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上週出去吃飯,碰到一位媽媽帶3歲多的孩子在餐廳吃飯。

孩子要自己舀湯,結果媽媽一直阻止到:“寶寶不要弄,不要弄,媽媽來”。可是,這個年紀的小孩哪會全聽爸媽的,結果小孩一不小心打翻了碗,湯汁全撒倒在了桌上,媽媽頓時大怒:“叫你不要弄不要弄,你看看你乾的好事!!!”。

其實,這個媽媽的方法並不有效。有時候我們就是要讓孩子自己去做錯一次,就像沒有了湯喝,才能提醒到他是因為他的行為造成這樣的結果的,孩子才能記住教訓。如果一直碎碎念,真的不會教到孩子什麼東西~

很多家長跟我反映說,孩子為什麼只聽老師的,不聽爸媽的,其實有一個秘密,那就是老師會“先傾聽,再責罵”,而父母們則對自己的孩子會習慣“先責罵再傾聽”。這兩個順序一但顛倒,天差地別,後者有四個很不好的影響:

1.孩子自責的能力發展不出來

孩子覺得反正都會先被罵,於是自責及自我檢討的能力就會變很弱。

2.孩子升高防衛機制,更加不聽

先被罵了,孩子可能會有幾個心理防衛機制,那就是”反正沒有反駁的機會,而且怎麼講大人都覺得是我在狡辯,於是我更生氣不溝通,讓你問不出個所以然我為何這麼做,這就是我的抗議”。

3.教不到同理心

先開罵了,孩子感受到的是”你在乎的是我沒有守規矩,我沒有符合你的期待”,而不是”你在乎的是我的感受”,而不是”從我的立場,瞭解我的做法”。這樣怎麼可能教出孩子的同理心?都先罵了,不就是大人也沒有先同理?(注:同理並不是原諒)。

4.讓孩子模仿先動情緒

有沒有發現,凡事先開罵,孩子學習模仿得很快,一下子就把指責別人(或弟妹),學得唯妙唯俏;但要養成孩子先聽再批評的能力,卻要很久很久,甚至有些孩子長大了還不會。

你是先傾聽,再責罵;還是先責罵再傾聽的父母呢?當孩子犯錯時,是機會教育的關鍵時刻。

如果老師跟媽媽說,孩子在學校有很多排隊的機會,可是總是不專心,手東碰西碰的,還有一次去玩了很危險的電箱開關,要媽媽多注意一下。

媽媽聽完,當然會生氣,因為最令天底下媽媽們焦慮的,就是去接孩子們下課時,老師反應了一堆孩子不當的行為,或聯絡簿寫了一堆紅字。

回家後,氣氛肅殺,秋後算帳,馬上開始像連環炮一樣審問了:

”你為什麼排隊都不專心?“

”你為什麼都不聽老師的話?”

”你為什麼都不記得我今天出門前跟你交代的?“

”你為什麼去玩這麼危險的電箱?“

”為什麼你的同學都不會,就只有你這樣?“

在一連串的教育當中,我們忽略了先聽孩子說說為什麼這麼做,就先倒出了一堆脾氣與情緒。原因在於我們聽了一堆孩子的錯誤行為後,我們就經常把教養的順序顛倒了。這有時候只會讓關係變得更惡劣,因為不聽他們說話,才會讓孩子更不聽話。

在孩子發生問題行為時,或很不聽話,寶爸寶媽要遵循幾個很重要的教養原則:

一、讓孩子能暢所欲言的解釋

先傾聽孩子說,協助你判斷;協助你冷靜下來;協助孩子回想行為,以及協助你修正孩子錯誤的價值觀。

有時候,你跟孩子間的爭執,可能是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孩子站在他的角度,覺得沒什麼錯,可是你是經過教育的大人,你覺得大錯特錯,因此會很生氣。

二、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不介入過多

孩子都沒有自己想辦法,就會處在過多被動的教養上。下次再遇到問題或挫折時,不是重複出錯,就是忘記教訓。當爸媽的,如果每次都急於出手修正或直接跟孩子說,你錯在哪裡?不見得是最好的!

因為有時要看看孩子的反應,因為不見得每次都會有效。孩子正在長大,也都在學,每個孩子的行為學習,速度都不見得相同,爸爸、媽媽需要很大的耐心及包容。

三、教孩子正確宣洩情緒的方法

如果孩子犯錯,我們就不分青紅皂白的責罵,孩子可能會發更大的一頓脾氣或哭鬧,這樣並沒有真正教到;可以教孩子,如果你想生氣,你可以去騎車、你可以去打球、你可以去畫畫、你可以去彈琴,這個時候,就是你自己的時間,你要怎樣,沒有人會管你。

但你握拳要反抗、你打人、或亂摔東西,這是不正確的方法,你自己好好想一想。

當爸媽的,不要對孩子太苛刻。在你的怒氣爆發前,不妨先聽聽孩子想說什麼吧!

1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為什麼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