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媽媽,我累了。

媽媽:你剛睡過午覺,不可能累。

孩子:(大聲)我就是累了!

媽媽:你不累,就是有點愛犯困,趕快換衣服吧!

孩子:(哭鬧)不,我累了!

孩子:媽媽,這兒好熱。

媽媽:這兒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熱

媽媽:我說過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熱。

孩子:這個電視節目真無聊。

媽媽:不會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這個節目真傻。

媽媽:不對,這多有教育意義。

孩子;這個節目真爛!

媽媽:不許你這麼說話!

我們平常是孩子的對話是不是就這樣的?大家看出問題來了嗎?我們所有的對話最終都演變成了爭吵,並且,我們在一遍又一遍的告訴孩子,不要相信他們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斷。

那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後,該怎樣開始改變呢?

那我們來想想在工作中,你的老闆安排你做一項額外的工作,並且當天完成,你知道應該趕快去做,但是一連串的急事讓你把老闆交代的工作忘得乾乾淨淨。這一天你忙得連午飯都沒吃。

當你和同事們都準備下班回家時,老闆來找你,你趕快向老闆解釋,你今天實在太忙了。

老闆打斷你,生氣地對你大吼:“我不想聽你的解釋!我花錢用你不是讓你整天坐著無所事事!”當你正要再向老闆解釋時,他說:“別說了!”然後徑直朝電梯走去。

同事們裝作沒聽見。你收拾好東西離開公司。在回家的路上,你遇到一位朋友,因為心裡很鬱悶,你想把剛才發生的事情告訴朋友。朋友試著來“幫”你。

“這沒什麼。不值得你這麼鬱悶。你可能只是累了,才小題大做的。其實情況沒你想象的糟糕。來,開心些,笑一笑。”

“生活就是這樣的。不如意之事常常有。要學會看開些,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事情。”

“我告訴你。明天一早直接到老闆辦公室對他說:“你錯了。”然後趕緊把老闆交代的活兒幹完。別去理會其他小事。明智點,想保住工作的話,最好別再讓類似的事情發生了。”

“是什麼急事讓你竟然把老闆交代的活兒給忘了?”“你不知道如果不馬上做,老闆會生氣嗎?”“以前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嗎?”“他離開的時候,為什麼不追過去再解釋一下?”

“直可憐。真是太糟糕了。我真為你難過,我都想哭了。”

“我能理解老闆的反應。他可能壓力太大了。他沒有天天對你這樣,已經不錯了。”

“對你來說真是糟糕的一天。承受了這麼多的壓力,又在同事面前挨老闆訓,心裡一定不好受。”

看完上面的說話方式,你內心是怎樣的感受?當我在難過或者受到傷害時,我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建議、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別人的看法,那樣只能讓我感覺更差。過分同情讓我覺得自己太可憐;提問讓我產生防範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說我的感受毫無道理。這時候我通常的反應就是:“算了吧,再說下去還有什麼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願意傾聽,認同我內心的傷痛,給我機會讓我多說說我的困擾,我會感覺沒那麼鬱悶和困惑,也更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麵臨的問題。

我還可能會對自己說:“老闆平時還是不錯的………我當時應該馬上認真處理那份報告……但我也不能假裝這件事情沒發生……好吧,明天早點到公司,先把報告寫完……不過,到他辦公室交報告的時候,我還是要讓他知道,他昨天那樣對我說話,讓我很難過……另外,也讓他知道,以後他對我有看法,最好單獨和我談。”

其實,這個過程對我們的孩子也同樣適用。換個說話的方式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們,與他產生共情,那麼也能有助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雖說你剛睡過午覺,但你仍感覺累。”或者:“我覺得冷,但你覺得這裡很熱。”又或者:“你好像對這個節目不感興趣。”不管怎麼說,我們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感知系統,都有各自真實的感受,沒有對錯之分。

比語言的技巧更關鍵的是我們的態度。如果我們沒有真正和孩子產生共情,無論我們說什麼,在孩子眼裡都是虛偽的,都是想對他們進行操控。只有我們真正與孩子有共情,才會打動孩子的內心。

說出孩子的內心感受非常重要。一旦孩子知道他們正在經歷什麼樣的感受,便能開始著手幫助自己。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窮人孩子早當家,想讓孩子懂事,家長可以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