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應該做的。”說這句話的是村上一個孫子虛歲四歲的女性長輩。
事情是這樣,中午吃完飯,孩子還在搖籃裡睡覺,爺爺奶奶因為生病沒有辦法做飯,就讓老公幫忙炒兩個菜。
因為老公在家,我就到前面曬太陽。沒一會,老公抱著孩子走過來,說:“孩子醒了,哭得一身汗,要換衣服。”我回了一句:“換衣服換呀,你不會呀。”
坐在我身邊的阿姨拿手臂推我的手,嘴裡說著快去快去。而這位女性長輩則說:“這男人怎麼做得了,你還不起來呀,這是你應該做的。”
我邊往家走邊反駁:“男人怎麼做不了,憑什麼這是女人應該做的。”我還能聽到她的聲音:“這麼大火氣呀,別生氣。”
當換完衣服,抱著我孩子出門曬太陽的時候,這位長輩走到我旁邊問我:“你跟你老公吵架了嗎?小孩出汗難受,衣服要去換喏。”“沒有呀。”
我並沒有生氣,這只不過是日常,帶孩子本來做爸爸的就應該參與。我是這麼認為的。
可是,這在農村,就好像我做錯了,我在和老公慪氣。她們理所當然的以為這是女人,是孩子媽該做的。我沒做,就是做孩子媽的我不稱職。
當婆婆叫我老公去地裡做事,我老公表示拒絕,婆婆則說:“你也是帶孩子的人吶,要守在這裡。”我總算能理解為什麼我婆婆會這樣跟我老公說了。
說實話,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我不開心。當時我還坐著月子,身體虛弱,婆婆不幫襯也就算了,連孩子爸也要叫走。
我雖生在農村,可讀一年級時就跟爸媽搬到鎮上了,每次都是除夕那天回老家,正月初一回鎮上。
後來父母出去打工,我則在隔壁鎮讀書,從來都沒有和同學聊過這些話題,都是學習之類的話題。我對於鄉下的那些家長裡短知之甚少。
為什麼在城裡這種現象很少,這是城鄉差距嗎?不,不是,這是人的觀念,人的思想問題。
不過也是,在城裡受教育程度普遍比鄉下高,這是不爭的事實。剛結婚還不覺得什麼,畢竟在村上呆的時間少。
懷孕之後,一直在家,聽到很多類似的家長裡短。比如爺爺輩的不喜歡孫女,看到是孫女,嫌棄兒媳婦,生了個“賠錢貨”,不是自己家的,要嫁出去的。
比如勸已經生了三個女孩子的父母再去生一個,只有男孩才能上家族族譜。比如我孩子出生以後,老是勸我再生一個,帶一個也是帶,兩個也是帶,就好像孩子很容易長大。
明明都是女人,經歷過生孩子的痛,經歷過婆婆不幫襯,老公不幫忙的苦,還在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女人應該做的。可能這是為什麼中國一直都存在婆媳關係不好的原因。
都是這樣過來的,好不容易媳婦熬成婆,出於“求同”心理,你也得受一遍。再加上接受能力有限,不願意改變,還堅持地認為自己是對的。
聲稱自己老了,學不會。還要道德綁架,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別人身上。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像我原來那個時候怎麼怎麼樣。
勤儉節約本來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我從來沒想過會變味成這樣。長輩為了節約,那個筷子真的像是長了眼睛一樣,肉菜不會去夾。
後來我才知道,我老公被我婆婆說了還幾次。我是在我老公早上餓肚子也不吃早餐才知道的。
趕集的時候會買餛飩皮,買肉回家自己包。一開始還是煮兩個人吃的份,後來變成我一個人的份。
有一次我自己動手煮,問我老公吃不吃,他說不吃。我就說他為什麼不吃早餐,他告訴我,會被我婆婆罵,那是我吃的。
因為我要餵奶,要吃了有營養,奶水才會有營養,瘦肉那麼貴,要省下來給我吃。我瞬間覺得,吃什麼都沒有胃口。
我們能做的只有改變自己,無法改變他人。每個當了母親的女人,最後都會變成超人,全職帶娃,還要工作掙錢。當你身邊的人跟你說這是你應該做的,你要勇敢做自己,堅持自己的立場。