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育兒書籍,都提到接納孩子。這個觀點曾讓我一直在執行中困惑,內心明明有著壓抑的指責,不能接受孩子的行為,為了所謂的接納自我說服,忍著不去批評,自己的憋屈卻無處宣洩。幾年下來終於初窺接納的本質。在與其它媽媽的聊天中,發現大家對所謂的接納,都有類似的困惑,陷入道理明白內心做不到的瓶頸中,針對這種瓶頸結合自身的感觸,和大家一起聊聊接納是什麼?如何做到接納。
接納的本質接納不是認同,而是允許此時此刻的狀態,不否定孩子的品質,不指責孩子的人格。
很多媽媽的困惑是難道要讓我認可孩子的不當行為,同意他不寫作業,同意孩子不去上學?曾經有個媽媽面對孩子不想上學時,著急的問怎麼辦,當我說出這可能是孩子目前的狀態,他已經無力面對學業。需要家長陪著他慢慢度過這個坎時,她著急的說“這需要多久呢?這耽誤下的課程怎麼辦呢?接納我懂,可這事沒法接納呀。”她的困惑點是認為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行為,而這個行為是不允許的,我怎能放任不管。其實接納指的不是認可他的行為,接納的是這個孩子目前的狀態,帶著擔憂、關心去了解孩子怎麼了,身為父母能給到什麼幫助呢。而不是一味地急於讓孩子脫離這種狀態。
接納的本質不是認同而是允許,那再來看看怎麼去接納孩子,這裡我想可以從三點開始做起。
正視孩子的差異,接納孩子的獨特我家兩個孩子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異。比如收拾玩具這件事,女兒規則感強,拿玩具往往能遵循玩一個收起來再玩另一個的規則,哪怕是多拿幾個玩具,最後也會把所有的玩具全部放回原位。兒子最喜歡的玩具是車,喜歡把所有的玩具車擺放一地,進行比賽,或是把車擺成一列自編故事。到收拾玩具時會以“我好累啊,動不了了”耍賴讓別人幫忙。因這個問題我與兒子多次發生爭執,但依然無法改變他,只讓自己陷入要求不得的憤怒中。
在妥協中我發現他是因為玩具太多,一地的凌亂給他帶來畏難的情緒,當我願意陪他一起收拾時,他就會一邊哼唱小調一邊快速收拾,主動迅速的去把所有玩具放回玩具櫃。收拾玩具的過程他會因為有媽媽的體諒與陪伴而開心。同時我也發現在玩積木這些大箱整體的玩具時,他自己是可以主動收拾所有積木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如果按統一的標準要求孩子時,家長就會陷入扭正的執著中,親子關係成了爭執與較量的對抗。父母會在要求無法滿足中收穫憤怒與憋屈,而孩子要不在壓抑中服從父母,要不就在對抗中自我挫敗。
父母的憤怒,加深孩子的挫敗。
如果父母眼前只看到標準時,是無法接納孩子的,只會進入應該、對錯的執念中,只有放下自己的要求,才能看到孩子的需求,給予有效的幫助。
批評錯誤的行為,接納犯錯的孩子我們都希望孩子純真、善良、聽話、學習優異,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比如打架、逃學、偷東西、謊言、校園欺凌、早戀、性等會引發家長的焦慮,覺得這些都是壞孩子的所為,陷入恐慌中,擔心自家孩子變成了壞小孩。
面對這種恐慌,一是我們要真正的瞭解什麼是壞行為。比如謊話、不聽話、叛逆、早戀等有關的行為,不能草率的標上壞的標籤,這些行為裡往往有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和自我需要的表達,這需要家長去真正的聆聽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二是當孩子有所謂的壞行為時,比如攻擊性、破壞性的行為,我們也要把“壞行為”與“壞小孩”拉開來看。孩子這種行為不對,可以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批評,但批評的過程不要指責孩子的人與品德。
美國女作家露易莎·梅·奧爾科特在《小婦人》中有段描寫,三姐因為和小妹之前爆發過矛盾,心懷怨恨,難以釋懷,後來在一次滑冰時,三姐故意不告訴妹妹正確的路線,導致妹妹差點淹死時,媽媽對她進行了嚴厲批評。但批評過後媽媽又對她說“這種事情,媽媽以前也做過,不要太傷心了。”這句話有效的把錯誤的行為與做錯事的孩子分開,指出了行為的錯與嚴重性,同時也接納了犯錯的孩子。
父母的接納,會增強孩子的自信與力量。
這種批評對錯誤的行為是禁止的,但對犯錯的孩子是接納的。孩子知道自己行為的不當,但卻不會因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沉浸於自責愧疚中。
放下內心的標準,接納孩子的感受做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堅強、陽光活潑,在孩子性格發展上往往會有很多的要求。比如面對挫折要堅強、面對困難要勇往直前、為人處事要彬彬有禮,落落大方,父母的內心深處總想讓自家孩子優秀。
於是會禁止孩子摔跤時的哭泣、擔心孩子遇挫時的落寞、排斥孩子的靦腆害羞,當帶著這些標準來審視孩子的行為時,是無法做到接納的,只有各種各樣的要求與標準指責孩子的不完美。
陷入標準與要求,眼中無法看到孩子。
前兩天一位同事恨鐵不成鋼地說孩子太膽小,去上補習班因為沒有相熟的同學,自己就選擇一個角落孤零零地坐著。同事內心深處擔心孩子無法融入集體而導致太孤獨不適應,卻因陷入要求孩子大方、主動的要求標準中,無法表達自己的擔心,只要求孩子去主動接觸同學。不能達成時就開始譴責孩子的害羞膽小。她忽略了孩子本身慢熟的特性,更無法接受孩子進入新的環境內心忐忑不安、孤獨無助的感覺。而孩子會在媽媽的要求和譴責裡,感受到羞愧,引發我不夠優秀的自我否定,從而喪失自信。
父母的支援陪伴,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會體驗到成功與喜悅,也會經歷挫敗與悲傷,每種經歷的背後都有生命給予的禮物與力量。
做為父母我想不是為了幫助孩子繞開這些挫敗與悲傷,而是不帶指責地去陪伴他們一起去感受生命的瞬間,體驗成長路上的陽光雨露、風霜雨打。在成長階段有父母的支援與陪伴,任何經歷,都是讓生命更加完整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