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明明紅色的鞋子和綠色的鞋子都是差不多的,可是孩子偏偏要拒絕媽媽遞上來的紅色鞋子,鬧著要穿綠色的;上學之前要自己挑選早餐,不喜歡父母安排的早餐。

孩子越長大意見越多,越喜歡拒絕父母,是獨立意識太強還是家長有所疏忽?孩子的“習慣性防衛”,家長們知道多少。

一次在回家的路上發現,一位小朋友和媽媽站在路邊爭執,孩子覺得自己剛才彈的那首鋼琴很好聽,可是媽媽卻告訴自己,這是最基礎的鋼琴學習內容,不僅不足為奇,孩子掌握不好才是有問題的。孩子說著說著就急了,一副不想理媽媽的樣子。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自己是從客觀的角度告訴孩子一些事情,但是他們總是會習慣性的拒絕我們的想法,認為自己才是對的。

一、為什麼孩子會固執己見,不聽建議?

對於孩子固執己見的現狀,是“習慣性防衛”的原因,也就是說,孩子並非真的覺得對方所言有誤,而是單純的出於本能,對自我的保護,才選擇否定他人,拒絕他人,遵從自己的想法。那麼,到底什麼是“習慣性防衛”呢?

習慣性防衛是一種心理學現象,也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可以把“習慣性防衛”分解成兩個部分理解,一部分是“習慣性”,一部分是“防衛”。

孩子的“習慣性防衛”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比如在一次考試中,同學告訴自己,這題是不對的,因為某個已知條件沒有注意到,所以這樣的解題過程是存在問題的。有的孩子會接受,懷疑自己的答案,但是有的孩子會毅然決然的告訴對方:不,我才是正確的。

再比如,一群小男孩一起放學,走在路上的時候互相討論自己喜歡的動畫片人物,恰好有同學喜歡自己討厭的一個角色,兩個人互相爭執,誰都覺得自己有道理。其實這個時候,孩子們往往是不理智的,不僅是對於自身喜好的認可,同時也是出於一種自我保護--對品味的自我保護。

“習慣性防衛”中,習慣是一種自然現象。孩子不聽勸,家長沒有辦法,給孩子貼上了“固執”、“脾氣臭”的標籤,從此把孩子定義在執著的框架裡,以至於到最後,我們都不知道是“執著”的框架影響了孩子,還是因為“執著”的性格才衍生了行為框架。

孩子們在接受他們意見或談話時,會自動的篩選內容,比如是否有利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意、是否和自己的看法一致,這時候“習慣性防衛”便產生了很大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有的時候孩子容易和人發生衝突和爭執,並不是意見不和,而是雙方都在“習慣性防衛”。

二、固執己見會限制孩子的發展

習慣性防衛之下,孩子們偏執、固執己見,任何的極端行為和思想都很容易產生負面影響,孩子的“習慣性防衛”行為和心理也不例外。

案例:

《嚮往的生活》中,劉濤經常邀請一些娛樂圈的朋友做客,有的成為“客人”,一同享受自己親手搭建的生活狀態;有的成為“幫手”,一同在嚮往的生活中探索新知。其中,劉憲華就是被邀請到節目中,以“服務員”的身份,和大家一起相處。

節目中,有人問劉憲華:“當初你學小提琴的時候是自己樂意的嗎?”

劉憲華想都沒有想,告訴對方,不是的,是家長強迫自己學的。

但是後來他也有表達自己的情感,其實非常感謝媽媽的嚴格要求,不然現在的劉憲華可能不會是這個樣子的“大華”。

如果劉憲華固執己見,就算媽媽再強求自己上小提琴班,他也不會“屈從”的話,那麼的確現在我們看到的劉憲華不會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固執己見”的利弊非常明顯。

固執己見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著名脫口秀演員樑海源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叫做“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對於孩子而言,挑戰是困難的,不喜歡的挑戰更加難以對抗。這時候就需要有人推自己一把,往往這雙助推的手,都來自父母。太過固執容易讓孩子們矇蔽雙眼,失去很多新的機會。

固執己見的人,往往容易成功,也更加容易失敗。許多炒股的人經常虧本,為什麼大企業家炒股從來都是利好,而偏偏是這些“散戶”容易傾家蕩產呢?就是因為“固執”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對很多可能性,有的有利於自身發展,可是有的未必實際。就像高考前不想學習,投身於直播的林妙妙一樣,固執並不代表自身眼光的負擔,反而容易讓曾經自己付出的努力功虧一簣。

有的時候,選擇比堅持更重要。固執的性格固然讓我們更加堅定自己,不隨波逐流,但讓人忽略的是,正確的固執是有的放矢,不要一條路走到黑,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三、如何讓孩子聽的進建議?

父母的角色便是給孩子人生啟迪,面對“固執己見”產生的多重負面影響,家長們該如何化解?孩子不聽建議,這3條建議幫助家長解決孩子的固執。

①學會大腦“輸入”。大腦“輸入”指的是孩子要學會如何傾聽,傾聽是素質高、尊重人的體現,同時,也幫助孩子分清利弊,學會思考,不做語言的巨人。

②給思想讓步。有的時候想法和影響不一定能契合,這時候就需要做出讓步,“固執己見”首先是孩子在思想上捉摸不透,所以家長們學會引導孩子給思維讓步。

③教孩子自我反思。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成功人士必須學習的功課,日常生活當然也需要“反思”的積累,父母們多給孩子一點時間,耐心教導,不斷的引導孩子們積極思考,建立行為反饋的心理機制。

為什麼孩子總是固執不聽勸?家長們沒有意識到行為背後的邏輯關係是重點,學會合理引導,積極反饋,讓孩子的固執化為成功的力量。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的修行”,教育孩子,家長要先自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