會膽怯不會彷徨,如果能更出色的表達自己,就需要針對性的鍛鍊一下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了。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Papi醬晒孕期照,照片中一“細節”引人關注,網友:年輕人就是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