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關注3-6歲孩子成長,讓孩子更好)

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是複雜多樣的,可以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

客觀因素

主要是指兒童心理發懇必不可少的外在條件,包括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生物因素包括遺傳和生理成熟;環境因套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主觀因素是指兒童心理本身的特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又總是處與相互作用之中。

一、遺傳和生理成熟

遺傳,即祖先的生物遺傳特性傳遞給後代的生物現象。遺傳素質主要是指那些與生俱來的生理特點,如機體的構造、形態,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特點,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結構和機能的特點,以及高階神經活動型別的特點等。

遺傳對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遺傳為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質前提

正常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是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礎。黑猩猩再怎麼經過訓練,其心理水平也很低,因為它沒有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一個先天失明的學前兒童很難畫出色彩豐富的圖畫。

2. 遺傳奠定了學前兒童心理發展個別差異的最初基礎 (可能性)

有的學前兒童思維靈活,行動敏捷,適應性強;有的學前兒童反應遲鈍,動作緩慢,不善應變。

這些差異主要是由先天的神經活動型別決定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同卵雙生子有幾乎相同的智力水平,而在一起長大的、沒有血緣關係的學前兒童的智力相關性很小。這說明了遺傳對智力的影響。

在遺傳因素的影響下,學前兒童生理的發育成熟也是影響他們心理發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生理成熟是指學前兒童身體生長髮育的程度或水平。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即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的雙生子爬樓梯實驗,實驗很好地說明了生理成熟和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之間的部分關係。實驗具體是這樣的。雙生子中的一個在出生後第46周時開始學習爬樓梯,每天練習10分鐘,連續練習6周;而雙生子的另一個在出生後第53周開始訓練,第二個僅訓練2周就趕上了第一個的水平。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學前兒童的發展依賴於生理成熟的水平,生理成熟在一 定程度上對學前兒童心理的發展起著制約作用。所以提前學習對了孩子並沒有多大的作用。

在人的某種心理結構和機能達到一定成熟程度時,外界適時地給予適當的刺激,就會使人相應的心理活動有效地出現或發展;在人的機體尚未成熟時,外界即使給予某種刺激,也難以取得預期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者一直反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

二、環境因素

學前兒童的發展除了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之外,還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環境是指學前兒童所處的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主要提供個體生存所需要的物質條件,例如陽光、空氣、水分、營養物質等。社會環境主要是指社會生活條件,如社會的生產發展水平、社會制度、家庭狀況、受教育狀況等。心理學討論的環境主要是指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那麼,環境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起什麼作用呢?

1.社會生活條件使遺傳和生理成熟為心理發展提供的可能性變為現實。

儘管遺傳為學前兒童心理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如果脫離了社會生活條件,這種可能性也不能成為現實。狼孩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不同的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下,學前兒童心理發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例如,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狀況是不一樣的。

2.教育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

(1)教育可以彌補學前兒童遺傳素質的不足;

(2)教育可以充分發展學前兒童的智力和才能;

(3)教育可以利用社會環境的積極影響,促進學前兒童心理的發展;

(4)教育可以抵消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教師或家長只有透過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教育,才能使學前兒童心理得到健全發展。研究表明,不同教育水平的幼兒園中,學前兒童的認知能力發展水平也是不同的。

三、主觀因素

(一)主觀因素是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內部原因

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觀因素主要是指學前兒童的全部心理活動具體包括,學前兒童的需要,興趣,愛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識以及心理狀態等。

1、需要

需要是最活躍的因素 。學前兒童從出生起,就有對食物的需要,對溫暖的需要稍大的孩子有和人交往的需要, 認識的需要,遊戲的需要等。需要,歸根到底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但是他本身起的一種刺激作用。成人對學前兒童進行的教育,如果不引發學前兒童接受教育的需要,那麼教育也不可能奏效 。

2.興趣和愛好

興趣和愛好是形響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有趣的遊戲裡,學前兒童的堅持性可以有明顯的提高。又如,同樣是學鋼等,愛好彈等的學前兒童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基本能力,不愛好彈琴的學前兒童學習起來就特別費勁或始終學不會。

3.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在人的心理活動中起控制作用。比如,自尊心強的學前兒童,其心理活動的積極能動性比較突出。例如,有個幼兒,當全班小朋友都得到小紅花,而他沒有得到時(因為他打人了),他不肯回家,非要拿到小紅花才肯離園。經過教育,他明白了道理。從第二天起,他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為,每天下午問老師:"我今天表現好嗎?”有一天,老師說他有進步,獎勵給了他一朵小紅花,他高興極了。

4.心理狀態

心理狀態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動的背景,即心理活動進行時所處的相對穩定的水平,起著提高或降低心理活動積極性的作用。

(二)心理的內部矛盾是推動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根本原因或動力

學前兒童心理活動的各種心理成分或因素之間既彼此不可分割,又經常對立統一。比如有的學前兒童有完成任務的動機,卻缺乏堅持到底的意志力。學前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還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即新的需要和舊的心理水平或狀態 。需要是由外界環境和教育引起的,隨著學前兒童的成長和生活條件的變化,外界對學前兒童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客觀要求如果被學前兒童接受,它就變成學前兒童的主觀需要。需要是新的心理反映。舊的心理水平或狀態是過去的心理反映。這兩種心理反映通常是不一致的。不一致即有差異,有差異就有矛盾。兩者構成心理內部不斷髮展的矛盾,學前兒童有了新的需要,就不滿足於已有的水平。

學前兒童心理內部矛盾的兩個方面也是互相依存的。一方面,學前兒童的需要依存於學前兒童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狀態 。因為需要總是在一定的心理發展水平或狀態的基礎上產生的 。另一方面,一定的心理水平的形成又依存於相應的需要 。沒有需要學前兒童就不會學習任何知識,技能,心理水平就不能提高 。教育的任務是根據學前兒童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狀態,提出恰當的要求,幫助學前兒童產生新的矛盾運動,促進其心理發展 。

6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男子要求鄰居“關wifi”,只因老婆懷孕怕輻射,卻遭孩子回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