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小米+Star 編輯|欣欣
1你好,我是Star。
從皮皮6個月開始,每個週末,我們都帶皮皮回她爺爺家吃飯。
我們大人吃飯時,就把皮皮放在餐椅裡,給她個磨牙棒啃。
皮皮看著我們吃,很眼饞,先是用期盼的小眼神望著我們,接著對我們笑起來,可都沒人給她吃的。
最後她會扔掉磨牙棒,拍桌子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再沒人給她,她就咿咿呀呀地喊。
當皮皮8個半月時,胖鍋說:“我給皮皮剝個橙子,讓皮皮自己拿著啃吧。”
於是,胖鍋剝了個橙子,掰下來兩瓣,放在皮皮的餐桌上。
皮皮的小手一點一點摸到橙子上,先是戳戳橙子,再是試著抓起來,試了幾次沒成功。
在我們轉頭吃飯的時候,皮皮把手指伸進兩瓣橙子中間的縫縫裡固定住,把橙子拿了起來。
再看皮皮時,她已經開始享用自己的橙子了。
“皮皮能夠自己吃橙子了。”我們一家人歡呼起來。
我和胖鍋很開心,彷彿看到不遠的未來,皮皮能夠自主進食,不用大人喂她飯了。
胖鍋甚至已經暢想過年的時候,給皮皮上一盤“徒手美食匯”。
皮皮用手抓著吃,和我們一起分享美食,大人就可以解脫了。
2
我說:“看來我們該給皮皮上點手指食物了。”胖鍋說:“你搜搜菜譜。”
當天晚上,等皮皮入睡了,胖鍋跑到客廳看《大江大河2》,我邊看電視劇,邊刷小某書,搜8個月手指食物的做法。
誰成想,接下來看到的vlog,讓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7個月的嬰兒開始認東西了,大人說到她熟悉的東西時,嬰兒眼睛會轉頭往那裡看。”
“8個月的嬰兒會認各種傢俱、物品,父母報家居物品名字時,她還會用手指指認。”
“9個月嬰兒會認識數字1-10,會根據媽媽的報數,選擇正確的數字交給媽媽。”
“9個月的嬰兒會認英文字母,媽媽報出英文字母,寶寶會把帶有英文字母的積木用手指出來。”
……
以前我覺得皮皮是個天才,看到這些vlog,我覺得皮皮沒有人家認知水平超前,她也許不是個天才。
我把vlog拿給胖鍋看,胖鍋不想看,因為胖鍋老認為這又是為了某些利益目的特製的秀娃影片。
我堅持讓胖鍋看一下。胖鍋看著這些影片,表情漸漸從不耐煩轉成了深思。
胖鍋說:“皮皮是發展慢了嗎?你再搜搜嬰兒每個月份對應的發展技能,我們參考著看看。”
我開始搜尋嬰兒在哪個月齡可以認識物體、數字、字母。
可是很多認識能力沒有很確定的月齡參考。只有階段參照。而每一個階段對應的發展年齡區間也是非常大的。
沒有統一的標準來衡量皮皮的發展,我和胖鍋把皮皮目前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影片裡的孩子進行了橫向比較。
皮皮快9個月了還不認識數字、字母。還不會用手指認家居物品。
這一比,很焦慮啊。
3
是我們倆教的有問題嗎?
這一晚上,我和胖鍋促膝長談,一直到凌晨兩點才睡。
我們開始反思自身對於皮皮的教育是否有不足,才使得皮皮的認知發展不如這些“牛”娃。
這一反思,更加焦慮。
數的教學,“牛”娃有帶數字的積木,我們沒有。圖片上物品的指認,“牛”娃家採用的每天認一張新卡片、兩張舊卡片的方法。我們卻是整套卡片(48張)的輪轉,沒有讓皮皮進行識記。方法上是否錯誤。實物的認知,人家見縫插針地教育孩子,我們卻是孩子玩得開心就好,時間利用沒有那麼充分。
逐條分析下來,我發現,作為父母的我們倆已經被影片中的“牛”娃父母甩開了好幾條街。
雖然我和胖鍋也認同孩子早教的重要性,但是又總感覺到哪裡不對,又說不上來,就是感覺影片中的教育不完全是我們想要的樣子。
胖鍋有些沮喪,不過又強打精神,打算換個思路擺脫困境:“如果我們能接受她是個天才,就應該也要能接受她的平庸。再說未來還很長,現在就給孩子定性未免有些太早。”
我們兩個阿Q暫時把自己安慰了下來,決定反思接下來應該如何提升皮皮的認知發展水平。
認識身邊的實物
比如常見生活用品、蔬菜、水果等,同一個事物的名稱,我們和皮皮重複三到五遍,給她講講事物的特徵。
認識蔬菜、水果的話會讓她聞聞氣味,舔舔表皮,甚至嚐嚐味道。
認識卡片上的東西
身邊有實物的,我們就直接拿實物讓皮皮認,而身邊不常見的東西,就拿卡片讓皮皮來認。
基於這條原則,我們對家裡現有的四套卡片做了整理,挑選了印有身邊不常見事物的卡片。
每天拿出三張卡片放在爬行墊上。當皮皮爬向卡片,用手摸卡片時,我們就告訴她卡片上的東西叫什麼,重複到她注意力轉移為止。
在皮皮情緒特別好時,我們會讓她坐在爬行墊上,專門教她三張卡片上的事物名稱。重複事物名稱,介紹事物的特徵。
認識數
這一點,我們探討了好久。心理學家林崇德說對數概念的掌握分為四個階段,口頭數數、給物說數、按數取物、掌握數概念
我和胖鍋說:“9個月大的孩子會數5了嗎?還是隻是記得了一個5的形狀?”
胖鍋說:“你的意思是如果只是記住一個5的形狀,是沒有形成真正的數概念的?”
所以vlog中呈現的指認數字積木,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教學,只是影象識別能力的體現。
在孩子不會說話前,也無法透過交流確認她是否具有數概念。
所以,我們堅定了一個信念,有些技能的教學,比如識字、識數要在孩子會說話後慢慢開啟。
理清了教育原則和思路後,慢慢地我們發現,我倆無意識地掉進了教育內卷化的漩渦中。
4
教育內卷化,舉個例子,一開始每個孩子每天只學習四個小時,大家相安無事,後來出現一些孩子,每天學了六個小時,然後考上了清華。
家長們一看,這還了得,於是孩子們都開始每天學習六個小時,這樣一來,所有人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
如果要考取清華,就得額外學習更久,七小時?八小時?甚至十小時?
清華還是那個清華,招生名額仍舊那麼些,教育卻進入了惡性競爭,孩子們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學習壓力越來越大,但是教育回報卻不升反降。
絕大多數人包括我們自己都無法從流行的教育趨勢中掙脫出來,潮流的力量太強大了,我們很多時候,只能眼睜睜地任潮流的力量侵吞孩子自然生長的生命知識和生命快樂,卻無計可施。
還好我們在被深深捲入前,還保留一絲清醒,並和內卷的力量做抗爭。
但這是個很漫長的過程,如今的社會,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都在內卷,我們也不知道自己能和內卷的壓力對抗多久。
陶行知說的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給了我們啟發。
我不到一歲的孩子比別的孩子更多學會識字識數,並不等於更接近理想。
她喜歡玩耍、喜歡吃飯、喜歡爬行、喜歡蹦躂、喜歡笑,對所見所聞感興趣,在生活中學習生活。
在這樣的教育原則前提下,且走且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