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親子諮詢個案和與父母的聊天裡,我感觸最深的是,現在一些家庭的孩子對父母都有很大的憤怒,有些個案用“怨恨”這個詞來形容也不顯得誇張。

“刀”是憤怒的情緒

一位母親為了兒子一句話,憂心忡忡好幾個月才決定尋求心理幫助。她大約也是那種對孩子功課比較上心的媽媽,孩子做作業她就在一旁監督和檢查。

有一次,當她批評兒子的作業不夠整潔時,她的上小學的兒子突然對她說,“媽媽,我很害怕,我覺得自己心裡藏著一把刀,每次當你批評我時,我就想拿出這把刀砍你。”

我猜,大多數家長聽到一個10歲的孩子說這句話一定會被嚇壞的,這位媽媽也一樣,她採用了大多數人的反應,緊接著就是急切地追問“為什麼會有這把刀?”而後是警告“你不可以這樣啊!”

顯而易見,媽媽只關注了孩子比較激烈的言語,而且認定孩子有嚴重的心理問題,但她卻忽略了一件事情。

孩子非常自責,但控制不了自己,每次一有這個念頭這個男孩就哭,媽媽這才覺得這是個問題。

我比較好奇的是,孩子已經明確告訴媽媽“刀”讓他很恐懼,但媽媽的反應卻這樣的遲鈍,究竟是孩子畏懼“刀”?還是媽媽畏懼“刀”?如果媽媽願意和孩子聊聊“這把刀”,在孩子心裡,“這把刀”可能就不存在了。

這一點大多數父母似乎都做不到,實際上,孩子內心的“這把刀”就是一股憤怒的情緒,因為沒有被重視、被緩解,所以在孩子內心形成的意象就是“一把刀。”

“刀”這個意象

最容易被孩子使用來表達內心的憤怒

前不久一個好朋友五年級的兒子在學校被老師批評的很厲害,這個孩子回到家,進到廚房拿了一把刀在案板上剁,家裡人嚇得要命,把孩子拖出來,全家人齊心協力輪番批評教育,唯獨忘記傾聽和接納這個孩子的情緒。

還好,上面那個孩子能把這個意象講出來,他實際上是希望媽媽能允許他表達一下憤怒。

但媽媽有沒有讀懂孩子的這個語義呢,看來是沒有的,不然她不會只是一遍遍質疑孩子有“嚴重的心理問題。”

也不能只怪這個媽媽,我覺得現在的親子教育,普遍的父母都是使用自己高度理性的經驗和評判與孩子相處。

很多人往往吝嗇於使用一樣品質,那就是,當一個孩子有強烈的情緒表達時,我們不能蹲下來說,“好吧,我現在什麼都不做,我願意傾聽你的情緒並和你的情緒在一起。”

一段時間,網路上大家都在熱議一個家庭生二胎的事情。起因是,當這個家庭的父母把生二胎的想法告訴家中的老大時,老大就“威脅”父母:你們要是再生一個孩子,等生下來我會想辦法殺死ta。這個事件對一些想生二胎的家庭甚至構成了不小的惶恐,大家心理上的第一反應就是,“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狠心?”就像我前面說的,很多人的思維已經被馴化成除了判斷就是評價的機械方式,沒有人看到,這個不願意讓父母生二胎的孩子內心的恐慌和懼怕,甚至也沒有人關心這個家庭中父母與這個孩子的關係。

孩子的憤怒就是家庭的憤怒

實際上,透過這個二胎家庭事件,我想總結一個事實,那就是,如果一個孩子很憤怒,有很多怨恨的情緒。

作為父母,我們可能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基本上孩子的憤怒就是這個家庭的憤怒,只不過成人擅長隱藏,當然這都是自以為是,孩子怎麼能不清楚呢,別以為他們很小什麼都不懂。

有一對年輕的高階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在女兒5歲的時候夫妻倆決定協議離婚,為了不傷害孩子,他們決定等女兒大點再告訴她。

