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感興趣於母子關係,以及母子互動作用,發現有一些很獨特的地方,這是一種寄生式的母子關係。國外的心理學家非常在意,因為他們很強調一個人如果是成熟的個體的話,那麼你一定是個獨立的自我,那你一定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你一定能夠為自己去創造或者說設計將來的發展目標。可是實際並不是這樣的。有一些人已經長得很大了,二十七八歲還是住在媽媽那兒,有的甚至三十多歲,依然是很享受得住在父母那個地方,享受著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在生活上完全是由爸爸媽媽來代替。那麼這種母子關係會維持多久?
有這樣一個人,一直快30歲了,他從來自己沒洗過內衣褲襪子什麼,全部都是媽媽一手來操辦,讓他小學的時候學習,媽媽陪在旁邊一直陪伴著,然後讓他有一個好成績考入了初中,上初中的時候,媽媽依然一點都不肯放鬆,非常密切的關注著他,特別是如果他的行為有一些他媽媽擔心的一些現象出現的話,他媽媽會非常的警覺,哦,那個條子誰給寫的?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怎麼好像有些曖昧?他媽媽就非常的警覺,就在偵查,就在審問他。那麼這孩子,在這樣的一種高度密切關注的環境下,就沒有太多的餘地可以替自己決定一些什麼,所以他就養成了一種習慣,他就仰仗著依賴著母親繼續再給他一些資訊,讓母親來為他做做各種各樣的決定。如果母親不給他做決定的話,那他可能自己就不會了,也沒有那個概念或者說意識主動為自己做事。所以像這種的情況也是人們非常關注的。
那麼所謂寄生式的母子關係,也發現在很多有心理問題的家庭中常見,而且根據這些,也發展出一個非常非常龐大的家庭系統理論來。根據理論,還設計出來一些家譜圖,可以很形象地描述家庭實際上結構和功能是什麼樣子?這還都是50年代的時候的一些重要發展。那後來,有些人非常關注的是一個家庭,為什麼出現問題?他感覺到,實際上是家庭中有一些溝通的障礙,如果出問題的話,他會發現互相不理解,由於不理解,出現了些誤解,由於誤解導致了矛盾和衝突,那麼很多家庭的問題是源於這種溝通的障礙,因此,這些學派的家庭治療師,他就非常強調,一定要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溝通,只要溝通暢通了的,那麼我們所有的東西都可以交流,所有的一些概念在家庭中都可以暢所欲言。如果溝通沒有問題的話,就很少出現那些家庭心理問題。
當然也有一些人比較在意,就是搞精神分析的這樣的一些醫生,他非常在意怎麼樣來處理家庭中這樣的一些特別是潛意識層面建立起來的關係?那些關係,非常微妙,它不是簡單的用語言可以描述的,可能就是一個眼神兒,互相的一個動作,馬上對方就能理解你需要什麼?你現在想幹什麼?這種微妙的潛意識層面聯絡被他關注到,而且他在做的時候呢也做得很巧妙,它就非常清晰的能夠是用一個很簡單的模式,在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架起一個橋樑,使得那個來訪者,不用花費太多的努力拼命地去治療,而不是用那樣的模式可以使得它的症狀發生改變,這一類的治療應該說它的方法非常講究策略,策略的方法我們後頭可能會談到。
那麼這是50年代,後來呢在60年代,六七十年代的時候,也有人就是為了解決一些問題,解決一些當時比如說像西方社會的一些社會問題,特別是青少年這樣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他認為那個環境中,缺少一些基本的結構,每個家庭的缺少一些最基本的東西,那麼它就進入那些家庭,幫助那些家庭建立結構,建立尊卑有序,這樣的一些觀念,建立一些每個人各負其責各司其責的一個基本觀念,使得家庭能構成一個體系,能夠成一個完整的結構來共同達到家庭的一些目的,發展家庭的功能。
