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路上偶遇一對母子,大概剛放學,女人拿著孩子的書包一路數落,大意是這次差了兩分就能考滿分,丟分是因為馬虎,聽她的描述,還不止一次。“壓根不長記性,我看你就是天生拿不了第一名!”這位媽媽總結道。孩子低著頭,一言未發。
這個場景在家庭教育中司空見慣,還有進階版本。
“游泳比賽輸了吧?我之前讓你學奧數你不去,不聽我的話非要學游泳,結果呢?”
“你看看你從小到大都做成過什麼事?!”
……
這些話耳熟嗎?在家長源源不斷的輸出中,原本只是犯了一個小錯誤的孩子,最後好像變成了犯下滔天大罪的犯人。有些家長語文學得很好,知道排比能起到強調的作用,於是為了加深孩子對錯誤的認識,一個例子接一個例子的往外甩,但卻沒意識到,這些“舊賬”最後的落腳點是——“你不行”“你太差勁了”。
這樣的負面情緒不斷地被投射在孩子大腦裡,會產生什麼後果呢?輕則情緒低落,重則改變性格,甚至激素異常,產生抑鬱情緒,到一定階段就會產生身體上的病變。據統計,目前抑鬱症呈現低齡化趨勢,在我國尤為突出,主要因為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導致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減少,也容易讓父母的負面情緒折射到孩子身上,導致兒童青少年抑鬱症的發生。
在青少年抑鬱症治療時,醫生通常會採取家庭治療的方式。什麼意思呢?就是不止孩子要接受治療,家長也需要,因為孩子的問題就是家庭系統問題的反映。就算孩子暫時控制住了病情,回到家裡,家長不改正自己的行為,依然將壓力施加在孩子身上,那永遠都不可能治癒。
為什麼家長的話會對孩子產生那麼大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提出了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也可以稱為“期待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也就是說,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對於孩子來說,距離最近的榜樣,當然就是自己的父母了,所以父母的話對於孩子的殺傷力最大。
“翻舊賬”這件事本質上就是對孩子的否定,把每一次失敗的結果都粗暴地歸結於孩子本身,根本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每一次教育都要拿以前的事情出來說,那麼說明這件事在當時就沒有得到解決,家長要做的,是避免這樣沒頭沒尾的錯誤再出現。問題產生之後,和孩子共同去面對,找出原因,把失誤轉變為下一次成功的經驗,不僅避免了“翻舊賬”,還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
溝通、理解、尊重,這是家庭教育中不變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