他們實際上還是在一個大單元房裡的,連周圍的鄰居都不知道這對年輕夫妻已經離婚了。

這個孩子上一年級時還是蠻好的,但上二年級時這個孩子忽然變得很敏感,作業經常完不成,老師一批評,這個孩子就哭得很厲害,同學都不敢和她玩。

後來因為感冒,這個孩子就得了哮喘病(哮喘病是最典型的憤怒被壓抑的結果),怎麼看都看不好。

有一次媽媽著急也哭地很厲害,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在場的父母嚇了一條,這個七歲的孩子突然把爸爸和媽媽的手拉在一起說,“你們和好吧,這樣我的病就好了。”

當這對夫妻來找我時,媽媽流著淚問我,他們隱藏地那樣好,孩子怎麼會知道呢。

孩子就是憑感覺知道家庭中的很多秘密,而且知道這秘密不能講出來的,一些秘密會被孩子以憤怒和恐懼的方式表達出來。

當他們主動呈現出一些秘密時,我建議家庭不要再隱瞞什麼,因為再隱瞞下去對孩子就是有意的欺騙,傷害更大。如果家庭發現孩子的這些問題很嚴重,比如網癮、情緒無常、頻繁打架、意想不到的怪癖、停不下來和異性交往等等。家庭要做的不先以自己的權威進行強制性的“說服教育”,家庭要看看兩個成人之間發生了什麼,先改善和糾正成人的問題,再談孩子。有時候我覺得很多孩子比父母真誠、勇敢,孩子極端地呈現問題,無意識的背後是想要改善家庭關係的美好願望,父母要學會解讀這些行為的意義。

接納的前提是有勇氣面對家庭問題

我在諮詢室接待過一對父女,女兒16歲,勉強上完初中就被父母強制送到技校裡。

因為技校是寄宿制,這個孩子一週只回來一次,起初父母以為萬事大吉,可以不用天天面對厭學的女兒,但沒想到,每次到了週末下午,這個家庭就會亂成一鍋粥,女兒總是以身體不適、同學難相處為由不去學校,夫妻倆基本先是央求後是責罵才能勉強把孩子送到學校。

後來爸爸帶著女兒來見我,當著我的面,這個女兒就對爸爸有憤怒,爸爸希望我立即駁斥這個孩子,“怎麼能發火,發火不對啊。”

他就是這樣想,我卻當著他的面說,“女兒不在爸爸和媽媽那裡發火,她去哪裡發火?她做的沒錯啊!”

可想而知,爸爸生氣地很,走的時候儘量按捺情緒質問我,“你應該批評她才對。”這當然是家長的方式,用了一萬遍也沒起作用。

後來,這個孩子乾脆不去學校,整天在家裡睡覺,趁父母不在時,還會對10歲的弟弟拳打腳踢,憤怒地要命。

我一直覺得,家庭應該是孩子療傷的地方,家庭不應該是二度製造傷害的地方。也有些孩子,知道家庭環境不夠安全時,會把自己的情緒隱蔽地很好。一種情形是,這個孩子在家裡沒什麼豐富的表情,就是那種沒什麼個性的孩子,這類孩子越長大越讓父母擔心;還有一類孩子,在家庭裡很聽話,在外面脾氣卻暴躁的厲害。一位初中生的媽媽寫信告訴我,她和丈夫在家裡很少吵架、打架,但上初中的兒子在學校卻經常打架,和同學話不投機就動拳頭,可回到家裡卻乖得不得了,老師懷疑這孩子是在暴力環境中長大的,父母去解釋也不管用。這樣的家庭看起來沒問題,實際上一細問,家庭表面的和睦都是因為有一方強勢,另一方以隱忍、退讓為代價換取。一個孩子如果在家裡和學校表現截然不一樣,這個問題更應該要引起重視。一個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對父母有憤怒,我在前面說過,孩子的憤怒是家庭憤怒的映象。有些家庭很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一些家長為了孩子來諮詢室,來了才發現孩子的問題源頭上在家庭那裡。至於什麼樣的問題成人最清楚,關鍵是有沒有勇氣面對,有勇氣面對問題的家庭,會很自然接納孩子憤怒的情緒,如果不能,接納這件事做起來就比較困難。

7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教易有道總結保育員常識:戶外運動需要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