同樣的六七十年代像薩特爾等等這樣非常著名的心理大師,他也成為了領域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獨立的形成了這樣的一些流派,就是所謂人道主義的治療模式。在之後我們知道,80年代以後家庭治療,是透過國際化,職業化的道路發展的已經比較強大。
那麼現在的發展,也是有一種趨勢,不同的流派發展自己的方向同時,也有一個個流派之間的交叉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是選取這樣一些優勢,就是我們一些精華的東西來發展的好了,基本上家庭治療的發展的概念,我們有所瞭解了,那麼下面,我們看看它主要的適應和可以怎麼樣做這些具體的做法,讓大家瞭解以後,可以在出現了家庭問題,假如我們不幸有有這樣的問題存在,有這些不健康的個體存在時,我們可以有辦法求助。
家庭治療裡頭,他對於家庭問題怎麼樣分析呢?一般來說,有這樣一個模式,是平時呢,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常常是家庭中誰、哪個成員出了問題?然後我們常常就是看,這個成員為什麼他出這樣問題?為什麼問題出在他身上?而不是別人身上?那我們可能去排除一些因素,一個因素一個排除。在排除過程中,我們去找到主要的影響因素。比如說這個孩子,他沒有學習興趣了啊?他厭學嗎?厭學是一個主要的問題,那麼孩子出現厭學的話,究竟是什麼因素呢?按照我們原來的傳統的分析方法,是一種直線因果關係的分析,我們去找什麼因素導致了他厭學啊?究竟是我們教學的方式問題呢?還是說我們的內容啊?內容沒有滿足孩子那種需求?孩子就說餓,吃了以後覺得不解餓不解渴,那麼這個可這孩子呢,可能他的發展水平已經高於你現在教育的這個水平了,那麼這個孩子呢應該說他可以有更多的容量,可以接觸更新更廣泛的一些知識。但是我們的共同教育,可能達不到這個目的,那怎麼辦呢?這個孩子就覺得,在共同教育,在課堂這模式中,他覺得很沒意思,他坐立不安,他就非常想做些別的事。因此各種各樣的小動作出來了,各種各樣的一些違規行為,可能就出現了。那我們的家長老師就開始覺得這個孩子出問題了。
那麼這個時候呢,我們再看看究竟主要的問題是什麼?如果主要是孩子的問題,那我們來做孩子的處理,如果主要是家長態度的問題,我們做家長的,如果是學習內容的問題,我們是不是可以調整這個學習的內容?假如我們都不能的話,那我們再做一些什麼樣的方式?就是讓孩子能夠適應環境這些方法,基本上找矛盾,找主要因素,排除那些次要因素,集中在主要因素上,然後根據一個一個情況,我們找主要原因,排除次要原因。
然後我們目標集中地解決這個主要的問題,解決了之後,我們試圖看效果應該起了吧?但是你會發現,在處理某些家庭問題的時候,僅僅按照我們習慣的這樣直線因果關係分析呢,常常問題得不到解決,因為家庭問題中很多的問題,實際上它是互相纏著的,互相有一些因果的關係。比如說這個孩子,他學習不好了,爸媽媽說,原來很聰明的孩子,原來學的挺好,為什麼現在就學不好了?爸爸媽很警覺,是不是孩子中間出現了什麼事兒?他去查,廣泛的排查有沒有交女朋友?有沒有什麼啊?就是很警覺的去排查他這些朋友關係,排查不出來的時候,看看他跟老師的關係怎麼樣啊?他有沒有什麼其他的規外行為?是不是又沾染上那些什麼什麼黃色的光碟?或者是過度網路遊戲啊?這些都排除以後,爸媽們就覺得有點困惑,好像這些問題全沒有,那怎麼他對學習就不感興趣了呢?他原來小的時候一直學得很好的啊。
那這時候我們是不是頭腦中有一根弦,會想到孩子可能還有其他的?他現在大了,不是小時候了,那麼大孩子總有大孩子一些需求,這些需求是不是我們隨時能夠得到滿足?假如他現在有這種愛美的需求了,他很想給自己裝扮,就是改變一下這個自己的著裝,那麼因為我們的家庭可能是比如說經濟有些問題,或者說父母的觀念呢,上學的孩子不應該太奢侈了,等等等等,那麼這些因素呢,導致了孩子不能夠及時得到他希望的那東西,所以孩子就有點逆反,跟家裡的逆反,這個逆反的心情出來以後,他可能用各種的方式表現,他知道家長最在意學習,所以他讓自己學習要下降的話,那麼家長就會很警覺。他用這個實際上做一個籌碼,給家長一個威脅。那麼家長呢,可能也會比較吃這套,為了讓孩子學習不下降,那麼我們就就忍受吧,我們就接受他這個條件,就給他買他喜歡的什麼阿迪達斯的服裝還是耐克的鞋等等,滿足一下他這個需求,然後我們透過這個就試圖讓情況好轉。但是有的時候你也會發現並不是完全我們做一個事情就能讓所有的這些情況都得到改善的,那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作用,這作用呢,比如說孩子學習成績下降,爸爸媽媽開始警覺,爸爸媽媽開始警覺的話就用跟過去不同的方式來對待,就可能更警惕地對待他,去觀察,去搜尋他周圍的關係,然後對他進行更嚴厲的一些管制。這些嚴厲的管制影響了孩子,使得他更加逆反,那麼他的行為就更加令父母不能容忍。由於父母不能容忍就可能用更高壓的手段,更強的方式來對待他,然後父母親可能還有一些矛盾和衝突,以導致這些矛盾多變化的關係。而矛盾的任何一方都會影響這個家庭,整個這個家庭群體中,這個系統中每一個成員的心情弄得大家的心情不好的話,這個家庭氣氛也不可能非常的平和,非常的愉快,所以整個這個家庭的問題就出現了,那對於這樣的一個問題系統,我們單單去找某一個原因來解決的話,那個是很困難的,就像我們傳統的有些教學家
就說,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父母啊,只有我們的教育方式不合適。
所以把全部的精力放在父母那兒,父母到我們這兒的時候,他也很無奈,說我們為什麼這樣強力的管制孩子?這種強力是我們無奈的選擇,如果孩子沒有那樣的一些問題的話,我們何至於這樣的強烈地控制他?說到底,也就是孩子不好。你就會發現,如果你陷入這樣的一個怪圈的話,那就是一個負性迴圈,一個一個消極迴圈的過程,怎麼弄你都弄不出來。清理頭緒很難找到第一個起因是什麼。然後呢?解決沒有呢?因此,我們用直線因果的關係解決不了,實際上是遇到的家庭問題,絕大多數都是一個互動的關係問題,都是一個迴圈因果的一個關係。
既然家庭問題,它的產生是在這種尋能和互動中產生的,那我們在解決的時候,實際上也可以有這樣一個觀念,就是我們可以高屋建瓴的俯視整個系統,然後看這個系統怎麼樣運作?在系統中每一個成員做了什麼?對系統做了什麼樣的影響或者貢獻?使得系統發生哪方面的改變?那麼如果我們像剛才我們說到那種消極的互動,孩子學習下降,父母親嚴厲管理,由於嚴厲管理,影響孩子的逆反心情,然後這個孩子就更加變本加厲地表現那些你不希望的症狀,然後家長呢就用更強烈手段去施壓,這是一個復興的迴圈,那麼如果我們改變一下方法,更策略的或者很技巧地從某一個環節,比如說父母親對待的方式角度做一些調整的話,那你會發現父母親對待跟過去不一樣了,那麼孩子也會警覺,為什麼父母會變了?這個變化一定會引起孩子的相應的行為,這個改變或者是從概念上的一些警惕行為也會有一些適應性的改變。那麼家庭問題分析呢?一般來說,我們就從直線因果的這個關係換一個思考,變成一個迴圈因果關係,那我們在做的時候呢也做這樣的一個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